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报道的“小”技巧

2016-06-20 23:33周显峰
科技传播 2016年5期
关键词:叙事策划

周显峰

摘要 本文以小主题策划、小角度切入、小故事叙事3方面內容进行研究。侧重点是如何克服主题报道申存在“大、空、全”等问题,在“小”字上做文章。

关键词策划;切入;叙事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58-0056-01

主题报道不同于常规动态报道,一般是指主流媒体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活动、重要决策以及社会焦点而专门组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报道。主题一旦确定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去表达。表达要具备三要素——即选题,角度,故事。选题指的是说什么,即表达的范围;角度指的是从何说起,即表达的切入点;故事是指怎么来说,即表达的形态。下面我们就从选题、角度、故事这3个表达要素方面讨论一下具体的报道技巧,我的侧重点就是如何克服主题报道中存在“大、空、全”等问题,在“小”字上做文章。这里边包括小主题策划、小角度切入、小故事叙事3方面内容。

1)小主题策划。大主题不是一次就能表述清楚的,所以要把大主题化解为若干个小主题一个一个来解析,比如科学发展、转型升级是2008年的重大主题,新闻担负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决策。新闻宣传,就要按照新闻规律要求,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进行演绎和解读,并根据实际在第一时间尽快转化成新闻选题。作为以民营经济闻名的大省,浙江商界是全国经济形势的气象标。当时的中小企业何去何从,可谓是生死攸关,许多中小企业对国际市场和银行的依赖太大了,中小企业主因资金链条中断跳楼的、上吊的、逃跑的不在少数。因此,当年9月,央视记者就把浙江作为关注点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系统的策划。针对浙江中小企业应对危机的对策和行动,以敏锐目光和独特的视角连续推出了4期系列报道:《浙江中小企业挺住压力主动“变脸”求发展》《浙江企业:由“兵来将挡”到“棋高一招”》《浙江企业:从“卖得多”走向“卖得贵”》《浙江银行业:关上“一道门”打开“一扇窗”》。这几个例子就很典型,其实都是重大主题确定之后,再把它一一分解,逐个加以细化、深化的报道方式。此类报道,既适宜展示事物的立体化和多样性,突破传统报道的平浅化和单一性,也适宜把重大主题做深做透,形成影响力。同时也选准了中央的要求和群众关心的结合点和突破口,从而形象的反映了时代的发展潮流。有许多大企业家都是经常坚持看《新闻联播》的,他是希望在权威节目中获得信息,知道风向的,从而来调整经营战略的。由此看来主题报道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在政治上,在经济上也是有导向作用的,它会影响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走向。由此看来,我们这些舆论引导者的话语有多么重要。凤凰卫视新闻总监吕宁思说“新闻是多棱镜,看你从那边看”我想再加一句,我们哪边都要看,并且要看得准看得透,这应该作为我们新闻选题策划的理念来遵循。

2)小角度切入。一些重大主题报道,一开始不是决策决议,就是数字资料,谈古论今,包罗万象,空泛得叫人摸不着边际。实际上,多数重大主题报道,都是具备很强的新闻性的,受众也是想知道的,就是因为新闻切入的角度过大,使可看的新闻点被湮没。比如对于上情下达的政治性主题性报道,我们如何切入?这类报道是中国时政新闻的一个显著特色,目的是以此来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可是时政报道终归不如事件性新闻抢眼,可谓是负重登山,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新闻人可以感到不轻松,但不能让受众也感到不轻松,反而还要增强新闻节目的可看性。这就要求采编人员具备“化重为轻”的本领,将重大主题转化为生动的、形象的、有感染力的新闻节目。从受众感兴趣、能接受的角度出发,使枯燥的东西生动化,立体化。获得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的作品《浙江:万亿元投资的加减乘除》,它对于大政方针的解析就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从民生角度切入,拉近政策与百姓距离的一个典型范例。消息将“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与扩大投资的决策进行了巧妙的嫁接,全面生动的解读了数字背后的浙江。深度解析了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和深远意义。

3)小故事叙事。这个问题我要展开多说几句。以往一些重大主题报道,都习惯于所谓的“鸿篇叙事”,有的竟然“故作高大”,大话空话连篇累牍,比如“成果丰硕”“成果辉煌”“成效显著”“派大好”“形势喜人”等,又大又空,使人产生抓不着边际、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而小故事叙事,则是把凡人小事,采取本色化表达,使叙事方式还归本真,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不搞没必要的修饰,尽量回避华丽的文辞。同时,主题越是重大,越要“放低姿态”,通过故事化的表现手法和方式,从百姓的视角去寻找兴奋点,以轻松活泼语态和镜头宋呈现它。这正是大家所谓的“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冲突化”。《新闻联播》辉煌宁夏五十年栏目播出的《红果绿瓜:小果实长成大产业》这则消息,通过讲述两位农民一个由外出打工到回乡务农,一个由农民转为工人的小故事,阐释了农业科技创新的魅力和农业产业化给广大农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则消息既蕴藏重大的主题深意,又包含着平民百姓的真情实感,在叙事手法上做到了客观真实,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上呈现出了朴实的魅力。

新闻故事化,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细节,二是语态。细节越小越好,越详细越好。比如《红果绿瓜:小果实长成大产业》消息中杨宝清说,今年他家的存折能再增加10多万的数字,而就在几年前,别说有什么存款了,就连两块钱都拿不出。当时他的女儿感冒了,全家8口人找不出2块钱。这个小细节叫人过目不忘。斯大林说:一万个人死亡是个数字,一个人死亡是个悲剧。再比如石油污染怎么表现,岸边被染黑的水鸟要比海面成片的油污鲜明生动得多。这里边需要有一个发现的功夫,也就是新闻敏感。猫说人话,狗会唱歌,不用人刻意去发现只要出现了就是新闻。但平常常见,司空见惯,熟视无睹,但聪明人把他说出来了,这就是功夫。《光明日报》2007年6月27日发表的文章《中央领导着简装的表率意义》,这片作品获得了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文章说:6月25日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时候,发现了不同寻常的场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时,身着白色衬衣,而不是以往的正装西服。参加会议的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也没有穿西服、扎领带,都是穿简装出席。从画面里还发现,近乎都穿着简装。这一情景有如春风拂面,清爽而亲切。文章指出:穿不穿西服,完全视场合而定,并没有一定之规。在一些重要会议、重要活动中,身着正装不仅是礼仪的需要,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而在其他场合就不必太过强调了。中央领导同志的举动,就是从实际出发的一个表现。作者在收看电视的时候,敏锐的发现中央领导同志着简装出席一个重要会议这一细节,并能从这一偶然现象当中挖掘其背后蕴涵的新闻价值,难能可贵。这条新闻也许我们大家都看到了,我肯定是看到了只是觉得新鲜,但没有想到其中的内涵和意义。所以,没有新闻敏感就很难发现典型的细节这充分说明,抓住好细节离不开记者的观察力。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中就有一个令人永远难忘的细节,“敬礼娃娃”。就那么一瞬叫亿万人永志不忘。树立细节意识,对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新闻讲述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语态问题,写稿子会说话,要说真话,根据主题要自己的特色,用很生动的语言,不要高度概括的语言,不概括少概括。下面体会一下央视记者仝文瑜做主题报道的语言风格,“从原来的换汤不换药,变成既换汤又换药,哪一个是药呢”“他们新材料的‘池子里在很短时间就养了几条‘大鱼”。而在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的黑马,无一例外都有着“独门绝技”。“从‘铺摊子转向‘爬梯子,从追求‘卖得多到着眼‘卖得贵”,显然记者不是纯粹的写新闻,她是动了心的,她是在观察,在思索,是在新闻中发现打动人心的东西。我们总是抱怨自己写的新闻不够生动,其实想写生动的新闻很简单,就是换位思索,把自己当作观众,把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读给自己听,然后改动,久而久之,你慢慢就会不自觉地放弃那些别嘴的文绉绉的书面语,写出生动新闻稿。

总之,做好小文章,就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大题小作,以小见大。以小细节反映大背景,以小特写折射大主题,达到“一叶落而知秋”的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叙事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