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代台州藏书家关注乡邦文献的特点

2016-06-28 10:38张明君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台州

张明君

关键词:台州;私人藏书;乡邦文献;浙东藏书派

摘 要:文章总结了台州藏书家关注乡邦文献的特点,并对这一特点及特点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6-0138-03

藏书家藏书受图书数量的影响。明清之前,图书来源有限,藏书家得书不易,往往不分类别,有则收之,以尽可能地扩大藏书量,因此藏书家的收藏特点不是很明显。至明代后期,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图书生产变得越来越容易,市面上可搜集到的图书成倍增长。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图书,藏书家们往往会有所取舍,一般的图籍不再吸引他们的眼球,他们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对罕本、珍本的收藏上,因此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藏书系统,藏书内容开始分化。藏书家各有侧重,“有皆综四部者,有专搜一部或一类者,有精究版本者,有博访金石者,有特别注重地方文献者,有加校雠或题识者”。台州地属浙江一隅,考其私人藏书,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特别关注乡贤著述和乡邦文献。

1 搜求乡邦资料勤,收藏文献数量多

文献记载,台州藏书家一般都留心乡邦文献,搜求资料非常勤勉,其中以清一代表现得最为明显。清初台州藏书家较少,清中期台州藏书家收藏乡邦文献突出者,有宋世荦、郭协寅、戚学标等人。宋世荦的“古铜爵书屋”所藏台州地方文献非常多,其为丰富所藏还专程去杭州和本地藏书家借抄。戚学标学问渊博,尤留心乡邦文献,凡遇地方志乘所未载者,一一抄录。清中期收藏乡邦文献以郭协寅为最富,郭氏对乡贤著述用力甚勤,凡遇乡邦文献,“辄手录以归”[1],他的著作几乎全是对本地文献的考证汇编;他的藏书印中有两枚方印名为“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专聚三台一辈书”,也反映了他对该类书的嗜好。

清代晚期台州藏书家数量众多,多数因力不能及,所藏数量并不突出,但是着重收藏乡邦文献的特点却愈加突出,以藏乡邦文献为己任的藏书家数量较之前翻番。其中,以临海藏书家黄瑞最为典型。黄瑞一生足不出台州,其藏书主要从本地藏书家的家中抄录而得,藏书内容也以本地著作为主。他自己著述甚多,几乎全是乡贤写本,这也可反观出他藏书的倾向性。藏书是为了著述,而为了编著乡贤著述,黄瑞更加勤勉地搜集乡邦资料。出于对乡邦文献的偏爱,黄瑞的藏书楼“秋籁阁”中,还专辟一间斋室用以收藏乡邦掌故丛书。王棻在《三台名媛诗辑》序中说:“吾邑留心乡邦文献,‘临海则子珍(黄瑞)为最。”

清代晚期,以收藏乡邦文献为主的台州藏书家数不胜数,除黄瑞外,还有王棻、叶书、王魏胜、陈树钧、戴勖屏、金嗣献、王舟瑶等人。王魏胜在阅读各种书籍时,只要有只字片语与乡邦文献相关,就随手抄录下来。叶书好聚书博览,藏书处称“荫玉阁”,内藏书3万余卷,“多储乡邦各种写本”[2]。王咏霓为文鸿博雅赡,究心乡邦故实。王魏胜“尤留心桑梓文献,”[3]“曾以厚藏台州地方文献闻名三台。”[4]王舟瑶非常留心乡邦文献,“收藏台州遗书甚富”[5]。就所藏数量而言,他们少的藏有几百种,多的达七八百种,如:陈树钧之“枕经阁”,除浙省府县志外,还藏有台州先哲著述四百余种;金嗣献所藏台贤遗迹五百余部,其祖父金芾斋所藏至少五六百部;潘氏“三之斋”藏书多得自郭协寅的“八砖书库”旧藏,程霖在《咸丰临海县志稿》序中说,咸丰十年(1860),程霖、洪瞻台等在修《临海县志》时,“借书于潘上舍日初,得其可据者百余种”[6],这足以说明潘日初的“三之斋”所藏乡贤著作相当丰厚。

到了民国,临海藏书家项士元更以搜集台州历代乡贤著述和地方文献为己志。对这两类书,他凡有所知,无不专程往访,截至1935年,所藏已达715种,并编有目录。此前台州藏书家所藏之乡贤遗述,若有残留的多归项士元所有。

2 注重对乡邦文献的利用

台州藏书家有藏以致用的特点。对于乡邦文献,台州藏书家在进行收藏的同时,还进行了整理、刊刻,汇编成集,纂成乡贤著述,其中以下两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

2.1 编成地方志书

在台州修志人中藏书家占了不少位,而且台州藏书家所编的方志多优秀之作。如:喻长霖所撰的《民国台州府志》是台州府志的集大成著作,汇集了大量台州民国以前的资料,其价值不言而喻。其实,喻氏《台州府志》很大程度上承袭了王舟瑶《光绪台州府志》的内容,王氏之作,“体例妥善,内容充实”,态度谨严,凡所引据,资料均注出处,这都是它的创新之处,是不错的方志。所有县志中,王棻的《光绪黄岩县志》、褚传诰的《民国天台县志》、王棻的《光绪仙居县志》、何奏簧的《民国临海县志》、戚学标的《嘉庆太平县志》,均是各县志中的佼佼者,与《民国台州府志》一起,被收入1993年上海书店出版社所出的《中国地方志集成》中,是各县方志的代表之作。这些书的撰者除何奏簧外,均是台州藏书家,而何氏所撰《民国临海县志》亦本自叶书《光绪临海县志》,叶书是台州藏书家,他所著的《光绪临海县志》也是不错的方志。这些都说明藏书家对编修地方志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如果没有藏书家大量收藏乡邦文献的嗜好,台州地方志的编撰成果将会逊色很多。

2.2 刊刻成地方丛书

藏书促进刻书,台州藏书家爱藏乡邦文献和乡贤著述,这一特点促使他们在刊刻上以地方性丛书为主。台州最早的地方丛书是临海藏书家宋世荦所刻《台州丛书》。《台州丛书》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在台州,而且在浙江乃至在全国范围内,都引领了地方丛书刊刻的潮流。陈训慈(1901—1991)说:“清代浙江郡邑丛书之辑刊,以临海宋氏台州丛书为最先。”[7]著名版本学家叶德辉也对此颇为肯定,认为其是最早的比较完善的郡邑丛书。宋世荦在刊刻上取得的成就,也是台州藏书家勤勉搜集乡邦资料努力的结果。他所刻的7种文献,如《广绎志》《嘉定赤城志》《滇考》《石屏诗集》等均是台州史上的重要著作,且极其稀少。

自宋世荦开风气之先,台州藏书家们纷纷将搜集到的地方文献刊刻成丛书,其中有叶书的《荫玉阁丛书》、王棻的《台州丛书续编》、金嗣献的《赤城遗书汇刊》、李镜渠的《仙居丛书》、临海李镠《钟秀盦丛书》等。

台州藏书家还刊刻了不少私家单撰丛书,其中有临海洪氏的《传经堂丛书》、太平戚学标的《景文堂丛书》、路桥杨晨的《崇雅堂丛书》、天台张廷琛的《两铭楼丛书》、临海秦氏的《四休堂丛书》等。这些后来也成了重要的地方资料。

3 重视乡邦文献收集和利用是浙东藏书派的特色之一

从明到民国后,藏书密集的江浙地区逐步形成了不少藏书中心,如浙东和浙西的杭、嘉、湖地区,江苏的常熟、金陵等地。其中,常熟被誉为历代私家藏书重心,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藏书流派——虞山派。僻在海隅的浙东地区藏书家,也形成了自己的藏书流派——浙东派。

虞山派藏书家最大的特点是好古者之藏书,其主要表现为专重收藏宋元版刻,注重版本研究。虞山藏书流派影响很大,其以常熟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辐射地带,在明清之际掀起偏好宋元版刻之风。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十中说:“自钱牧斋、毛子晋先后提倡宋元旧刻,季沧苇、钱述古、徐传是继之,流于乾嘉,古刻愈稀,嗜书者众,零篇断叶,宝若球琳,虽残碑破器,有不惜重赀以购者矣。”

虞山派藏书的理论集中反映于孙从添的《藏书纪要》中,严佐之认为:“《藏书纪要》反映的是以钱谦益、钱曾、毛晋、季振宜、黄丕烈为代表的常熟藏书家一派的藏书和目录学观点,图书版本重于图书内容,版本形式重于版本内容,鉴赏收藏重于读书考订。”由于重视收藏宋元版本,“考其版刻源流,校订古今同异”,虞山派的藏书家在版本目录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钱曾的《读书敏求记》。

浙东藏书派以范钦的天一阁为代表。浙东派藏书家与虞山派藏书家最大的不同,表现在收藏志趣上。虞山派藏书家重视的是宋元刻本,而浙东派藏书家则比较重视收集当代人的著作。

浙东派与虞山派藏书第二大不同体现在收藏内容上。在中国古代,经书作为统一思想、教化百姓的工具,一直被统治阶级所提倡,因此,社会上流行尊经好古之风。在经史子集中,必将经摆在第一位,收藏也必以经书为重。虞山派的藏书家收藏的图书就偏重正经、正史,尤其尊经。而浙东派藏书家敢于冲破这一藩篱,重视收藏史部、集部图书,史也不限正史。据《天一阁遗存书目》统计,天一阁共有图书1,676部,8,472册,21,245卷;其中经部64部,子部242部,集部243部,而史部1,127部,占总数的67%。“天一阁之所以伟大,就在能保存朱明一代的直接史部。”[8]

如果说《藏书纪要》是虞山派藏书理论代表,那么浙东派理论在明末绍兴藏书家祁氏《澹生堂藏书约》中有所反映。祁氏认为藏书家应“眼界欲宽”,即在求购图书时,要放开眼界,搜集的图书才会品种齐全、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这与虞山派只重收宋元本是不同的。而且他以实用为先,认为藏书应重视史部收集,不一定先经后史,史可排在前面,然后子、集等次之。祁氏的藏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其所藏图书以明代文集、明代史料与地方史志最为丰富,而不以宋、元夸富。

浙东派囿于地域特点,在实践中表现为重视乡邦文献收集。对乡邦文献的收藏之风在宁、台、温三地表现得尤为浓厚。如:宁波慈溪郑姓“二老阁”以黄宗羲续钞堂为专题收藏,声闻海内;雍乾间宁波全祖望“双韭山房”所藏以宁波一地地方掌故典籍称备,宋、元、明三代之宁波地方志若宋代张津《乾道四明图经》、元代王元恭《至正四明续志》等皆有入藏,明永乐、成化、嘉靖等朝之《宁波府志》无一缺失;乾嘉间卢址“抱经楼”所藏宁波乡邦文献称多,尝辑《四明文献集》,自言“非四明之掌故不录”;温州“玉海楼”藏书达八、九万卷,其藏书特色之一就是乡邦文献甚多,收藏了大量的浙江地方文献,仅温州地区乡贤先哲遗著就收藏了四百六十多种,内有明刊本三十二种,还有抄本、稿本等。

正因为有如此充足的资源,孙氏所编的《永嘉丛书》,选择之精、校勘之甚等都超过同时代编刊的诸家丛书。顾志兴在《浙江藏书楼》中说,清代各地藏书家重视乡邦文献收藏已渐成风气,但据他所知,以浙江为盛。而在浙江地区中,此风应以浙东一地为最。应该说,注重地方文献收藏是浙东藏书流派的一大特色。

4 形成这一特点的深层次原因

4.1 浙东学术流派的影响

浙东派藏书家重视乡邦文献收藏,是有深刻的历史渊源的。浙东早在宋代就形成了与朱子学派、心学相并列的几大学术派别,即“永嘉学派”“四明学派”“金华学派”,这几大学术派别是明清浙东学派的先驱。明清的浙东学派以黄宗羲为开国儒宗,继之以下有万斯同、万斯大、全祖望、邵晋涵等人,以章学诚为殿后。“史学所以经世”是浙东学派的明确口号,也是浙东学派最大的特点。他们提倡“经世”,反对“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天性”。浙东学术重史,因此浙东派又称浙东史学派,如:黄宗羲对学术的贡献主要就在史学上,其《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学术专著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样,浙东派的其他代表也均重史学,这一点反映在藏书中,就表现为他们重视对史学资料的搜集,重视今人著作,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空言心性”的经书。

4.2 地理位置的影响

地理因素对藏书派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就地理形势而言,浙西杭、嘉、湖三地与江苏的苏州、南京等地,位于太湖之滨,水网交错,有京杭大运河贯穿,方便的水上交通使这几个地区连为一体,成为太湖流域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之间商品交换频繁,市镇发展很快,书籍可通过船只往来流通,书贾业相当发达,这些都为藏书家们获取稀世的宋元版刻提供了条件。

而处于钱塘江以南的台州、绍兴、宁波、温州等地,傍山靠海,相对比较闭塞,交通不太便利,形成相对封闭的浙东地区。浙东地区书籍流通相对较少,得书较为不易,因此,不少藏书家转向了对乡邦文献的收藏。如:临海曾士瀛曾在《叶伯丹墓志铭》中提及叶书生前所说的话,“吾不幸生在台州,遨游不出故乡,海内秘藏未能广摭”,这说明了地理因素对藏书的制约。又如:洪颐煊少时就有收藏乡邦文献的倾向,后来出外谋生,受外乡风俗之熏染,这一习惯少有更改,老来还乡,忆起旧年收集桑梓的爱好,遂对旧年所收加以整理考证,编成《台州札记》一书。

4.3 经济状况的影响

好古收藏要有经济实力,尤其是在一庄换一书的情况下,购求大量古本,耗资巨大。虞山属富饶之地,藏书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购求古本,以满足自身好古之志趣。浙东地区则“鲜巨商大贾”,要想系统收罗宋元古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浙东藏书家另辟蹊径,转而收藏同样流传少、易泯灭的桑梓文献。

参考文献:

[1][2][5] 项士元.浙江历代藏书家考略[J].文 澜学报,1937(1).

[3] 王棻.光绪仙居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1993:208.

[4] 胡平法.书山雪泥香[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205.

[6] 胡平法.台州历代私家藏书特点说略[J].台州学院学报,2005(2):27.

[7] 陈训慈.晚近浙江省文献述概[M].杭州:浙江省立图书馆,1935.

[8] 赵万里.重整范氏天一阁藏书记略[J].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1934(1).

(编校:周雪芹)

猜你喜欢
台州
作品赏析(4)
台州设计师
台州民俗中的传统音乐文化研究
以台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台州梦的实现
台州:云水长和岛屿青
宋代台州私人藏书的兴盛及其原因
论台州海洋文化及其旅游开发
台州盆景展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