博山:陶瓷之都的文学想象

2016-06-17 02:16吴永强
齐鲁周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博山琉璃陶瓷

吴永强

博山境内多山,自然风光独特;有“陶瓷之都”之美誉,是我国五大陶瓷产地之一。这里还是孝妇颜文姜的发源地,大诗人赵执信的故乡,在当代,产生了焦裕禄、焦波、张宏森等一系列突出人物。5月21日,2016年度“山东知名作家行吟齐鲁系列采风活动”的首场“演出”便在这里举行。

博山文化代表了齐文化的巅峰,细腻与粗犷结合,独具神韵,如境内的鲁山般独领风骚。

博山城:一座北方的“温柔乡”

连绵群山中环抱的小城,城中几座小山,原山之巅,雄壮的齐长城将城市一分为二,南为鲁,北为齐。孝妇河穿城而过,绿荫满城。第一感觉,这并非北方的城市,而是江南的温柔乡。

街头老妇脸上永远的皱纹,仿若这座城市丰厚历史的当代诠释;公园里悠闲跳舞的人群,是山水历史的集中展现。

这是博山。

5月21日,来自全省各地的50余名作家走进博山采风,并在陶瓷琉璃艺术中心举行启动仪式。省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李掖平,山东文学社副社长兼执行主编高艳国,博山区委书记许冰,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健等出席仪式。李掖平指出,希望来自全省的散文作家,用自己优美的文字,描摹下博山动人的一切。菏泽作协主席张存金,幽默豁达,代表作家发言:“如果说原来对博山只是心仪,只是远窥,只是暗恋的话,那么这一次就要走进博山、亲近博山、凝视博山,抱住博山狠狠地亲上一口……”

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除了承载陶瓷美名之外,还有诸多名号,让第一次踏足博山的一些作家大开眼界。

久闻孝妇河,却不知此河与孝妇颜文姜有关。古时,凤凰山下住着一户姓郭的人家,娶了个美貌儿媳颜文姜。婚礼当天,丈夫去世,颜文姜担起了全家的重担,侍奉公婆,抚养小姑。孝妇的故事感天动地,人们在凤凰山下灵泉上,建起了一座颜文姜孝感灵泉庙,将近旁河水命名为“孝妇河”,颜文姜被奉为神明,世代祭祀。

颜文姜祠始建于北周(公元557年),更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宋熙宁八年(1075年)扩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增建,是中国目前仅存的3座唐代木质建筑物之一。

孝妇河畔多名士,最著名者,上中下游分别是赵执信、蒲松龄、王渔洋,其中,著名诗人赵执信是博山人。王渔洋对蒲松龄有师生之谊,赵执信是王渔洋的外甥。作为赵执信纪念馆的“因园”,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是其祖父所建。

孝妇河畔的炉神庙,为博山独有。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杨伯达曾说:“炉神文化在淄博,别无二家。”炉神庙,是博山陶瓷业的灵魂。相传,女娲炼石补天所用的“五色石”就是琉璃,博山琉璃行把女娲认作祖师,明万历年间,始建炉神庙。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全炉行歇业停产,到庙里举办祭祀活动,后演化为“炉神庙会”。

从古窑村出发的时间列车

瓷都,要从一个村庄说起。

博山城南,山头街道中心,仿佛乘坐时间机器,重回往昔的古窑村。

73岁的侯洪福带领作家们走进这片陶瓷的时间博物馆。

一面面陶器残片垒砌的墙壁,偶见一些匣钵伸缩于墙上。匣钵有如圆形的蒸笼,本来是装载做好的陶坯,入窑烧制。除了墙上,废弃老院子的杂草丛中,也隐藏着无数匣钵,或残或全,静静诉说着苍茫历史。矮墙之上,一块匣钵内,一丛嫩绿的油菜迎风摇晃。

诗人夏海涛捡起一块1964年烧制的匣钵,感慨其与自己的年龄一致。侯洪福嘿嘿一笑,“这还是‘年轻的,你看墙上那些,很多都有百年历史。”

兀立在陶器墙壁之间的,是几座废弃的古窑,俗称馒头窑(形如馒头)。想当年,这里大大小小的窑不计其数,直到清朝末年,这里尚存馒头窑141座,而今,只有几十座尚存。

上世纪80年代末,博山陶瓷厂彻底淘汰了馒头窑烧制工艺,大量馒头窑被拆除。幸存下来的馒头窑,分散于古窑村的角落。随意走进一个,空荡荡的窑洞,头顶是恍惚间的一抹亮色,那是当年的烟囱,正在迎接天空的俯瞰。

侯洪福带大家走进一扇写有“侯家楼”字样的门洞,此地原本是侯家大院,几进几出好几套院子,如今大都废弃,无人居住。“侯氏家族是这里的大族,父亲堂兄弟24人。我在这里度过了大半生,50多岁才搬出去,”侯洪福说,“一进门的地方,原来是侯氏小学,直到建国初还有,我们这辈人大都在这里读过书。”

除了侯家大院,古窑村还有很多废弃的古院,刘家转堂楼,冯、王、房、翟家四合院……荒草丛生,荆棘遍地。这片独特的明清建筑,正在以时间固有的规律归于清寂。正是在这里,生产出了雨点釉、茶叶末釉等名瓷,成为贡品,蜚声世界。

走进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就是走进了陶瓷的心脏。博山陶瓷的辉煌,集中体现在其造型特征和釉色烧制上,雨点釉和茶叶末釉,代表了博山陶瓷的历史传承记忆最高成就。人立琉璃艺术馆是国内首家以收藏古法手工高端艺术品为主的琉璃艺术馆。

参观的过程,就是惊叹的过程——独具民间艺术气息的《天籁之韵》,用琉璃展现田园风光;收藏界之精品“鸡油黄”,沉稳厚重,气韵悠长;内画鼻烟壶巧夺天工,叹为观止;琉璃篆刻创始人、琉璃艺术大师信德盛的作品,缜密细微,精致典雅。

在西冶工坊,作家们走进琉璃烧制车间,亲身体会精美的琉璃制品产生的整个过程。只见工人们手持一杆长长的空心金属管,顶端放置材料,将其伸入1300℃的高温炉中烧热,迅速拖出,一手拿蘸料的铁吹筒,一手迅速拉出造型,反复锤炼——“火里来,火里去”。

距离炉神庙不远,博山公园内,一座幽静的二层小楼,坐落着大师王孝诚的工作室。16岁时,王孝诚改革百年相传的内画竹画笔为内画狼毫笔,在全国普遍推广。他曾说:“内画是在口小如豆的瓶内反向作画,得有独特的‘背画技法。作画时,气收丹田之中,发力于手腕之上,精细之处非目力所能及,须有高超的书法、绘画技巧,包括历史、文学修养。”

山中的农家乐与“名人堂”

博山之名有多山之意,县东南有“博山”,故以山名县。鲁山、原山、黑山、孟良寨、五阳山、金牛山……这里几乎全境皆山。拥抱大山,成为采风的一个重要内容。

鲁山,海拔1108.3米,山东第四高峰。这里曾是元明清三朝的养马场,建国后又是第一批国家林场。位于鲁山之阳的中郝峪村,素有十里桃花溪的美称。这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却发展了90家农家乐,每户农家乐都标有号码牌。全村实行公司化运作,名字叫幽幽谷。

整齐划一却各不相同的农家院,一水护田将绿绕,让作家们体会到了纯净自然的田园风光。博山农家乐远近闻名,得益于山水形胜和博山菜的盛名。北部特色工业,南部生态旅游——逃离城市喧嚣,踏足鲁山深处,正在成为博山的一张名片。

说到山,就不能不提原山。山虽不高,主峰海拔只有797.8米,却因齐长城而闻名天下。

县城内,孝妇河畔,攀援而上,不时遇到喊山的人,一台扩音器,一首流行歌,歌声缈缈,吹遍整片山峦。按原貌重修的一段齐长城,当地向导开玩笑:“踏出此门,就到了鲁国,如果在过去是需要签证的。”

享受“免签”待遇的作家们,登上长城,俯瞰县城,孝妇河如一条绿色的丝带,被树荫携带,向北流去。

齐长城是齐国为了防御楚国和鲁国进攻而修建的,在山东境内起伏绵延618.9公里,在长清、泰安、历城、莱芜、博山、诸城等18个县市都留下了印记,在原山境内蜿蜒出没近5公里,依山取势,因险设塞,就地取材,多由青石、粘土堆砌而成,虽然历经2000多年风雨侵蚀,但主体保存仍相对完整。郑振铎早年曾在一篇关于齐长城的长篇论文中,附有一张原山齐长城遗址的照片。

博山南部群山中,诞生了焦裕禄、焦波。多年前曾被焦波的摄影作品《俺爹俺娘》震撼,多年后,其一部《乡村里的中国》同样震撼了无数国人——这是无法用文字来论述的中国乡村,无尽的残酷和希望聚焦在一代农民身上。

博山是鲁菜的重要发源地——鲁菜四大派之一的鲁中菜代表,俗话说“吃了博山饭,围着天下转”。在聚乐村的饮食文化博物馆,近千件与饮食有关的文物,展示了从旧、新石器,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不同历史时期的饮食器皿和历史掌故,见证了灿烂悠久的饮食文明。

酥锅是博山菜的经典,传说是清朝初年颜神镇一位叫苏小妹的妇女创始,故菜名为“苏锅”。又因此菜肴用醋较多,以肉鱼骨刺酥烂为主要特征,遂改名为“酥锅菜”。

聚乐村的历史要追溯到1919年夏天,张焕宸、栾思阶、栾玉琢、王广镛、石毓麟等集股开设饭庄,以“聚太和气、乐适意游”之意取名“聚乐村”,并刻制了金色匾额。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王尽美曾以特派员身份在此地,集会演讲,成立淄博国民会议促成会。

聚乐村饭庄带动形成了博山“四四席”的套餐制,按照北方“一冷二热三汤”的程序上菜,融入了古代天圆地方、对称平衡的观念,不仅是菜系品种,更是古老东方文化的体现。

汇聚了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的博山,为采风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如作家张存金所言:“说到博山,就想起《聊斋志异》,想起先模焦裕禄。博山注定是英雄山,是灵山,这方水土也必定是文学的富矿。这次博山采风,是一次浪漫之旅、性灵之旅、朝圣之旅、愉快之旅。”

猜你喜欢
博山琉璃陶瓷
博山琉璃研究综述
法门寺里的琉璃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原乡(外二首)
开箱取宝之博山豆腐箱
大山深处是琉璃
陶瓷艺术作品
八角琉璃井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有扇白羽,有灯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