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之子的曲折人生
——话剧《商鞅》情节线索分析

2016-06-22 10:51
戏剧之家 2016年11期
关键词:线索商鞅话剧

回 根

(辽宁大学 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五月之子的曲折人生
——话剧《商鞅》情节线索分析

回 根

(辽宁大学 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摘 要】话剧《商鞅》是剧作家姚远的代表作,该剧历经近二十年,至今其魅力仍令我们回味。其中的线索尤其值得我们深思把玩。本文试从情节线索对该剧加以粗浅分析。

【关键词】话剧;《商鞅》;线索

话剧《商鞅》的主题丰富深刻。首先,作为一部历史剧,高度赞扬了商鞅的变法维新精神,以及商鞅敢为人先、刚正不阿、爱憎分明等宝贵品质,并借商鞅之死,表达了对变法运动所产生的阻碍与牺牲的无奈、惋惜之情。其次,本剧体现了个人对命运的抗争。商鞅身为五月之子,屡次面临九死一生的险境,可谓命途多舛。然而,他从未向命运低头,并凭借顽强的斗志与拼搏精神闯出了一片天地,令我们为之折服。最后,本剧探讨了公义与私德二者间的辩证关系,传达了剧作者对于事业的成功与个人的毁灭、情与理、大仁与小义等人性中不能两全的矛盾的思考。而商鞅为变法所做出的种种牺牲,也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商鞅这一人物的悲剧性与崇高性。

纵观《商鞅》全剧,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剧所蕴含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全剧共有四条线索,分别是秦国线、魏国线、亲情线以及爱情线。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推动,共同将这部历史剧有力地支撑了起来。

就秦国线而言,它可以说是全剧的情节主线与叙事重心。秦国线以商鞅为核心人物,与其它三条支线一样贯穿了全剧情节发展的始终。商鞅弃魏投秦,是秦国线的开端。在这段情节中,商鞅的人物形象,得到了集中且突出的体现,即使身处被魏王除掉的困境,商鞅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恐惧,反而直奔公叔座的病榻,大胆地向其发出了挤压多年的控诉,亲自为他送终。编剧在此处运用了大量的独白,通过商鞅内心愤懑的外化,令商鞅不甘现状、胸怀大志、刚烈不羁的人物形象直触人心。在第二场第二幕中,秦国线继续向前发展。步入秦国后,商鞅的才华,终于有了施展的舞台。在这场戏中,商鞅为推行自己的变法之道,不惜与太祝官等守旧群臣唇枪舌剑,与自己的盟友,善于变通、明哲保身的赵博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既体现了他的才华横溢力排众议,又向我们展现了他不受锋芒自负狂傲的一面。后者看似不值一提,实则是他未来道路上的一处重大隐患,为他在之后的情节中与守旧派的再度交锋,以及最终的悲剧结局做了充分的铺垫。纵观编剧的创作思路,在秦国线中,编剧一直在太子驷对商鞅的命运威胁方面,做着细致且缜密的铺垫。太祝官等臣议论商鞅时,太祝借星喻人,表明“自有相克之人”,又为下一场戏中太子发疯,商鞅遭难的情节做了充分的铺垫,暗示了太祝官等人才是扰乱祭典的真凶。身临险境,商鞅临危不乱,反将一军,以伯乐太傅的左足为代价,依法削去了太祝官的须发。商鞅此举,大大地推动了变法的实施,彰显了法理无情,同时亦使其敢作敢为,刚正不阿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商鞅的这一次执法严明,令他割裂了与太傅的情谊,更令他自此与太子驷有了不可调和的过节,为其今后的事业发展埋下了不可忽视的隐患。如此铺垫,甚是精妙。

值得一提的是,景监作为秦国线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谓不可小视。首先,他作为贯穿全剧始终的线索人物,始于渭河岸边初遇商鞅,终于宣布商鞅被判五马分尸,他见证了商鞅的成长与消亡,在各个人物之间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其次,自第二幕商鞅入秦后,每逢幕启之时,他都会在我们面前宣读诏书。而每封诏书,都与商鞅的仕途息息相关。通过倾听诏书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侧面感受到商鞅仕途的日趋开阔。从三驾到五驾,从无名小卒到官封大良造。商鞅的平步青云,与秦国的日趋强盛几乎是同步的。通过景监宣诏的方式,场与场、幕与幕之间的过渡变得更加平滑自然,这是编剧扎实功力的体现。戏剧性的是,秦国线发展至今,秦国拜变法所赐,一跃成为所向披靡的强国,商鞅本人却受自定之法所裁,死于非命。这一切看似偶然,实则是经编剧层层铺垫后,所得到的必然的结果。首先,在变法过程中,商鞅不惧权贵,锋芒毕露,招惹的王侯将相数不胜数;其次,商鞅在变法过程中,自己的盟友先后离去,令他的势力一次次地被削弱。商鞅之死,标志着秦国线的终结,全剧亦至此告一段落。结尾处,商鞅的一句“秦国,我走了”,与第一幕第二场戏的末尾处,商鞅赴秦时所说的那句“秦国,我来了”相呼应,分别标志着商鞅人生霸业的开始与终结,深化了他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形象,可谓神来之笔。

魏国线、亲情线与爱情线虽然是全剧情节发展的支线,地位不及主线秦国线,但它们并非完全与主线疏离,而是穿插于主线秦国线之中,是全剧数个激励事件的导火索,是令商鞅数次身陷囹吾的催化剂。三条支线的存在,干预并推动了商鞅命运轨迹的进展,并以此促进了秦国线的继续开展,其作用不可小视。

就魏国线而言,本线索以昂公子为核心人物,以公叔座收养少年商鞅为起始,以秦军战胜魏国,昂公子兵败身亡为终结。公叔座既是商鞅的恩人,又是商鞅的仇人。他不计嫌少年商鞅的地位卑微,以收养的方式给了商鞅继续提升自身地位的前提条件;同时,他忌惮商鞅的才华,在先王驾崩之际,为商鞅设下了一个事关生死的大困境,迫使商鞅投奔秦国,实现了从支线到主线的平滑过渡,引出了主线秦国线。公叔座这一人物,可以说被本剧的创作者应用到了极致。在魏国线中,昂公子与魏王,是情节线中主要的阻力人物。他们对商鞅的威胁与阻碍,并不亚于那些以太祝官为首的守旧群臣。他们对商鞅施以奸计,妄图用韩女令商鞅与秦王左右为难。这段情节出自魏国线,实则作用于秦国线,为商鞅在秦国的发展,设下了巨大的困境,直到韩女自尽,这个困境才被突破。秦魏两国关于西河之地的领土争端,贯穿了魏国线的始终,这既是悬念,又是铺垫。魏国线中的诸多情节,亦与西河之地的争端有着直接的关联,如魏王向秦王进贡韩女,表为示好,实则仍乃利益之争。商鞅以盟友孟兰皋的生命为代价,收复了西河之地,以及昂公子在乱箭中丧命,则为魏国线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首尾呼应,令本剧的格局更加严整。

《商鞅》的爱情线,可以说是魏国线的附属产物。而商鞅与韩女之间的爱情,在其早年身处魏国时,便可初见端倪。自第三幕起,爱情线便被摆在了舞台中央,是接下来一系列矛盾冲突的导火索。正是出于对韩女的爱,魏王将韩女献给秦王时,商鞅才会进退两难;正是出于对韩女的爱,商鞅才会一剑将太祝官送上西天。从另一方面看,韩女也是深爱着商鞅的。在整个爱情线中,韩女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充当着阻力人物。韩女对商鞅前程及命运的阻碍,只不过是相当被动且无奈的。她对商鞅的爱慕之情,丝毫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改,她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得商鞅的平安,使商鞅从困境中解脱出来。韩女之死,令商鞅受到巨大的打击,亦燃起了商鞅的复仇之火;韩女之死,也标志着爱情线的终结。

本剧的亲情线,主要向我们展示了商鞅与母亲姬娘血溶于水的母子之情。亲情线看似在情节发展中所占比重较小,实则起到了丰富商鞅的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本线索在第一幕第一场,便得到了引入。在这场戏中,编剧在姬娘的身份上,设下了一个直至全剧结尾才得以揭晓的悬念,这从第一幕第一场中,姬娘既希望商鞅未来改变命运,又不愿为此失去性命等情节中得以体现。马鞅作为一个亲情线的重要道具,象征着商鞅与姬娘之间的血缘羁绊,为他们在第三幕的久别重逢做了重要的铺垫。第三幕的久别重逢,是编剧再度为商鞅设下的困境。假若商鞅选择与姬娘共度荣华,他将失去升官的机会,新法的推行将面临巨大的阻碍。姬娘为了商鞅的前途而放弃了近在咫尺的幸福生活,一方面体现了姬娘母爱的伟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商鞅变法的牺牲性与悲剧性。直至第四幕第三场,姬娘才向死到临头的商鞅表明了自己的生母身份,身份悬念的揭开,标志着亲情线的终结。纵观全剧,亲情线可以说与秦国线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商鞅生受姬娘哺养,死与姬娘同车,也不失为一处巧妙的首尾呼应,体现了编剧的独运匠心。

《商鞅》这部出色的历史剧,向我们展示了一代变法家的曲折人生,弘扬了商鞅秉公守法,一心报国的崇高品质。历朝历代的变法改革者们,大多如此。《商鞅》这部话剧历久弥新,正是得益于情该剧节线索的高超设计。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14-02

作者简介:

回 根,男,21岁,辽宁大学艺术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大三在读。

猜你喜欢
线索商鞅话剧
话剧《坦先生》
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话剧《二月》海报
电影《钢琴师》中音乐设置与剧情关联探究
树敌太多商鞅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商鞅取信秦孝公(下)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