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之仁

2016-06-29 06:34陈泰山
共产党员(辽宁) 2016年12期
关键词:仁宗宋仁宗帝王

◎文/陈泰山



宋仁宗之仁

◎文/陈泰山

宋仁宗是北宋的第四任皇帝赵祯,13岁登基,在位40余年,是宋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期间,他忠实执行宋太祖重文轻武、偃武修文、文治靖国的“祖宗之法”,营造了一个开放和宽容的环境,改革完善了台谏制度、科举考试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使“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仁宗提倡勤俭节约并以身作则。他寝宫的被子,由于很久未换,洗得颜色从明黄变成暗黄。他禁止宫中奢华,让人们知道“粒粒皆辛苦”。一次,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很想吃碗热羊肉汤,但却忍着没说。皇后知道了,劝他吩咐御厨做就行了。仁宗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宰杀数百只!为了吃一碗汤,创此恶例,于心不忍,我宁愿忍着。”

仁宗作为帝王,不仅衣食简朴,对下人臣子也非常宽容仁慈。一次用餐,突然吃到一粒沙子。仁宗忍着一阵剧痛,吐出沙子后,还不忘叮嘱宫女:“千万别声张我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还有一次,仁宗在散步,时不时回头看,随从们都很纳王素说:“臣今日进谏,正是恐怕陛下为女色所惑。”仁宗虽面有难色,但还是命令将这些女子送出宫。讲完命令,他还泪水涟涟。王素大概过意不去,说:“那稍等几天也行。”仁宗说:“朕虽为帝王,但是也和平民一样重感情。将她们留久了,会因情深而不忍送她们走的。”

仁宗中年时,很宠爱张贵妃,张贵妃想让自己的伯父张尧佐担任“宣徽使”一职。一天仁宗临上朝,张贵妃又一再叮嘱。仁宗上朝后宣布这项任命,可是包拯极力反对,据理力争,唾沫星子都喷到仁宗的脸上。仁宗无可奈何,最后还是尊重了包拯的建议。闷。回到宫中后他着急地对嫔妃说:“朕渴坏了,快拿水来。”嫔妃问仁宗:“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却忍着呢?”仁宗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我问了,肯定有人受罚,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对待下人的过失,仁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不适与难受,而是下人因此可能带来的罪责。

仁宗尚德缓刑,对案件尽量辨清实质,从轻发落。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这简直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这个读书人被缚送到京城。按照历朝法律,即使不按“谋大逆”问斩,也得按“危害国家安全”治罪,仁宗却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好治他的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做。”于是就授其为司户参军。

仁宗性情宽厚,善于纳谏,史书多有记载。谏官王素曾劝谏仁宗不要亲近女色,仁宗回答说:“这几天王德用进献给我的美女,我很中意,你就让我留下吧。”

《宋史》多有仁宗为百姓做善事的记录:或是下令减少某一地方的赋税,或是下诏赈济某地灾民,或是因为某地的自然灾害、边境战争失利而下诏自责、停止宴饮歌舞。他几乎每隔几年,都释放数百宫女出宫,让她们回家过自己的日子。这些善事的密度之高,在中国的历代皇帝中也不多见。因为宋仁宗的仁爱之心,他也收获了举国士子和百姓的尊崇。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54岁的宋仁宗去世,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敌国,仁宗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直到七百余年后,自命为“十全老人”的清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其祖父康熙,另外两个就是唐太宗和宋仁宗。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除了造纸术外,其他三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广泛应用,都是在宋仁宗时代。

宋仁宗期间,由于他的宽容仁政,一大批文人名臣涌现,范仲淹、晏殊、柳永、欧阳修、曾巩、司马光、王安石、晏几道、苏洵、苏轼、苏辙等,群星璀璨,光耀史册。这些诗坛、词坛、文坛最负盛名的文人士大夫们才华横溢、品性高洁、个性鲜明,他们诗酒唱和,风光霁月,造就了宋代花团锦簇、繁华昌盛的万千气象。

受历史局限,仁宗也难以避免专制统治者所具有的弊病。但“仁政”是我国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仁”为谥号是对他作为一个帝王的最高评价,“为人君,止于仁”。

猜你喜欢
仁宗宋仁宗帝王
走,去抓帝王蟹
以民为本,千古一帝
以民为本,千古一帝
清朝帝王与寄畅园
宋仁宗好色
心中有天平
她与帝王为邻
宋仁宗的自守之道
好马也忠诚
为一个错别字较真的宋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