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探索

2016-06-19 18:19付登超肖猷莉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密铺综合与实践点数

◇付登超 肖猷莉

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探索

◇付登超 肖猷莉

“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不能停留在理论认识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为此,我们以人教版教材中编写的“综合与实践”内容为切入点进行课堂实践和案例分析,初步梳理出以下四点体会。

一 经历实践体验过程,积累综合应用经验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体验,重在综合应用。在教学中要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让学生经历实践体验过程,并积累综合应用的经验。

例如,在教学了百分数的应用等知识后,教师决定以商场的促销为切入点,为学生搭建一个经历实践体验过程、积累综合应用经验的平台。

第一个层次,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打八折、买四送一、满100元省20元、买200元送40元购物券、折上再打九折等含义。大家通过交流补充,完善了对上述促销用语的准确理解。

第二个层次,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购物参谋。老师看中了一件定价500元的上衣和一条定价198元的裤子,A商场打八折,B商场满100元省30元。选择哪个商场更划算?学生通过这一实践体验获得以下经验:享受的优惠与原价有关系,如满100元省30元的最大折扣是七折,不足100元的部分不能享受优惠。

第三个层次,让学生扮演购物者。某一牌子的书包,出了一种最新款式,定价是150元。A商场满100元省20元;B商场全场打八五折;C商场买五送一;D商场满1000元返现金200元,并赠送价值1元的彩笔一支;E商场花2元钱可办理贵宾卡,用贵宾卡可以在九折优惠的基础上再打九折。如果大家单独去购买,在哪里买划算?如果大家自由组合去购买,在哪里买划算?如果全班集体购买42个,在哪里买划算?学生通过扮演购物者的实践体验获得以下经验:购物要学会精打细算、货比三家,团购往往更便宜,这是因为商家一般会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

第四个层次,让学生扮演商家:在你的商店里有一批童装,每套成本是100元,儿童节快到了,你打算怎样促销?学生分组设计出自己的促销海报,通过比较推选出最优的促销方案。最后,大家通过“当老板”的实践体验获得以下经验:不管哪种促销方案,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要赚钱,只要自己的促销方式既能吸引顾客又有钱可赚,就是可取的。当然,前提是要合法。

二 经历合作探究过程,积累活动操作经验

有效开展 “综合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从而可以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一亿有多大”时,老师提出要研究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让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经过讨论得出:只需要测量100张纸或者1000张纸的高度,就可以推算出一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于是大家分组合作,成功探究出一亿张纸摞起来约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初步感受了一亿真的很大,积累了这种“以少推多”的操作经验。有此经验后,到了六年级下册教学“节约用水”时,老师提出要研究一个滴水的水龙头1年大约浪费多少水,学生马上提出只需要测量1个水龙头1分钟大约浪费多少水再进行推算就可以了。像这种学生在探究合作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积累的以少推多、化繁为简的数学活动经验,可以广泛应用于生活实际。

三 经历抽象概括过程,积累模型建构经验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比较,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从许多数学事实或数学现象中舍去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从而概括出共同的本质属性,构建数学模型。

例如,在教学“密铺”时,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形状相同的圆、等边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让学生先猜测哪些图形能够密铺,再动手操作验证。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达成共识:若干个相同的等边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正六边形都可以密铺,而圆和正五边形不能密铺。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圆为什么不能密铺,学生回答:圆的边不是直的,它没有角,所以不能密铺。老师再追问:正五边形的边是直的,它也有角,为什么还是不能密铺?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讨论得出:能否密铺的关键是角。于是学生把刚才所有能密铺的图形的角量出度数,通过计算、观察、比较,抽象出能密铺的数学模型:只要拼接点的所有角的度数和是360度就能密铺。像这样,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比较的全过程,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知识的本质属性,不断丰富他们建构数学模型的经验。

四 经历猜想—验证—反思过程,积累“理性思考”经验

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有些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甚至是模糊的,或许还有错误隐藏其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原有活动经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猜想,通过实验去验证,在反思中进行理性分析,把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经验进行抽象和提升,实现原有活动经验的改造或重组,以生成新的活动经验。

比如,在教学“掷一掷”时,老师首先让学生经历两次猜想,即掷一颗色子,朝上的点数可能是哪些?掷两颗色子,朝上的点数和又可能是哪些?学生凭直觉感性地认为,掷一颗色子,每个点数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那么掷两颗色子,每个点数和出现的可能性应该也是一样大的。鉴于此,老师把认为点数和为2、3、4、10、11、12可能性大的编为蓝队,把认为点数和为5、6、 7、8、9可能性大的编为黄队,让学生选队进行比赛。很多学生认为蓝队的点数和多1个,赢的可能性要大一些,所以选择了蓝队。学生经历多次实验活动后发现,结果是蓝队赢得少。这种戏剧性反差给学生造成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引发了理性分析的需求。在这种需求下,老师顺势带领学生从点数和搭配情况的多与少去分析,让学生理性地认识到:黄队的点数和虽然只有5个,但搭配的方式有24种;而蓝队的点数和虽然有6个,但搭配的方式只有12种,所以和出现的可能性小,从而找到蓝队赢的可能性小的真正原因。最后,让学生回顾活动中的反差现象,感悟事理。学生真真切切地感悟到:看待事物,不要光看表面现象,要学会用数学知识去研究和分析,才能看得更清楚。学生在这样的猜想—验证—反思中,实现了操作经验与思考经验的有机融合,积累了“理性思考”的经验。

总之,数学活动经验要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在“思考”的过程中积淀。老师要用好“综合与实践”这个载体,密切联系实际,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综合与实践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重庆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数学学习”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1-0-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市人民小学,重庆市江北区新村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密铺综合与实践点数
图形的密铺教学设计
密密铺
密铺图形里的秘密
抓住关键点,突出实效性
——《密铺》教学及思考
看不到的总点数
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探究
画点数
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活”起来
多核并行的大点数FFT、IFFT设计
移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