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结构析论

2016-06-23 13:53马晓星
理论导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晓星

摘要: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多重政治动力要素协同推进的政治实践过程,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改革创新等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要素,三者组成了一个有机的动力结构,共同推动着我国国家治理的实践进程。其中,中国共产党是主体动力,能够依托执政党权威与政策推动国家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动力,从价值层面界定了国家治理的治理理念与治理目的,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内核;改革创新构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动力,能够破除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国家治理理念与范式,从制度层面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动力;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6-0008-04

国家治理是国家管理范式的升华,是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商处理、解决社会群体之间矛盾冲突,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善治的政治实践活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当前我国社会政治实践生活的核心旨归。“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上是由各种政治力量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组合,共同推动的国家治理体系优化和治理能力提升。”[1]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结构是由国家治理体系内部的各种政治动力要素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与互动形成的张力构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力量源泉。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维度审视,我国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要素主要包括“核心动力”“主体动力”与“价值动力”三个层面,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动力结构,从根本上推动着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进程。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动力:执政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国家治理的本质是政治实践活动,是政治主体在一定中介作用下改造政治客体的客观物质性活动。从实践论维度审视,政治主体在国家治理政治实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治主体是政治实践生态系统中的能动性因素,它能够发挥自身的政治能动性,改造政治客体,创新政治产品,从而实现自身政治价值。在当前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中,政治主体是主体性动力要素,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组织力量,具体由我国的执政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来担负和实施。

首先,政治主体是政治实践的能动载体,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政治主体作用的发挥。政治主体是政治实践活动的能动主导力量,是政治权力、体制机制与实践范式的实施主体,也是政治思想文化的主体性载体。其“一方面提取政治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把外在政治生态内在化,使之内化为政治主体自身的主体力量;另一方面又运用自己的主体力量去克服不利因素,从而改变旧的政治关系,创造新的政治关系,从而巩固着自身的主体力量”。[2]政治主体可分为个体性政治主体和群体性政治主体,个体性主体主要是单个的政治人,而群体性主体主要表现为阶级、政党、政府等。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政治实践活动,需有一个有力的政治主体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公共权力的强制性力量,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发达国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经验表明,“处于现代化之中的政治体系,其稳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而政党强大与否又要视其制度化群众支持的情况,其力量正好反映了这种支持的规模及制度化的程度。那些在实际上已经达到或者可以被认为达到政治高度稳定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至少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党。”[3]中国共产党作为群体性政治主体在我国国家治理政治实践中发挥着核心政治主体作用,它通过组织领导、政策的制定以及价值体系培育等方式导引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

其次,政党权威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资源保障。权威是人类政治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是一方对另一方意志的无条件服从。“政党权威就是政党在运行过程获得的民众对自己意志(意识形态)的服从关系。”[4]政党权威,特别是执政党权威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外在政治保障,能够保证政党执政活动的顺利开展。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政党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其路线、方针与政策实施的,这些政治要素的具体执行需要政党组织与其党员发动群众去实现。如果没有政党权威,则政党就没有政治号召力,则不能动员群众,最终政党的政治目标也会落空。邓小平曾指出:“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5]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而言,秩序是首要的,亨廷顿就曾指出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是无秩序而有自由。秩序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国家治理现代化良好政治秩序的构建需要依托于政党权威,特别是执政党权威。中国政党-国家政治实践范式的历史生成与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国家治理的内在驱动性特征,即政治实践是通过中国共产党这一核心政治主体来实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政治主体,能够有效整合国内政治资源,有力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益主体与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明显,社会矛盾复杂多变,更需要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权威来创造良好社会秩序环境,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最后,政党政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介工具。政策是“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6]政党政策是以政党为主体的政策具体形态,是政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介工具。政策伴随着人类政治生活而生,是人们利益需求的反映,在本质上政治活动是通过各种具体政策而开展的。政治实践的活动也是政策的运行过程,政治生活的中介是政策,作为政治实践的国家治理也是通过各种具体政策,特别是执政党政策而开展实施的。执政党通过自身政治政策的实施来掌控政治实践过程,以实现自身政治目的。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实践是由核心领导主体中国共产党来推进的,是通过其政治政策的制定与改革等中介要素进行的。从我国国家治理的历史轨迹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政策是国家治理的关键驱动力量,“中国长达二十多年的政治改革基本上是一个波浪式发展和预应性延续的过程。波浪式发展的特征表现为在一个时期集中出台改革政策和大力推动政策的实施,而当政策实施出现非预料的结果时则放慢实施步伐或调整政策内容。改革政策实施和调整的交替进行形成波浪式的政治改革运动轨迹。”[7]正是由于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国家治理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成为了发展中国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先进典范。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政治价值是“一个与实践相联系的概念,是人们基于对政治生活实践的全方位把握而设想的或者用以指导自身政治生活实践的观念”。[8]政治实践本质上是政治客体的主体化过程,是人类政治价值的生成过程。政治价值反映了政治客体对于政治主体的需要满足关系,是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逻辑原点与原始动力。国家治理作为一种政治实践活动,其本身也是在一定政治价值的导引下进行的。当前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价值具体表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蕴含的国家、社会与个体三个层面的基本价值范畴构成了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引导性动力。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种软实力。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家综合实力中的硬实力而言的,与经济、科技与军事等硬实力不同的,依靠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等发挥影响的力量要素的统称。国家治理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国家综合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增量过程。精神、文化与价值等治理形态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认同和社会稳定水平。这其中价值观,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当前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种软实力,成为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动力要素之一。一方面,价值观是国家软实力的生成渊源。价值观是孕育软实力的思想场域,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认为一国的软实力或软力量来源于其文化、政治价值观与外交政策,其中“当一个国家的文化涵括普世价值观,其政策亦推行他国认同的价值观和利益,那么由于建立了吸引力和责任感相联的关系,该国如愿以偿的可能性就得以增强。狭隘的价值观和民粹文化就没那么容易产生软力量”。[9]另一方面,价值观是国家软实力的承载体系。国家软实力不是一种既定存在,它需要通过一定的价值观呈现出来,也即国家软实力的作用发挥需通过价值观而实现。国家软实力的发挥是由其价值观实现的,一定价值观所蕴涵的价值吸引力能够转换为一种精神驱动力,从而使得政治实践主体更加有效地完成一定的政治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仰并融汇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价值追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所必须倚重的软实力”。[10]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引导性张力。政治价值是政治客体对于政治主体的满足程度,也是政治实践活动的原始动因。人类社会政治实践的历史也是人类政治价值理性诉求的演变历史,政治价值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辐射政治实践的全过程。正如美国政治学家里普森说的那样,政治活动是一种价值探索活动。作为政治实践的国家治理是追寻政治价值的动态过程,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引导性张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价值理性形态,引领着国家治理的前进方向。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一定政治价值引导下进行的,是为了实现特定政治价值目标的政治实践活动。“正确的价值引领是制定正确的国家治理目标,确保正确的国家治理方向的前提和依据,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根本性、长远性的战略意义。”[11]当前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着较为复杂的政治生态环境,如社会矛盾深刻,利益主体多元化,贫富差距扩大等,外在的复杂政治生态环境要求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活动必须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下进行,确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与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维度确立不同的价值规范,是对我国多元社会价值观的核心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内核,确定了国家治理的价值坐标,引领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从发展动力学维度构成了我国国家治理的引导性张力。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凝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共识,形成集体向心力。现代国家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当前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而言,除了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强化国家治理的主体动力之外,还要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治理的价值动力。“现代国家如果不重视精神、价值以及文化等治理形态,不将其纳入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当中,就不能创造良好国家认同和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现代国家就不能实现有机团结,不能完成时代赋予现代国家的治理使命,甚至会出现国家治理的危机。”[12]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凝聚功能,有助于社会集体形成价值共识,培育集体向心力。

价值共识是处在社会交往实践中的社会共同体对于社会生活的某一问题所达成的相对一致的理解与认识。“价值的多元和统一永远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既不能用价值的多元去对抗价值的统一,也不能用价值的统一去消融价值的多元,而应该寻求价值多元和统一的最佳结合面。”[13]价值共识是衡量社会群体凝聚力的重要尺度之一,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价值支撑。没有价值共识引领的国家与社会是没有生机与活力的,是没有共同精神家园的流浪者。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矛盾复杂多样,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任务相当艰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共识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引领着其他价值观的作用方向,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政治实践意义重大。必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4]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的引领下,我国社会各阶层能够强化凝聚力,从而形成一股集体向心力,最终有助于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历史进程。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动力:改革创新

每一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构成了该时代的精神文化符号,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思想动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征。在改革开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我国人民不断革故鼎新、锐意进取,逐步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所谓改革,即变革、创造,是指革除旧事物,除弊兴利,主要包括体制机制上的变化。所谓创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主要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与创新是相遇依存、互为动力的动态过程,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新思想战胜旧思想的手段和途径。”[15]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过程,需要不断改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矛盾的部分,不断优化与创新国家治理体系与结构,最终实现国家的善治。从社会发展动力维度审视,时代精神范畴中的改革创新构成了当前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结构中处于中心位置。

首先,改革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源泉。改革创新之所以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原因在于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结构中,改革创新是国家治理政治实践的发展引擎。当前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政治生态环境中进行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存在诸多问题,如治理体系不完善、治理能力滞后等。现阶段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而这种矛盾的解决要通过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特别是通过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是联结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关键点,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连接点,只有通过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变革上层建筑,才能完成国家从‘统治到‘治理的变革,才能推动国家治理从不完善到完善、不发达到发达的发展,才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6]改革创新能够有效改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成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同时建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体系,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历史进程。

其次,改革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张力。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系统是多重政治因素有效集成的总和,其中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的领导核心,是主体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价值,是价值动力;而改革创新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张力。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来实现。改革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家治理的实践思维向度与基本路径,同时中国共产党自身也需全面深化改革与创新,不断优化与改善领导方式,创新国家治理理念,推进制度创新,全面提升执政能力,提高执政的科学性、人本性,最终实现国家的善治。另一方面,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张力。作为政治实践的国家治理活动是在一定政治价值的导引下进行的,当前我国国家治理的鲜明特征是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构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范式。本质上,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而实现;改革创新转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政治价值的实践张力。

最后,改革创新有助于增强社会活力,推动国家治理良序发展。所谓活力指的是事物发展的良好趋势与标志,是其正向发展的表征。社会活力作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是社会有机体生存发展的自主能力,表征着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程度,是社会良序发展的正向特征。社会活力是由一国的国家治理能力决定的,反映了其国家治理水平。国家治理水平越高,则该国社会活力程度越高。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活力程度决定了该国的前途与命运。改革创新能够有效增强社会活力,从而推进国家治理历史进程。

社会活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状态映射,具有高度社会活力的国家应当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良好协调状态,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矛盾处于双方基本适应的发展阶段,而社会活力水平较低的国家应是社会基本矛盾出现了不协调的状况,继而引发了社会有机体系统的不适状态。改革创新激发社会活力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其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矛盾而发生的,其能“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旧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政治、文化新体制,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17]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先进性不是先验存在的,而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改革创新来实现。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活力的低迷,原因在于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人们思想僵化,自主创新能力遭到遏制。正是由于改革开放,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继而全社会呈现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大大提高了社会活力,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国家治理能力提高的结果。

结语

总之,当前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全面从严治党,优化与改善党的国家治理能力。同时还要促进社会成长,激发社会活力,发挥社会资本作用,激发公民与第三方社会组织的政治参与度,以增进协商民主,实现国家的善治。国家治理现代化动力结构中不容忽视的就是社会成长性要素。社会成长性要素属于社会资本范畴,包括公民意识的觉醒、政治参与度、社会组织的健全程度等,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上是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协同治理的过程,其能够有效反作用于国家治理政治实践。其次,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治理理念,将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国家治理的政治实践中去,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向度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价值取向。最后,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改革创新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层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国家治理理念与实践范式,强化顶层设计,从制度供给层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张浩.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学分析[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4).

[2]刘吉发. 政治实践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广义视角[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8.

[3][美]塞缪尔·P·亨廷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译. 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89∶377.

[4]洪向华. 试论政党权威的特征和功能[J]. 科学社会主义,2007,(2).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7.

[6]陈振明,陈炳辉. 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80.

[7]徐湘林. 政治改革政策的目标设定和策略选择[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6).

[8]张方华. 政治的价值性与政治伦理诉求[J]. 云南社会科学,2009,(1).

[9][美]约瑟夫·奈. 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 吴晓辉,钱程,译.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1.

[10]双传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契合性——基于软实力的一种考察视角[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6).

[11]段立国.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J]. 湖北社会科学,2015,(4).

[12]任勇,肖宇. 软治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价值、内容与机制[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2).

[13]王玉萍,黄明理. 价值共识及其当代意义[J]. 求实,2012,(5).

[1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9.

[15]段永清,肖柯.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研究[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16]蔡文成. 改革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构[J]. 行政论坛,2014,(4).

[17] 韩民青. 从改革开放看社会活力[J]. 山东社会科学,2009,(7).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现实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