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对建党工作的历史贡献考略

2016-06-24 03:13贾奎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历史贡献陈望道

贾奎

[摘要]陈望道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语言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积极传播进步思想、首译《共产党宣言》、参与组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长期从事各种革命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陈望道;建党工作;历史贡献

陈望道(1891—1977),原名参一,字任重,浙江义乌人,我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第一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最早成员之一,中国工人运动最早领导人之一,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积极参加进步活动,传播先进思想

陈望道于1891年10月出生在浙江省义乌市分水塘村,祖上以务农为生,到祖父一代兼营染坊,父亲继承家业,家道上升。父亲开明,不顾乡里人反对,将他们兄妹五人全部送进城读书,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求。面对清末政治腐败、百姓饥寒交迫、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陈望道立志实业报国,不断学习新知识。1915年东渡日本留学,1919年获日本中央大学法学学士学位。留日期间,陈望道结识了日本著名社会主义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受他们翻译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和文章的影响,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新思想,在思想上实现了由实业救国到进行社会革命的转变。

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望道闻讯回国,任教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同经亨颐校长等进步人士一道参与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教育运动。他在教学中提出反对旧文学、文言文,提倡新文学、白话文,反对盲目崇拜,提倡思想解放,反对封建专制,提倡自由平等的思想。[1]因此,陈望道和夏丏尊、刘大白、李次九被顽固派诬称为改革运动的“四大金刚”。为方便宣传新思想,陈望道和其他教员一起在学校开设报亭,出售《新青年》、《每周评论》、《浙江新潮》等进步刊物,并亲自编辑被誉为“五四时期浙江的一颗明星”的《校友会十日刊》,发表《扰乱与进化》、《我之新旧战争观》、《因袭的进化和开辟的进化》、《改造社会的两种方法》等文章,运用辩证唯物的观点解释扰乱与进化的关系,提出社会改革的具体设想。[2]向广大学生传播进步思想,成为当时促进社会改革的一员猛将,成长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不久,在陈望道的指导下,浙江一师学生施存统撰写了《非孝》一文,发表在《浙江新潮》第二期,文章提出“孝是一种奴隶道德,孝子是奴隶的别名,忠不过是专制主在政策上的一种利用”,主张推翻封建家庭制度,建设一个新社会。这篇文章被反动当局看做洪水猛兽,以提倡“非孝、废孔、公妻、共产”的罪名对陈望道等“四大金刚”撤职查办,遭到经亨颐校长和进步学生的坚决抵制。经亨颐校长因此被教育厅撤销了校长职务。面对反动当局的高压政策,陈望道和一师师生联合其他学校进步师生奋起抵抗,遭到反动当局的血腥镇压,造成流血事件。“一师风潮”是五四运动在浙江的继续,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在浙江的深入。[3]

二、首译《共产党宣言》,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师风潮”使陈望道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不进行根本的制度变革,一切改良措施都是徒劳无功。“对于新旧逐渐有所区别和选择”,必须“有一个更高的判别准绳,这更高的判别准绳,便是马克思主义”。[4]因而,“一师风潮”后他便回到家乡,潜心研究翻译《共产党宣言》。

1920年初,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执教不到半年的陈望道接受上海“星期评论社”的邀请,离开学校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市分水塘村,专注翻译《共产党宣言》。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他选择了离家不远的一间破旧的柴屋,由于常年失修加上无人居住,柴屋破旧不堪。早春的寒风从门缝和墙壁缝袭来,寒气逼人,加上阴雨连绵,冰冷潮湿,手脚常常被冻的发麻。因为手头缺少足够的材料和工具书,他只能根据戴季陶提供的日文本和陈独秀提供的英文本进行转译,最后再用俄文校对。在这样艰苦恶劣的条件下,陈望道克服重重困难,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着。一次,母亲做了几个粽子,端上红糖,让他补补身子。过了一会,又进屋询问他是否需要添加红糖,他一边吃着粽子,一边看着书,连连回答“够甜了够甜了”,母亲看到他吃了满嘴的墨汁,禁不住哈哈大笑。陈望道蘸墨汁吃粽子的故事因此传为佳话。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孜孜不倦的工作,1920年4月,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终于问世。

《共产党宣言》译本的发行,成为国民党统治时期国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书籍。因而引起反动派的恐慌,他们把《共产党宣言》列为禁书,千方百计的阻挠和破坏。陈望道也因此受到迫害,但他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理总是不胫而走的……真理是无声地前进,没有办法阻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胜利。”[5]《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使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纲领性文件的全貌,在全国尤其是进步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极大促进了青年人思想的转变。青年毛泽东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读到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6]《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发展早期党组织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必要准备。

三、组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与中共一大筹备工作

1920年5月,陈望道担任《新青年》编辑,在此期间,同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酝酿组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将《新青年》创办成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陈望道对《新青年》采取“树旗帜”,即树立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办刊方针,同胡适、张东荪等以“实验主义”反对《新青年》马克思主义办刊方针的行为进行了猛烈反击。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前,陈望道就与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共同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陈望道又同他们一起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组织工会等活动。一方面他继续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辑出版进步刊物。他将河上肇的《近代经济思想史论》部分内容译成《马克思底唯物史观》并在国民党中央机关报《民国日报》副刊连载;协助出版工人刊物《劳动界》,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揭露资本家剥削的本质,唤醒劳工为争取自身解放团结起来斗争;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内部刊物《共产党月刊》的创建工作,并通过邵力子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争取过来,扩大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另一方面,他组织工会,发动工人运动,参与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其他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一样,他深入工厂向工人做宣传鼓动,协助建立了上海机器工会、印刷工会和纺织、邮电工会,并担任三个月的工会部长。[7]同年8月,他通过开办外国语学校、平民女校以及职工补习学校,参与筹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传播革命思想,开展工人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一定基础。

1921年8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上海后,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取得联系,建议尽快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中国共产党。李达、李汉俊、陈望道与陈独秀、李大钊联系协商后,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写信通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选派代表参加。陈望道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积极参与了中共一大的筹备工作,并当选为上海地区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

四、抵制陈独秀家长式作风,在党外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正当陈望道同其他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积极筹备中共一大时,陈独秀和李汉俊因审批组织经费发生争执,陈望道不幸卷入其中。李汉俊写信给陈独秀希望他嘱咐新青年书社垫付经费,陈独秀没有答应,两人发生矛盾。陈独秀因此到处散发污蔑李汉俊和陈望道要夺他权的书信。在日本留学的施存统看到陈独秀的信,信以为真,给李汉俊写了一封措辞强烈的谴责信,大骂李、陈二人。陈望道见信后怒不可遏,要求陈独秀澄清事实,并写公开信道歉。陈独秀不予理睬,陈望道一气之下,提出不再接受陈独秀家长式的领导作风,要求脱离党组织,并拒绝出席党的一大,与一大失之交臂。1923年6月,党的三大陈望道正式脱离党组织。

1923年8月,毛泽东出席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代表中央建议劝说邵力子、沈玄庐、陈望道取消退党的想法,派沈雁冰前去解释,陈望道回复:“你和我多年交情,你知道我的为人。我既反对陈独秀的家长作风而要退党,现在陈独秀的家长作风依然如故,我如何又取消退党呢?我信仰共产主义终身不变,愿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我的力量。我在党外为党效劳也许比在党内更方便。”[8]

陈望道脱离了党组织以后,从一名职业革命家转为文化教育工作者,正如他自己所言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不变,在党外继续为党效劳,从事各种革命活动。在各种报刊发表妇女解放的文章,倡导组织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上海大学师生,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创办中华艺术大学,培育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进步青年;潜心研究修辞学,从文化上反击复古倒退的逆流;以教育为阵地反对国民党黑暗统治,参与支持共产主义民主运动,直到新中国成立,从未间断。

建国后陈望道担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复旦大学校长、《辞海》总主编,并于1957年重新入党,1973年当选为中共十大代表。1977年10月因病逝世,终年87岁。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撰写挽联:“传布共产党宣言千秋巨笔,阐明修辞学奥蕴一代宗师”,是陈望道一生真实的写照。

[注释]

[1]邓明以.陈望道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22.

[2]白鹤.陈望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3.

[3]宗廷虎.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8-19(6).

[4]陈望道.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J].文艺月报,1959(5).

[5]陈望道.陈望道选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64.

[6]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上海:三联书局,1979:131.

[7]中国中国党史研究会.中共党史人物传(文化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259-260.

[8]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4-205.

猜你喜欢
历史贡献陈望道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研究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吴士文与陈望道
浅析川陕苏区妇女教育
体坛硕彦 留德先驱:江良规体育思想研究
《陈望道全集》出版
《陈望道译文集》出版
陈望道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中国修辞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即将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