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其渔,乐其心,美其性”

2016-06-29 15:50徐会华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音乐教学培养

徐会华

【摘 要】 本文主要讲述以课堂教学为纽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得到升华,在心灵中产生真、善、美的连锁反映。

【关键词】 音乐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01

美来自人类社会实践所引起的外在自然的人化,美感则来自人类社会实践所引起的内在自然的人化。音乐是情感艺术,如同插上“隐形”的翅膀,能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而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正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音乐教育只有在对真、善、美统一;知、情、意统一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中发挥其独特作用,才会实现真正的价值。

一、以课堂教学为纽带,构筑起美的桥梁

音乐作为人类美好情操和智慧的结晶,是一种美的艺术。通过音乐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每一个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真实感觉,用以构成师生在音乐活动中审美体验充分交流的基础。

1、参与审美体验

柏拉图非常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养成爱美的习惯的重要性。他说:“应该寻找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少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音乐教学就应该不断地创设一个又一个音乐审美的艺术环境,老师则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审美体验,使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和心灵对音乐作品进行直接的审美感知。兴趣、情趣,在音乐中学音乐,给学生主动发展的一片园地,这是新时期音乐教学探索的新鲜课题。如:欣赏教材中的《牧童短笛》、《卡门序曲》、《小星星变奏曲》都是非常优秀的中外名曲,老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情感、风格;理解节奏、节拍、旋律、调式、调性、速度、力度等诸多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感和形态中所起到的作用;理解作品的乐句、乐段、曲式结构。如《卡门序曲》回旋曲式的主题与插部的音乐的特征;《小星星变奏曲》中主题与变奏的音乐特征;《牧童短笛》的三部曲式的音乐特征,由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学生自主分析、讨论,然后找到曲式中的对比、重复、变奏。让学生在自觉参与学习基础上建立了对作品曲式特征的音乐记忆,教师再用打乱乐曲曲式顺序的方式,由学生去判断作品的结构,直到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为止。

2、积累审美经验

什么是情趣?简单地说就是兴趣和爱好。音乐的审美情趣就是喜欢和爱好什么音乐的问题。情趣是音乐教学“审美化”的基础。高尚的审美情趣表现为健康、纯正、明朗、自然,它体现出文明社会的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修养。而音乐审美中的低级趣味则把精神性的审美活动降低为官能情欲的满足,把获得生理快感作为唯一终极目的。

一首健康向上,优美动听的歌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美好的心灵,对开发智力,丰富想像,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在欣赏圣-桑的《天鹅》,可以从情感切入,引导学生欣赏,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描绘一幅画面:月光宁静的湖面、高雅优美的天鹅、一只伤感的面对死亡的天鹅,怀着对生命的眷恋,在月光下慢慢合上翅膀与生命告别……在良好的聆听气氛当中,优美伤感的音乐和教师富有艺术化的渲染,会让学生内心深处受到无穷的艺术美的感染,得到心灵的净化,从而实现审美主题的体验。

3、塑造审美心灵

对人类心灵——情感美的表现,是音乐美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特征是音乐美成为最内在、最纯净,与人的心灵最能直接相通,最为耐人寻味的一种艺术美。基于中职学生好动,注意力不易长久集中的特点,他们对音乐的理解需要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的中间媒介给予展示,以缩短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比如,在介绍歌剧《红湖赤卫队》插曲《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时,我怀着热爱、赞颂之情进行范唱,这首歌令我每每唱起来都十分动情,学生们更是会神贯注的听着,教室里安静极了,音乐之美打动了学生的心。比听录音里的范唱更直接、更生动、更感人,音乐旋律、歌词内容的美感动了学生,焕发了学生们的“真”和“爱”。是的,当学生沉浸在美的教学氛围中,并被音乐作品折射出音乐的优美、壮美、甜美……人类社会千姿百态的美所感动,就产生心灵中真、善、美的连锁反映,就会产生情感的升华。

二、提高教师的审美修养,创造最佳的审美情境

卡巴列在《怎样给孩子讲音乐》一书中讲到:“我们时刻都不应忘记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引起听众对音乐的兴趣,从情感上吸引他们,用我们对音乐的爱去感染他们。”在音乐教学中也是同样,教师首先要具有爱心,要爱事业、爱学生,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以爱心为基点,以教师之情动学生之情,引起受教者情感上的共鸣。

1、美的使者

作为一个“美的使者”,音乐教师应十分着重自己的仪表和服饰,除注意整洁,大方外,还应尽可能讲究些。比如发式美一点,服装的款式色彩新一点,甚至着些淡妆等等。当然还要恰到好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的动作举止端庄、稳重,表情姿态应亲切、自然、潇洒,手势应准确、自如,充分展现教师的审美修养,给学生以优美感、高雅感。同时,音乐教师更应具备优秀的教学气质。教学气质是教师人格和个性特点的外化,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聪慧、自信、机敏、幽默、雅致,真挚等。

2、爱的渗透

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举手投足,都传递着情感的信息。把教师的爱渗透到教学每一个细节。在安排教学中都应向自己提出“是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问题,来检验自己的安排正确与否。至今我仍记得一位初中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走上讲台,抱一抱大号、黑管等乐器,试着吹一吹,从实践中去辨别音色的一幕,当时学生的心情非常激动,这一抱一动的微小细节,传递着教师的爱与信任,学生虽然没能吹出好听的旋律,但鼓起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勇气,正因为这一点,这个班的学生产生了要了解这些乐器及去听这些乐器演奏音乐的欲望,他们纷纷在课外收集器乐曲的音响资料,并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自己选择的音乐,讲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当然这也是教师的精心构思。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接受转变为积极探索,对音乐的神秘感、陌生感消除了,开始自然、主动、积极地接受音乐了。

3、共同学习

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获得学生的友爱、理解和信任,共同体验音乐美的愉悦。一位出色的音乐教师就是这样做的。他是教师、是学生、是演员,更是一个出色的导演。在讲授音乐要素时,选用圣一桑的《动物狂欢节》中的“狮王”“袋鼠”等乐段来让学生根据对节拍,力度、速度、音区音色,旋律特征的分析推测乐段所描绘的动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某些音乐要素来设计其他动物形象,如“一群小鸡”、“温柔的大象”等等。教师和学生共同表现各种动物的动作形象,启发学生对强、弱、快、慢与音乐要素的理解,避免教师语言上的直白:这里的力度是强的,那儿的力度是弱的,教师的忘我投入,学生愉快情感交流,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浓郁。

音乐是美的艺术。具有美的品味,并且必将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美好,使人们的心灵变得更加高尚,更加纯净。音乐教学就是要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音乐是美好的,纯真善良的人格是美好的,无私正直的道德是高尚的。不要过分地苛求有些人的声音不够甜美,也不要计较那些五音不全的存在,我们要以教师的一片真诚引导他们步入音乐世界。“授其渔,乐其心,美其性。”上好每节音乐课,构筑起一座座美的桥梁,促进音乐与心灵的沟通。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著《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第55页

[2]俞玉滋、张援编《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M].上海教育出版社,第67页

[3]《中国音乐教育》第20页,2001年12月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音乐教学培养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