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周期持续加速行业洗牌

2016-06-28 08:17农经亢淼
农经 2016年6期
关键词:猪价猪肉预警

文|《农经》记者 亢淼



猪周期持续加速行业洗牌

文|《农经》记者 亢淼

猪周期,是危也是机,在暴露我们薄弱环节的同时,也必将倒逼国内养殖业大洗牌,向一体化纵深化发展。

日前,农业部发表声明称,当前生猪价格已经处于历史高位。在出栏逐步增加、养殖成本下降、消费需求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生猪价格缺乏继续上涨的动力,后期价格下跌风险正在逐步加大。目前已出现补栏过热现象,希望养殖场户理性补栏顺市出栏。

在第十四届中国畜牧业博览会行业新闻发布会上,畜牧行业专家、企业均表示,面对这一轮的猪价上涨,尽管政府主管部门和养殖户都表现得较以往更加理性,然而在市场规律的调节作用下,这一轮猪价还将维持一段时间的高位震荡。

猪周期其实指的是一种经济现象,即是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本轮猪周期的根本原因是2012-2014年行业亏损造成供给端收缩,同时2015年猪价回暖后产能又受到环保压力和天气等原因无法实现快速增长,因此对本轮猪周期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增加了相当大的影响。

政府、市场各担其责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主任张广安表示,猪价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持续低迷,在2015年的3月中旬开始了触底反弹,猪粮比也在2015年 6月的第一周开始回升。猪价结束了17个月的亏损,在今年5月8日,生猪全国平均价格达到了去年上涨以来的最高点——20.25 元/公斤,猪肉平均价格达到了30.7元/公斤,仔猪平均价格达到了49.86元/公斤,均达到了历史新高。

为缓解这一轮猪周期,国家商务部会同相关各部门从去年12月起即分七批向市场投放储备冻猪肉,全国12省市陆续投放冷冻储备肉约3万吨,其中,北京市更是计划从今年5月5日至7月4日投放305万公斤冻猪肉,并每公斤提供补贴9块钱人民币。

4月21日,农业部印发《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从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监测预警等方面“熨平”猪周期,尽量消除猪肉价格大起大落的不利影响。

“我们看到农业部在这轮猪价上涨中能够正确发声,理性判断本轮猪价上涨的恢复补偿性质,不像以往立即采取措施干预市场。我们都应该相信市场可以通过自身调节,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北京养猪育种中心总经理王朝军说。

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总经理肖有恩则表示,主管部门不直接干预市场的做法非常正确,但是在建立准确的有效的预警机制方面,政府必须加快建设步伐。现有的预警机制还与市场存在一定偏差,必须尽快加以修正。

据了解,目前我国主要是对生猪价格、饲料价格进行监测,以确定猪粮比价确立预警指标,然而此举却存在一定缺陷:一是作为猪饲料的粮食(主要是玉米)成本,在生猪养殖成本中只占一部分,尤其是在小型家庭散养的模式中,玉米成本只在30%左右,因此不能全面反映生猪的养殖成本。二是玉米价格受国家政策和期货市场投机因素影响,与生猪价格变化关联程度不高。根据湖南省株洲市物价局提供的数据来看,在2009年五月份当地大多数养殖户都在亏损,但猪粮比价却是6.72:1,还在可许范围内,并未到达预警级别。同时,受生猪品种不同、养殖地域不同、调查及时性不统一等多方因素影响,监测预警指标在精确性上普遍存在滞后性。

猪肉消费牵涉到千家万户,建立一套灵敏的预警机制非常重要。精准而及时的预警,可使养殖户根据市场信息决定养殖规模,避免风险。有研究表明,生猪价格监控如果用生猪养殖成本作为参照指标,以猪粮比为辅助依据,同时将生猪交易品种标准化,按照地区、出栏标准重量、养殖规模、仔猪重量、饲料情况、致死率等因素进行分类,可适当规避上述不足。这种预警机制,显然不是单一部门所能为,而是由多个部门协调联动,通过信息互通、综合分析、协调联动,及时向养殖户发布预警信息。

挡不住的“国际猪”

与国内猪价行势相反的是,从全球范围看,近五年来,国际市场的猪肉价格总体是呈下降趋势的。同时由于国内猪肉价格持续攀升,为了促进肉价回落,平衡国内市场,我国进口猪肉的量也不断攀升。有数据显示,仅2011年进口猪肉及其副产品就达87万吨,同比增长四成以上,而全球猪肉的年贸易量为600余万吨,中国的进口量就占了14%。

对此,来自德国农业协会的专家表示,中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猪肉进口国,中国未来对猪肉的需求量还会不断增加,这将会对全球猪肉市场带来影响。同样,国内外越来越巨大的价差也使更多的国外猪肉商瞄准了中国。截至目前,向我国出口猪肉及猪肉制品的国家有美国、德国、巴西、西班牙、丹麦、加拿大、法国、英国、智利、波兰、荷兰、爱尔兰、北爱尔兰、比利时、葡萄牙等。

虽然在今年4月7日农业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在谈及进口猪肉与国产猪肉巨大成本差异问题时,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就表示,国内外猪肉价差较大是由养殖成本不同造成的,并同时强调,在当前大量进口猪肉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合适的,同时也是不可行的。但是进口猪肉还是在不断增加,据农业部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猪肉进口28.6万吨,同比增加90.3%。

据统计,2011—2014年间,进口猪肉比例占我国猪肉产量维持在0.8%—1.5%之间,由于占比极低暂未对国内猪肉价格产生明显影响。但根据生猪价格分析师冯永辉称,我国作为猪肉消费大国,一旦国门打开,未来3年猪肉进口量会急剧增加,可能突破300万吨,相当于进口4500万头猪,这一数量在国内养猪省份里排第五名左右,相当于中国多出一个养猪大省。而随着我国与国际市场的不断接轨,猪肉进口量的增多势必将逐渐增大对国内猪价的冲击力度,这在使得猪价暴涨的概率大大降低的同时,也为国内生猪市场带来更多变数。

多方因素倒逼行业洗牌

北京养猪育种中心总经理王朝军表示,猪价的变化周期有很多影响因素,但是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就是供求关系。之所以我们的猪价会出现大起大落的走势,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小规模养殖的占比过大有关。“过去,在趋利因素的影响下,一旦遇上猪价上涨就一哄而上,大量的引进种猪,迅速造成猪肉供大于求。”

况且,当前对于中国的生猪产业来说,政策、疫病、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对其影响日益增强,已经成为导致生猪价格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我国生猪产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此轮猪周期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环保政策的影响,导致很多小型猪场接受停产改造、或倒闭。

“猪价过高则伤民,政府会担忧。猪价过低则伤农,养猪人会担忧。从市场规律看,任何商品都会逢多必少、逢少必多,价格也是逢高必低、逢低必高。当前的高猪价正孕育着低猪价,目前的赢利正孕育着亏损,这真是当前喜中有忧的缘由。”张广安告诉《农经》记者,“如何克服这种现象的出现是这几年来业界和政府关注的重点。当前,相关宏观政策的出台为猪业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也预示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商机。”

对此,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是规范化养殖,规模化养殖和散养相比,在把握市场、价格、技术和信息以及控制动物疫情方面的能力较强,而且具有生产周期短、生产成本低、市场谈判能力强、利于政府调控政策实施等优势。然而当前我国生猪养殖的形式却是资本偏居一隅,小型家庭式散养是主体。

当前我国养猪业“十大巨头”:温氏股份、正邦科技、牧原股份、雏鹰农牧、大北农集团、天邦股份、金新农股份、正大集团、中粮集团、扬翔集团,这10家公司的年出栏量加在一起约为4000万头左右,而我国官方数据表示我国年出栏量是7亿头,也就是说大型养殖企业的产能连市场的零头都不到,可以说在小型散户统治我国生猪养殖业的今天,资本注入的空间是无限大的。

因此在未来,推进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一体化发展是提升生猪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途径,而通过资本介入,采取“公司+农户”的商业模式来提升生猪产业规模化和一体化也是拉动中国未来畜牧行业产业升级、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道路。

猜你喜欢
猪价猪肉预警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猪价见底了吗?
猪价再降下去 巨头也挺不住了?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动力减弱
猪肉价格要回归正常了?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供大于求,猪价上涨乏力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猪肉卷
猪价又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