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观念的起源与演变:五四科学观的再反省

2016-06-17 08:17黄克武
文化纵横 2016年3期
关键词:意涵指代起源

近年来,各类“迷信”团体在中国社会呈现出递增发展的趋势。为此,中国政府再度高扬“打击迷信,崇尚科学”的旗帜,致力于整顿此类民间团体/行为。台湾学者黄克武近期有专文论述中国“迷信”观念的起源与演变,及其与五四科学观相互纠缠的历史,这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今日中国打击“迷信”背后的观念结构:传统文献中,“迷信”的意涵多元且变化不定,除了泛指错误的思想、信仰外,还指代儒家所谓“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观念下,人们去祭拜不该祭拜的对象;或宗教典籍中与本宗教主旨相违背者。此外,“迷信”一词也有政治意涵,意指与官方祀典不同的信仰和行为。清末至民初,随着与“科学”相对应的“迷信”观念由日本传入,传统意涵并未消失,而是与新名词混用,迷信概念范围扩大至凡与“科学”、“理性”相矛盾者,均属“迷信”。20世纪中国思想界对“宗教”、“迷信”、“科学”的看法大致有两条思路:一条是“五四启蒙论述”,将“宗教”等同于“迷信”,而与“科学”相对;另一条是“反五四启蒙论述”,将“宗教”与“迷信”加以区隔,认为“科学”可扫除“迷信”,而与宗教不相矛盾,然“科学”有其限度,而科学之所以穷,则宗教之所由起。后一思路在 1920、1930 年代“破除迷信运动”的背景下,又受到西方宗教学、人类学的影响,出现了对宗教与迷信的学术研究。最后作者指出:时至今日,“宗教”与“迷信”应如何甄别,人们仍未取得共识。

猜你喜欢
意涵指代起源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圣诞节的起源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奥运会的起源
孔子“正名”思想的法理意涵
清明节的起源
万物起源
基于深度学习的维吾尔语名词短语指代消解
终身学习在“两富”社会中的意涵与路径
听说,陈意涵充满了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