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中职文言文阅读方法之我见

2016-06-21 15:11郑丽莲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4期

郑丽莲

【摘 要】我国文言文内容丰富精彩,给我们展现各个朝代的政治、文化、生活等,在阅读文言文中汲取知识是一种享受,但对艺术类中职学生而言,不是享受而是痛苦。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从文言文阅读内容与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两个方面考虑,通过文章阅读法和习题解答法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关键词】中职文言文 文章阅读法 习题解答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095-02

艺术类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文言文阅读对他们来说简直像读天书,平常的文言文教学中,虽多次学习了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等知识,可每次面对文言文,他们依然是带着陌生的眼光无奈地看着。现状堪忧。我们对原有的文言文教学计划做了调整,想通过文言文阅读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在文章内容和习题方面,我们选用传记类文章,每篇文章有四道题,分别是:实词的解释、断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翻译句子,都是选择题。“断句”和句子翻译这两题,是从四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的一项,其余两题都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这样在问题的设置上,我们降低了做题的难度,以利于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展开,由此归纳了一套适合此类题型的方法。

一、文章阅读法

(一)内容导读法

面对一篇文言文,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往往是没看完文章的三分之一,已有放弃的打算,这会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负担。笔者改变原来的思路,让学生先看第三道选择题,要求是先看内容不做题。这一道题考的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其中三个选项的内容完全正确,只有一个选项有一点是错误的,换句话说,第三题已把文章内容显示出来了,这样看完第三题学生已对文中人物的种种情况有所了解,之后再去读文章,学生不再觉得云里雾里,而是心中有数,有了阅读文章的底气。如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的文章,第三题的四个选项中开头总结性的语句分别是“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看完这些句子,学生已经了解了于休烈的各个方面,有了这些印象再去看文章,不会再出现“面对一篇文言文,看第一行字就觉得晕”的现象,这样的改变对学生而言是迈好了文言文阅读的第一步。

(二)跳读法

学生基础差,要其一字一字都看懂,那只会打击他们的信心。在培养兴趣的阶段,笔者教他们用跳读法。有些句子,不是考点,也不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采用跳读法,可以理顺文章,也不影响答题。如“崔瑗字子玉,早孤,锐志好学”这句,不懂“锐志”为何意,没关系,看懂“好学”二字亦可。又如“笃好坟籍,手不释卷”这句,“笃”和“坟籍”如何翻译不明白没有关系,能从“籍”和“手不释卷”中看出“爱好书籍”的意思即可。文言文中,像人名、地名、官职名、书名、时间等,这些不需要翻译,也不影响做题,如“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琊临沂人”,即介绍人物的姓、名、字、是哪里人,一看就明白,不需要翻译;又如《朱先生筠行状》中出现《五经》《说文》《十三经》《永乐大典》等书籍,知道是书名即可,这些都可以采用跳读法。

(三)猜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有一个前提,是在对原文大意有所了解,根据一些具体情况来进行猜读。如“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这句,很多学生不懂“殣”为何意,怎么办,用猜读法,“崇祯末”为时间可不译,“旱蝗相仍”为“旱灾蝗灾交互连续发生”,很多学生都能看懂,“民殣于道路”为百姓在道路上怎么样呢?这时得猜:我们中国为农业大国,旱灾蝗灾连续发生,对庄稼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没有了粮食,百姓会怎么样呢?也许还有学生不能准确解释“殣”在此文的意思是“饿死”,但至少能猜出百姓此时处境悲惨。又如“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很多同学一看到“易”字就先翻译为“容易”或“交易”,可好像不太对,这就得猜读了,“南康”为地点,“悍”为“彪悍”,那么“南康俗悍”可翻译为“南康人彪悍”,“丞”由上一句“为南康丞”可知为“县丞”,“儒者”为“读书人”,那么接着翻译为“当地百姓认为县丞为读书人”,那么彪悍的南康人对于这个来本县当县丞的读书人怎么样呢,又由后一句中的“自如”可知,德基本人还像原来一样,可知“易”字不是“容易、交易”之意,可能学生还无法准确翻译为“轻视”的意思,但能猜到“南康人对读书出身的县丞不太友好,看不起他”的意思。猜读法的运用要紧密联系第三题的一些内容来进行。

二、习题解答法

(一)套入法

第一题考的是实词的解释,用套入法。这题的四个实词,都给出了解释,要知其对或错,可把其解释套入文章中进行。如“以事系东郡发干狱”这句中,加点解释的字是“系”,给出的解释是“关押”,运用套入法来进行分辨这个“系”字所给解释的正误。“狱”为监狱,“东郡发干”是地点,“以事”为因事,翻译为“因事被关押到东郡发干县的监狱”,这样“系”翻译为“关押”则非常合适。以此类推,一个一个套入来解释,在这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运用跳读法和猜读法辅助,如“以母忧去职”中的“忧”字,题目给出的解释是“忧虑”,套入为“因为母亲忧虑而离职”,“母亲忧虑孩子就离职”好像说不通,但又不能确定,可以先不理,读后面的句子“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后面句子意思有“王筠非常孝顺,服丧期满,病了很久”,很多学生虽不能完全看懂,但通过“孝顺、服丧”这些词可知前一句的“忧”不能翻译为“忧虑”而应该是“死或去世”。套入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可以一一解答第一题的四个词,而这过程可以结合整篇文章的翻译,既节省时间也提高了效率。

(二)对比排除法

这是针对“断句”和“句子翻译”两题。这两题给出的四个选项,有几处是相同的,先逐个对比,再排除。“断句”题,如“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这句需断句,根据“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由此后面翻译为“法律规定怎么能取信于天下”,这是不合理的,由此可以排除B项和D项,剩下两项中对比判断后知道,除了第二个断句处不同,其余都相同,所以只需考虑第二个断句处,解题难度大大降低,也容易选出正确答案。“翻译”题,如“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这句,所给的选项中有不同解释的词有“直、告、盖”三个字,“直”有“伸冤、不弯”的解释,“告”有“上告、报告”的解释,“盖”有“大概、盖住”的解释,句式为“……者,……也”的判断句式,对这些字词的解释进行对比,再排除错误的选项,找到正确的答案。

(三)对比细读法

这是解答“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和“句子翻译”两题的方法。第三题在初读文章前已经看过此题各选项,有了一些印象,可以很快找到相应的内容。在答题时,不是选项之间的对比,而是从文章中找出选项内容的来源,之后细心地对比阅读,此题的特点是只在细微之处出现错误,需有“一字皆不放过之精神”,其用词不同意思相同即列为与原文一致,再由此一个一个排除,直至找出正确选项。如“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一句,在选项中的表述是“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归降以后,又修筑了城池,征收重税”,原文是“又请筑城”,不是事实,而选项把其写成了“事实”,这一细微错处,不细读则难发现。第四题翻译题是在看完全文和做完前三题的基础上去做的,此时的学生对原文的印象较深了。如翻译句子“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直、乃、盖”三个字的翻译有所不同,其他内容是一样的,“直”翻译有“伸冤、直白”,“乃”翻译有“才、于是、就”,“盖”翻译为“大概、盖住”,分析对比可知此句翻译对的那句是“王甲知道能够为自己伸冤了,才敢上告。大概杀人的人,是富人陈氏吧”。对学生而言句子翻译是难度最大的一题,前期阶段先进行选择题的训练,让学生能分辨句子的一些知识点,再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后期阶段让学生自己翻译,循序渐进。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很多,上述几种方法主要是针对固定题型归纳的,在训练的过程中收效不错。当然,因文章、题型、学生等的不同,方法的空间还需在今后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不断拓展。

【参考文献】

[1]郭昭穆.文言文阅读常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2]时雁行.文言文的阅读与鉴赏[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

[3]韦兴正.文言文阅读指津[M].宁夏: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