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数据时代下的审计工作管理

2016-06-21 09:52刘金华
大观 2016年5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思维

刘金华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的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审计监督作为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审计工作面临着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制度规范、技术手段等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一、什么是大数据

大数据,或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是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集合体,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集成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

今年八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把掌控大数据提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将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进步,加快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逐步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纲要为政府部门利用大数据提升治理能力指明了发展方向。审计人员要改变过去的传统思维方式,用大数据的思路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

李克强总理2014年在听取审计署的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凡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都要接受审计监督。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充分占有数据,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前提条件;对全部数据、全部事项进行审计,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必由途径。

二、大数据与审计

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早在李金华任审计长的时候,审计署就提出审计工作的根本出路在于信息化,审计机关不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就进不了被审单位的门,打不开被审单位的账。在当前这样互联网普及、移动智能终端大范围使用,大数据、云计算被更多的领域和行业运用的大背景下,审计机关如果还纠缠能不能用电脑,会不会看电子账,敢不敢利用分析软件筛查数据,那就只能被动挨打,失去审计资格。面对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的汹涌浪潮,我们的态度只能是意志坚定、旗帜鲜明地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以时不我待、自我加压、负重前行的态度,迅速补足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短板,拥抱大数据时代,适应大数据环境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第19条指出,“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推进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与审计机关实现信息共享,加大数据集中力度,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创新电子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质量和效率。推进对各部门、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审计。”为我们正确认识大数据与审计的关系,运用大数据开展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行动路径。

三、大数据审计的启示

近几年来审计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开展了对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全国社会保障性资金、土地出让和耕地保护情况、财政存量资金、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全国统一组织项目审计。这些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事关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稳定。在审计工作中实行全国“一盘棋”,形成了对海量数据的集中分析、分散核查、综合利用的审计模式。审计结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回应了国际国内舆论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为党和政府化解矛盾、处理风险隐患,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建议。

通过参与审计署统一组织项目,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的实践摸索,也改变了传统审计的思维习惯,对今后开展大数据审计,带来思维方式的有益启示。

一是审计项目的规划从样本思维转向总体思维。在没有全国统一组织项目的情况下,我们只能用抽样的办法,分析个体局部的问题。而在统一组织大项目获得大数据的时候,我们可以获得并分析更多的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采样,从而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审计发现的问题,可以顺着资金分配使用的流向,更清楚地发现样本无法揭示的细节信息,清晰地观察到资金使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能够更加全面、立体、系统地分析研究审计发现的问题,对问题性质和严重程度做出判断。

二是从精确思维转向容错思维。在小范围小数据审计时,由于收集的样本信息量比较少,所以必须确保记录下来的数据尽量结构化、精确化。否则,分析得出的结论很可能“南辕北辙”,因此,通常十分注重精确思维。然而,在海量大数据时代,得益于大数据技术的突破,大量的非结构化、异构化的数据能够得到储存和分析,也对传统的局部个体精确思维造成了挑战。在大数据时代,我们面对的数据更复杂、更巨大。我们的思维方式要从局部个体的精确思维,转向更高层次、更大范围里的容错思维,在宏观层面提升对复杂数据信息的观察判断能力,提高我们对宏观政策、制度、机制等问题的敏感性和认知力,对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加强管理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是从因果思维转向相关思维。在对单个部门审计的小数据审计中,我们往往执着于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试图通过有限样本数据来剖析其中的内在机理。而在统一组织项目大数据采集分析的项目中,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出事物之间隐蔽的相关关系,突破被审单位及相关联部门单位非此即彼的线性数据束缚,获得被审单位复杂的、非线性的、多维度的经营管理数据,颠覆旧的传统思维模式和固有偏见,发现更深刻、更真实的问题根源,为提出科学准确的审计意见奠定基础。

四、做好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工作

大数据环境下,对做好审计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刘家义审计长在今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还存在着不少差距和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适应。

一是改变传统思维习惯,树立大数据审计理念。首先是数据先行。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原始资料,不再只是手工凭证、账簿和报表,而是具有高度概括性、模糊性、关联性的海量电子数据。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以数据为核心,数据分析先行、数据分析与现场核查相结合。其次是紧跟信息流向。关注资金、物资、业务的走向,从中发现疑点,深挖严查。再次是多维度数据关联。把部门和单位所关联的上、下、左、右利益关系体的有关数据,都采集积累在自己的数据库。收集的数据还要争取是动态实时正在进行的,而不能是过去的、静态的。数据的类型还应该是多样化、多维度、多结构的。不能拒绝自己不认识、不知道的数据,往往陌生的才是可能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是运用关联、比对、筛选、模型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要跳出单一的账本、单一的勾稽关系,去更大的范围和更多的利益关系里寻找数据产生的原因和结果。

二是要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期间实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具体到审计工作,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协调好过去与今后的关系,通过审计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发展,以开放的眼界和胸怀学习吸收包括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化审计手段,共享大数据对审计带来的技术支撑。

五、大数据时代对审计人的挑战

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机关将会获得越来越多的数据资源,但是真正缺少的是从数据中提取价值的能力。这是大数据时代对审计人员的严峻挑战。

审计人员如何适应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工作,是时代对审计人的挑战。审计是个与数据充分接触、依赖数据而生、用数据说话的行业,近几年来,审计机关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而且数据积累还会越来越多,但对于数据分析的技能依然欠缺,由于没有专业审计分析师对这些数据进行关联、挖掘和分析,许多数据在服务器里睡大觉,如何激活这些数据,让遗弃的数据成为分析过去、预测未来、挖掘审计线索的宝贝,这必然要求审计队伍有一支数据分析的专家级队伍。

现在越来越多的审计人员开始接触数据库,从原先简单的账本中逐渐脱离出来,沉浸到越来越大型的数据库之中,这是审计的飞跃,也是审计未来的希望。通过对大数据的了解思考,了解认识大数据与审计的关系,逐步运用大数据开展审计工作,促进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思维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规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提高审计质量
做好企业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思维总动员(三十)
加强审计工作质量研究
巧设提问,让思维多走一步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