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商帮:低调的远见者

2016-06-27 21:10宋怡青
财经国家周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商帮客家人客商

宋怡青

许多客家商人,都是将崇名务实的职业品质、仕商相济的人生理念、鲜明的儒商情怀,以及家国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当今世界商业版图中,一支神秘商帮正在低调地攻城略地。这就是海潮波涛中崛起的的客家商帮。

作为唯一一支以民系命名的商帮,主要以福建、广东、江西三地的商人为主,背后是遍布全球的1亿多客家人。客家商帮是中国传统商帮中内部组织最为松散的,许多客籍商人在从商经营中甚至没有过“结帮”的经历,可以说“客家商帮”是一个文化内涵大于组织的概念。

客家先民原本是中原人,多为贵族后裔,东晋以后为避战乱南迁,主要聚居于闽南和粤东。“客商”大概成形于明中期以后,成熟于清康乾以后。根据地域特色,“客商”可以分为两个流派,一是闽南“客商”,从漳州出海,到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做生意,代表人物为万金油大王胡文虎;二是粤东“客商”,从汕头出海,到东南亚,代表人物是张裕集团的张弼士。

几次历史的大迁徙中,客家人在颠沛流离、艰苦生存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品质,既传承了原有的中原氏族文化,又从中淬炼出了万难不屈、刻苦勤俭,开拓进取、重伦理、尚教育的精神。这种精神对客商的人格塑造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客家商帮已经是潜行于中国经济大潮中的一股坚强生力军。

江西省龙南县杨村镇东水村乌石围一名游客在拍照。赣南客家聚居区至今仍保存着600多座客家围屋这座围屋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问历时28年、经三代人之力而建成。

开拓包容

客家商帮的形成与客家人在明清时期的迁移密切相关。客家人迁居岭南较晚,山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到了明朝,由于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大量客家人被迫背井离乡,从事商业活动,形成最早一批客家商人。

明朝嘉靖年间,客家商人以贩卖宁土布、五华铁货为主,不出省内,以小本经营、分散活动为主,客家商帮有了雏形。清初掀起了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清政府鼓励无地或者失地的农民移居四川,以恢复明清之交因战乱而破坏的四川社会经济。客家商人在四川从事粮食、烟糖、山货土产等贩运销售,资本实力雄厚。譬如商人曾秀清在四川贩运粮食抓住机遇,成为巨富。后走出四川,贩粮到两湖及东南沿海,成为中国的粮食巨商。

鸦片战争以后,客家人漂洋过海,从事商贸活动,范围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美国的檀香山等地,海外市场已经成为客家商帮的主要对象。面对恶劣的海外环境,客家人都能站住脚跟,巩固底盘,靠的就是开拓、创业的精神。

譬如早期的东南亚,林莽遍地、鳄鱼横行,环境十分恶劣。客家商人无论从事买卖,还是修路,辟种植园、开矿山等,都需要足够的胆识、意志和毅力去排除各种艰难险阻。

梅县人张煜南只身远涉鲸波,抵达印尼雅加达,与他人合作,开公司,办银行,经过几十年发展,成为印尼富商,对当地经济发展功不可没,成为客家商帮的佼佼者。

除了努力开拓之外,客家商帮在海外贸易活动中,很注意包容合作。平时以个人商业活动为主,必要时实行群体合作,集中资金,降低风险,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法国历史学者罗伯铿指出,客家商人在爪哇一带活动,“如果货船的货物太多,以致个人的财力难以承受,几个中国商人便会共同合伙,买下所有货物,然后按个人投资份额分配利润。中国商人便能以较少的风险从事商业活动。”他认为,中国人有经营大商业的本能,他们按照自己固有的作风实现西方经济学家所称道的企业联合。他们从摊贩、小店上升到大商店,他们布设周密的买卖罗网,使得本地企业生产者不得不上门。

借助这样的合作,客家商人的资本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继而发展成强大的商业集团,左右当地市场。

蕉岭人罗寿环,光绪三十一年赴南洋谋生,初开杂货店,生意日隆。后在爪哇投资工业,生产酱类食品出售,畅销南洋,获利甚丰,以致工房附近大街命名为“罗寿环街”。

崇名务实

崇名务实是客家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在客商的经营之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成为客家商帮文化一个独特内容。

崇名既包含“正名”,也包括“名分”。正名之道是儒家处世的重要内容,客家商人受儒家正统观念影响很深,迫于生计从商,使得他们尽量在经营中行为向儒家理念靠近,最基本的是在经营中坚持“和气生财、公平交易、童叟无欺”,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地方性事物管理,参与捐资兴建公益事业,证明自己虽从商但是仍属正道。

光绪十九年,中国驻英公使龚照瑗路过槟城,张弼士前往谒见。龚问张,“致富有何妙术?”张当即回答:“地尽利,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微贵败贱,操奇致赢。”此番言行,充分体现了其崇名务实的品质。

中国唐朝就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但到近代,中国的葡萄酒却没有形成产业。彼时,西方的洋酒大量涌入中国,达官贵人嗜洋成风,每年进口洋酒耗资巨大。张弼士经常与洋商打交道,出入各种酒会,但是看不到民族品牌,这对他触动很大。从而坚定了其创办民族葡萄酒业和国外产业竞争的决心。他认为办葡萄酒业,“兴本国自有之利益在此”,“挽历年外溢之利权亦在此也。”1892年,张弼士投资300万银元创办了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并且从国外引入琼瑶浆、玛瑙红等上百个优良葡萄品种,几经挫折,反复尝试努力,终于成功。

除了崇名之外,务实是客家商帮经营之道的重要特点。他们多半白手起价创业,只有努力勤俭才能成功。他们没有冒险的资本,只能靠精打细算,从小做大。

张弼士的“务实”也体现在经营活动中,注重成本核算,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防止被他人钳制。

张裕公司投入生产后,遇到了玻璃酒樽的来源问题。张弼士算了一笔账:本公司若出酒十万箱,每年玻璃樽需要100-200万个。如果向日本购置,每年成本约10万银元,玻璃料贵并且质量欠佳。若雇佣西洋技师,在烟台制造玻璃酒樽,可节省六成费用。为此,他在烟台附近创设玻璃制造厂,除制造所需要的凹底及平底酒樽外,还制造其他用具,如平面玻璃、玻璃管、餐台器具和药用玻璃容器等。这一精打细算,不仅节约了费用,提高了效率,还掌握了经营主动权。

由此可见,客家商人举凡做一件事情,不论商品流通、原材料加工或者提供服务,都很注重脚踏实地、讲究功利、将本求利,一贯秉承岭南文化务实风格,并延伸至海外。

据世界客属联谊会估计,全球各地约有1亿多客家人。他们之中许多人白手起家,在海外拓展基业。

客家商帮纵横东南亚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他们不仅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社会文化带到当地,而且在艰难的从商开发生涯中,基于独特的生存背景和文化传承,形成了独居特色的从商理念和经营特点。

猜你喜欢
商帮客家人客商
浅谈温州商帮文化特点
展氏菜行
赖炜炜作品
商帮沉浮录
这一瓶
行酒
李邕题三字半匾
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