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中的集体创作现象研究

2016-06-20 22:59刘海涛段小丽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4期
关键词:时代特征意识形态

刘海涛 段小丽

摘要:“音乐集体创作”是近现代我国音乐创作的一特殊文化现象,由此诞生的音乐作品也是当时时代的产物。本课题基于新形势下国家对文艺创作重视的大背景下,将结合延安时期和建国初期的文艺创作为历史文化背景,针对这一音乐创作现象进行深入剖析。由此,为新时期音乐的创作与我国当下的社会背景的结合提供理论上的建议。

关键词:音乐集体创作;意识形态;时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4-000456-02

1942年5月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由此掀起了文学戏剧领域创作的热潮,而“集体创作”就是延安戏剧运动中的一种普遍艺术创作现象。在在中国近现代的音乐创作方面,有一大批音乐艺术作品都是以“集体创作”方式完成的。这种音乐创作现象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而这种创作方式背后与我国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所有作品都体现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这一方针。

2014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中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也反映了新时期国家对文艺创作的重视。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下,最能发挥“集体”这一优势,因此,这种创作方式也是之后音乐创作值得借鉴的。

一、延安文艺座谈会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

1938年2月,由毛泽东,周恩来发起,在延安成立了鲁迅艺术文学院,有一大批的无产阶级文艺家纷纷慕名而来,使“鲁艺”成为战时文艺创作的主要群体。然而,众多的文艺工作者对文艺创作为谁服务,创作的根基问题等各自有着不同的立场,统一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是这次文艺座谈会召开的主要目的。毛泽东结合当时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如何运用到文艺创作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主要观点是,中国的革命文艺家,必须到群众当中去,深入革命最前沿,到最底层的生产、生活一线体验民情,将人民的真实生活用艺术作品表现出来,文艺创作要始终同革命斗争密切联系。

会后,毛泽东又向“鲁艺”的全体师生发出号召,号召艺术家们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即底层社会)当中去汲取创作素材,各行的艺术家们纷纷响应号召,开展自我批评,自我反省,自我总结,是当时文艺创作中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之风得到了扭转。自此,一大批反应农民群众、工农兵等题材的文艺作品相继问世,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发《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等等。

二、“音乐集体创作”的基本特征在歌剧《白毛女》和大型歌舞史诗《东方红》中的体现

歌剧《白毛女》被誉为中国民族歌剧诞生的标志,自诞生到现在演出不断,经久不衰,已经成为几代人的记忆。剧本的题材是1944年西北战地服务团自晋察冀根据地带回来的《白毛仙姑》的传说,最初由诗人邵子南编辑成诗歌在延安流传开来,并引起了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周扬的注意,此时党中央正筹备中共“七大”,要求有一批为“七大”献礼的文艺作品,基于该题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于是产生了把次题材改变成歌剧的想法。从几次不同版本的署名看均为:延安鲁迅文学艺术院集体创作和贺敬之、丁毅执笔,该剧1946年该剧在张家口正式出版,1947年、1950年再版,1962年有修改本。每一次剧本的形成凝结了执笔人、“鲁艺”的剧作家甚至普通群众的众多意见。因此,从该剧的剧本来看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音乐集体创作”的基本特征在歌剧《白毛女》中更为突出。歌剧音乐的创作是决定该剧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鲁艺”的一批精英作曲家马可、张鲁、瞿维、李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纷纷加入创作组。歌剧最初的创作异常艰难,几位作曲家都没有创作歌剧的经验,积累的众多音乐片段几乎全被否定,原因之一在于,所有人都往“西洋歌剧”创作上靠,而忽视了观众主要是普通群众,在群众的接受度上没有做更多的考虑。以歌剧片段《被风吹》为例,该音乐表现了“喜儿”急切盼望“爹爹”回家过年的心境,最初的音乐几位作曲家形成了二十多个版本,但都无一成功。最后,贺敬之提议的河北民歌《小白菜》曲调使作曲家们达成共识,集合了作曲家不同的意见,音乐很快创作出来。由此,民歌和中国的传统音乐成为了该剧音乐素材的主要来源。几位作曲家集思广益,从各地民歌、传统器乐曲等民间音乐中搜集了十二首素材,作为歌剧的基本主题音乐进行了改编和艺术加工处理,最后形成全剧音乐。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也体现了“集体创作”的特征。该剧的来源是1949年为迎接新中国的开国大典,有200多位艺术家参演的大歌舞《人民胜利万岁》。后为为国庆十五周年献礼的艺术作品,在前剧的基础之上,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牵头,歌词由阮章兢、贺敬之、乔羽等执笔,作曲由安波、马可、吕冀、石乐蒙、彦克等十余位作曲家组成,参演人员达到3500多人,历经两年精心排练,于1964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音乐由35首歌曲组成,全剧的歌曲选用的大部分是革命歌曲,十几位作曲家也是集思广益,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用歌曲串联起来。该作品不仅仅是一部经典艺术作品,更凝聚了词曲作者的集体智慧。从音乐创作来看,该剧音乐的成功正是这十余位作曲家凝聚到一起各施所长,发挥了“集体”这一优势,才创作出了这部具有时代经典的艺术作品。

三、该创作现象的意识形态分析以及“三结合”创作方式的认同

从延安时期到建国初期,由于中国政治制度的选择和特殊的国情,“集体”、“大众”等名词是中国文艺创作的核心方向。“集体创作”这一文化现象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的创作方式,我们在理解这一文化现象时,一定要将其放到这一特殊历史文化背景当之中。左翼文艺家联盟在经历了大革命失败后,认识到个人主义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一定要让位于集体主义,在延安文艺运动初期,很多艺术家都认识到这一点,在创作中大方向还是都服从于集体,但在参与创作时还是带有个人化的烙印。究其原因在于艺术家还没有真正理解这一文化内涵,还没有真正把自己融入这一“集体”之中,也就是这一意识形态还没有进入成熟期,没有得到大多数艺术家的支持。随着“文艺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逐渐接受的这一意识形态,认识到自身不仅是一名“文艺工作者”,更是“党的文艺工作者”,自身的工作是党的革命工作的一部分。这种意识形态的成熟促进了“集体创作”这一创作模式的产生和成熟,由此诞生了众多“集体创作”的文艺作品。

延安的文艺整风运动其主要目的是一切文艺都要为政治服务,都要与当时的革命相联系,而个人主义的文艺作品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就很难有发展空间。比如歌剧《白毛女》的剧本最初邵子南改变成的诗歌类型,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民众很难接受,尤其和“延安文艺座谈会”提出的“文艺为群众”的主张相悖,因此这个剧本很快被否定。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群众文艺创作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集体创作”这一特殊模式,比如文学写作、戏剧运动等。1943年发起的秧歌剧运动,“集体创作”特点也尤为突出,首先这种艺术形式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并有着浓郁民间特色,这能更好的实践“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方针。在当时几百部秧歌剧当中,除极少数个人创作之外,大部分都是集体创作的。

针对这一文化现象,笔者认为,如歌剧《白毛女》、音乐史诗《东方红》等近代集体创作的音乐作品,除词曲作家之外,群众百姓的“意见”也是形成这些经典作品的重要元素,可以称群众也是作品的创作者之一。深入群众采风,是形成这些文艺作品重要的创作来源,而作品成型之后,最重要的是能够经得起群众的检验,能够为大众所接受。能够起到党的革命宣传的意义。比如歌剧《白毛女》,在延安连续演出达三十多场,而除了中央领导、专业的文艺家之外,观众更多的是工农兵以及普通群众。在1945年,延安演出期间,创作组就收到了群众提出的意见多达15万字。词曲作者,也都根据群众的意见进行了大量的修改。这种精神恰恰体现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核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歌剧没有将创作者的观点强加于作品,而是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了“集体创作”这一优势。

在此意识形态成熟后,形成了领导出主意,群众出生活,艺术家出作品的“三结合”创作模式。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从属于政治”等一些列观点,是这种创作模式的根源,因此,从延安时期到建国初期,这种创作模式成为文艺作品创作的主要特征。“三结合”创作模式也得到了文艺家们普遍的认可。

四、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下“音乐集体创作”的实际意义。

2014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也明确提出新时期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和人民打成一片,艺术家应深入民众挖掘素材,在文艺作品中反应人民的生活,不能“无病呻吟”,艺术一旦脱离人民就是去了艺术的纯真。

当前,我国文化领域发展非常之快,各个艺术门类也都迅猛发展,出现了很多在世界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但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不相符的“新奇风格”,很多作曲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没有考虑到该作品的价值观符不符合当下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而是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我国社会主义的制度,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充分发挥集体优势,笔者认为,我们的作曲家、艺术家应当深入研究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多创作一些符合时代、宣传正能量的艺术作品,可以借鉴“集体创作”这一模式,组织音乐家深入群众、深入生活,集思广益,走出一条出真正符合我国文艺发展的特色之路,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文艺工作者的应尽义务。

猜你喜欢
时代特征意识形态
充分认识品牌时代特征 努力提高品牌创建水平
浅析色彩的时代特征在传统花鸟画中的应用
论媒介融合环境下“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五老”精神的内涵实质和时代特征
简析《金瓶梅》的思想及时代特征
岛礁区攻防作战的历史演变及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