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的世界

2016-06-20 00:27郑朝晖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玄宗孟浩然枝头

郑朝晖

《春晓》实在是太有名了,有名到很多人张口就来,就是不知道是谁写的。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这估计是一个睡懒觉的家伙写的。春天因为气温适宜,所以睡眠质量会比较高一点,醒来的时候,天已经大亮了。这个时候,躺在床上,听到四周鸟鸣婉转。其实,作者躺在床上,怎么知道春天的美好呢?那是他的感受和想象,“处处”二字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作者的耳朵仿佛长了翅膀,在天底下飞啊飞啊,四周的鸟声让他应接不暇。所以有的时候,睡懒觉应该也可以培养艺术想象力啊。

古人对于世界的感受,讲究“六入”,所谓“眼耳鼻舌身意”,佛教以为这是人生烦恼的开始,但是我总是想,如果一入不入,人变成一大坨刀枪不入、水泼不进的东西,你觉得会有意思吗?古人的妙处是充分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周边的世界,站着、躺着都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而这一切的关键是有一颗善于感知周围世界的心。

就在他沉浸在对春天美景的想象中的时候,忽然隐约想起,好像昨晚上刮了一点儿风,下了一点儿雨,于是他牵挂起枝头绽放的花朵了,一夜的风雨,不知又有多少枝头的花朵被风雨打落了呢。一种隐隐的伤感油然而生。有人会问,孟浩然怎么就想到枝头的花朵了呢?其实第一句,不但点明了季节,也让我们产生一种惬意的感觉。所有关于春天的美好记忆都被他的一句话而激活了。在这样的心情里,再来看第二句写的鸟声,我们很自然地会在眼前浮现出一幅繁花似锦的画卷。所以接下来三四句的联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吧。所以说好的诗文,就像水流一样的自然。

古人有一个词语叫作“多愁善感”,其实不对,应该是“善感多愁”,就是因为作者特别能够感受周围的世界,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伤。大家都知道春天的美,但是大家知不知道,春天又恰恰是诗人们最感伤的时节。就像这首诗的作者,对于落花有着格外的怜惜,就好比我们喜欢一样东西或者一个人,就不许它或者他有一些些的被伤害。如果结合孟浩然这个人来说,就会发现,孟浩然就是一个悲情的人,对于山水有着格外的敏感,比如他另一首特别著名的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也是对黄昏有着特殊的敏感,内心因此而有了一种悠远的惆怅的。孟浩然对人事其实也很敏感。据说他有一次在好朋友王维的家里,玄宗突然到访,他就只能躲到床底下,后来被叫出来,引荐给皇上,他作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玄宗听了很生气,说是你不见我,我何尝抛弃你?于是就把他打发去隐居了。这件事情我觉得有几个问题,第一,玄宗因为一句诗而放弃了一个人才,实在不能算是有雅量。而更重要的是,孟浩然这么说,或许也是彼时彼地切实地感到了自己的人格没有受到尊重的自然流露。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有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凭借第六感感到别人对你好或者不好啊?孟浩然是多么敏感的一个人,这点冷暖他应该是能够知道的。所以,顺便我也很怀疑王维当时是不是也有怠慢他的地方,一个落魄而有才的人往往是很敏感的啊。

回过来说这首诗,我们说中国艺术不太喜欢直接和直白,总是要绕一个弯子,我们叫蕴藉含蓄。就像中国人喝茶,最推崇的就是茶的味道要一层一层地出来,而且最好味道还应该有一点“转折”。茶,刚刚入口是苦涩的,但是渐渐又有了甘甜的味道,甚至于齿颊留香。《春晓》也是如此,“春眠不觉晓”是浓睡之后的愉悦,“处处闻啼鸟”则是对于生机盎然的一种切身的感受,作者似乎已经欣然起身,想要投身美好的春光。但这时诗味却一转,一下子又有了落花的感伤,甚而至于有了对时光流逝、生命易逝的感慨了。一首小诗里面,感情如此深沉,变化如此丰富,可谓方寸之间见世界了。

猜你喜欢
玄宗孟浩然枝头
春晓
舟中晓望
爱在枝头
狡黠
风在枝头望什么
春晓
来华景教徒与怛逻斯冲突之形成
书的怀抱
站在枝头的春天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