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国歌亨德尔

2016-06-30 18:05冯八飞
当代 2016年4期
关键词:亨德尔国歌歌剧

冯八飞

《大师的小样儿》出版已整整8年,去年出了第二版,很多读者要求继续。其实我是很有些抗拒的。因为俗事太多,且我不会速成,一万多字的文章,要看几十万字的中德英文材料……《大师的小样儿》写了五六年,实在犹豫是不是要再投入五六年的生命。因为,其实,除去老年痴呆坐在轮椅上流口水之外,我也并没有多少个五六年了。然而,写字儿的人,是无法抗拒读者要求的。于是,写!还是德意志文化大师,主要应当是音乐家,也可能会有其他。那么亲爱的读者,说好了不见不散哦……

每个国家都有国歌。包括国土只有一个广场的教皇国梵蒂冈。

国宾来访或奥运会夺冠等重大时刻升国旗同时演奏国歌,音乐响起,全体肃立,男性脱帽,直至结束。美国奏国歌时全体在场国民把手放在左胸心脏处,以示美国在我心中。国家政体改变标志之一即改国歌。中华民国国歌是《三民主义歌》,蒋介石被撵到台湾,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歌当场变成《义勇军进行曲》。

国歌一般都是在国家历史拐点上决定国家命运的歌曲。人类历史第一首国歌是荷兰的《威廉颂》。1569年荷兰人民起义反抗西班牙统治者,他们高唱“我,拿骚的威廉,流淌着日耳曼的血液,忠于祖国,坚守这信念,直到死亡”冲向西班牙人,最后赢得独立,此歌遂成国歌。

有的国歌没歌词,如西班牙国歌《皇家进行曲》,世界杯前升国旗旗奏国歌,全世界只有西班牙队员不开口。最长的是孟加拉国歌《金色孟加拉》,142小节。歌词最多的是希腊的《自由颂》,长达158段。歌词最少的是中华民国徐世昌北洋政府的《卿云歌》,只有16个字,其中还有8个字重复:“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歌词来头巨大,是舜禅让帝位给治水有功的大禹时万众同唱之歌,但用作国歌,确实短了一口豪气, 所以只用10年便告退役。

使用国家最多的国歌是英国的《天佑吾王》,1825年定为国歌,后来曾是瑞士、俄罗斯、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爱尔兰等国国歌,到2013年,还有十几个国家的国歌采用《天佑吾王》曲谱。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联合国也有国歌,是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为苏联电影《相逢》所作主题曲《相逢之歌》。1945年由美国诗人罗梅秉《联合国宪章》精神重新填词:“太阳星辰罗列天空,大地涌起雄壮歌声。人类同唱崇高希望,赞美新世界诞生。奋起解除我国家束缚,在黑暗势力压迫下人民怒吼,声发如雷鸣,光阴如水流无情。太阳必迎清晨,江河必流入海。人类新世纪已经来临,我子孙多么自由光荣。联合国团结向前,义旗招展。为胜利和自由新世界,携手并肩。”

欧盟国歌比联合国国歌来头还大,它由德国音乐巨子贝多芬作曲,德国文学巨子席勒作词:“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辉照耀下面,人类团结成兄弟。”

有的国歌只有歌词没音乐,如日本的《君之代》,其歌词可称世界最古老(905年),但到了19世纪才有配乐。

国歌,最重要的是音乐。没音乐的应当叫国诗。

西方音乐像几乎所有西方文化一样,也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和科学是9位缪斯(Muses)女神,而西文“音乐”(music)一词正源于Muses。

西方最早的弦乐器是古希腊的里拉琴。古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赫尔墨斯给乌龟壳蒙上牛皮,支起两只羚羊角,架条儿横木,绷起琴弦,就是里拉琴。从文艺复兴开始,里拉琴一直是西方音乐象征。

西方最早的管乐器是古希腊的阿夫洛斯管,是芦管制成的单管和双管竖笛。

里拉琴多用于伴奏独唱及史诗,是祭祀太阳神阿波罗的主要乐器。

阿夫洛斯管多用于合唱和雅典悲剧,是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主要乐器。

因此,西方音乐中,里拉琴代表阿波罗,平静而节制。

阿夫洛斯管代表酒神狄俄尼索斯,激情而放纵。

好吧,口水多过茶,说了半天只为了这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西方文化就是基督教文化,那么,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有国歌吗?

嘿嘿,还真有。虽非基督教官方规定,但民间确有公论。

《哈利路亚》!

作曲家?

德国第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亨德尔,英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韩德尔。

咋个有两个人?

看官不要惊惶。亨德尔跟韩德尔,是一个人。

其实很多英国人就是古代移民英国的德国人,英国人全称盎格鲁-萨克逊,萨克逊,其实就是德国萨克森(Sachsen)人,因为觉得英国人多数长得很难看,比德国人“逊”,所以就按英语发音,变成“萨克逊”。但近代史上,英国跟德国堪称世仇,怎么会有个德国人,同时又是英国人?而且他还在两边都很“伟大”?

美国音乐研究者保罗·亨利·朗说:“绝无仅有:给英国音乐留下最深烙印的作曲家竟是一个为纯粹意大利艺术而来到英国的德国人。”他这句话传真传神:英国人向来看不起德国人,而在亨德尔到英国前,英国人其实对意大利歌剧也并不太感冒。

相映成趣的是,亨德尔这位“伟大的英国音乐家”其实英语一直磕磕巴巴,他在伦敦住了50年,但英语始终是意大利味儿,以至于他的英语清唱剧虽被全球追捧,但其中的英语合唱歌词通通必须彻底经过润色大家才听得懂。

可是,高傲的英国人最崇拜的音乐家亨德尔,却来自当时欧洲音乐落后地区德国。

这就是亨德尔为什么要远赴意大利和英国。行万里路的亨德尔从一开始就远离狭隘的民族主义,他跟伟大的莱布尼茨一样,天生就是世界公民:“亨德尔的性格有一点令人想起莱布尼茨的普世主义,一种世界公民的态度,是欧洲人文主义者的国际主义。他的音乐手段得自德国、意大利和法国传统,但在英国文明与文化的气候下,这一诗意天地深深扎根于古老的图林根日耳曼艺术,独立于周围各种温暖滋养的文明之外。”

是的,“亨德尔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国际作曲家,他的音乐兼有德国的严肃、意大利的悦耳和法国的壮丽”(《西方音乐史》,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

因此,早在欧盟成立三百多年前,亨德尔就超越了德国国界。

国界于亨德尔如浮云。

而这,就是亨德尔一生的精彩故事,看官泡茶,容在下细细讲给你听。

亨德尔1685年出生于德国哈勒,父亲是理发师兼外科医生。当时大家看病都找理发师,所以那时医患矛盾不大,因为看病完全是人家理发师“买一送一”,看不好是上帝不喜欢你的鼻子,看好了算你头型长得正。亨德尔妈妈陶斯特是他爹填房,亨德尔出生时他爹已然63岁。老来得子,视若珍宝,而且生活艰难的父母一般都指望靠孩子翻身,所以父亲坚决反对这个当孙子养的儿子去学前途暗淡的什么劳什子音乐。他希望亨德尔学法律。可见那个时候当律师就很挣钱。一个家庭,父亲反对的,母亲通常就支持,所以亨德尔妈妈支持他学音乐。但农耕社会妈妈说了一般都不算,所以亨德尔从小就一副要当律师算计别人钱的样子。后来他父亲带8岁亨德尔去新奥古斯都宫殿见萨克森-白岩公爵,亨德尔表演一曲管风琴,公爵大赞,当场发话,父亲才算同意让亨德尔去跟启蒙老师扎赫夫学音乐。这个扎赫夫是哈勒集市广场旁的圣母教堂音乐总监,在音乐史上大名鼎鼎,因为他也是巴赫的启蒙老师,他去世后巴赫还曾申请继承他的职位,

亨德尔具有音乐才能,不光白岩公爵,很多公侯都看出来了。1698年起亨德尔多次随父亲去柏林拜见勃兰登堡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三世,后者非常欣赏12岁的亨德尔,提出送他去意大利学音乐,学成后进他的宫廷当公务员,却被亨德尔父亲拒绝。后来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士兵国王)也成亨德尔粉丝,其子弗里德里希二世(弗里德里希大帝)不仅作曲,还吹得一手好笛子。他更欣赏亨德尔,在亨德尔死后曾试图购买他所有的乐谱。

公侯识英雄,英雄也识英雄。1701年台杰非(1681—1767)从马格德堡去莱比锡,途经哈勒时结识16岁亨德尔,从此成为一生挚友。这个台杰非不仅跟亨德尔与巴赫都是好友,而且当时在德国名气远远大过他俩,值得顺带介绍一下。

台杰非父亲早逝,他母亲更希望靠他翻身,于是也让台杰非学法律,不仅收缴他的乐器,而且孟母三迁让他转学,但依然没挡住台杰非变成音乐家。他跟巴赫与亨德尔都很熟,但跟亨德尔关系更密切,成名后经常在汉堡上演亨德尔作品,而亨德尔也多次将台杰非音乐主题用于自己的作品。

巴赫的儿子、“汉堡巴赫”巴佳爱是台杰非教子,台杰非去世后还接任他遗缺的汉堡教堂音乐总监。投桃报李,巴赫后来专门为教台杰非儿子台威福学音乐而写过一本钢琴小曲。此外,莫扎特父亲莱奥波德教儿子莫扎特学音乐,教材包括台杰非的11首小步舞曲和1首钢琴幻想曲。所以,巴佳爱和莫扎特的钢琴曲风格都明显受到台杰非影响。

台杰非最大的贡献是将德国音乐推向平民。他经常举行平民音乐会。亨德尔的咏叹调都是独唱,而台杰非的咏叹调则包括各种不同的风格,因此奠定汉堡音乐国际化基调,至今。台杰非在世时声名赫赫,乐谱订单来自法国、意大利、丹麦、瑞士、荷兰、立陶宛、西班牙和挪威,当然还有身在英国的亨德尔。

当时,在德意志乐坛,台杰非是毫无疑问的第一人。

但是,巴赫死后79年复活,就此君临天下,而台杰非直到今天仍然无法绽放当年的光荣。他死后基本上只偶尔作为反面典型出现,主要原因是音乐已从精雕细琢的巴洛克进入狂飙突进和维也纳古典音乐,音乐的任务不再是给达官贵人“讲故事”,而是表达作曲家的个人感受。音乐不再为教会和宫廷服务,而是“为音乐而音乐”。风行一时的歌剧这时已被视为音乐的堕落。随着政教合一中世纪的结束,欧洲国家兴起,以基督教历史为歌词的音乐失宠,现代诗攻占歌词阵地。此外,台杰非十分喜爱以音乐模仿心跳和愤怒,这也广受批评,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大作家莱辛的评论:“台杰非用音乐来描摹它根本不应描摹的事物,他的过分模仿经常毫无品位可言”。

虽然热爱音乐,但父命依然难违。见过台杰非之后(1702),亨德尔依父愿注册哈勒大学法律系,师从德国法律名家托马斯(1665—1728)。托马斯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个用德语讲课的法学教授,也是终止德国血腥追杀女巫运动的推手之一。同年3月13日亨德尔被哈勒大教堂录用为试用管风琴师。这是他一生中唯一教堂音乐职位。亨德尔非常勤奋,后来回忆说:“那时我像魔鬼一样作曲,多数为我最亲爱的乐器——双簧管”。一年后亨德尔弃法律而就音乐,前往汉堡歌剧院就职。与当时大多数德国城市不同,汉堡当时是自由市,既无公爵也无选帝侯,因此成为德国市民世俗音乐先锋。25年前(1678)作曲家凯泽推动在汉堡鹅市建立德语国家第一个平民歌剧院,亨德尔就在这里拉小提琴混饭,后来演奏羽管键琴(古钢琴)。

亨德尔在汉堡不仅找到了工作,而且找到了最好的朋友: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马特松。马特松音乐理论作品在德国有不小影响,如《新张乐队》(1713),《完美乐队指挥》(1739)和音乐百科全书《荣誉之门基础》(1740)等。他俩关系铁到可以共同找工作和女朋友:1703年8月吕贝克著名作曲家与管风琴演奏家毕迪西年老退休,他俩一起前往吕贝克,准备应聘毕迪西在圣玛丽亚教堂的遗缺,但到了之后却都没有出头应聘。

因为,毕迪西要求接班人必须娶他的大女儿。

有文章说这个女儿如花似玉,可他俩居然都不干,连工作也不要,据此推断他俩定然关系超越一般,证据是生活优渥的亨德尔一辈子没结婚,肯定是断背山的干活。这是中德音乐交流史上最大的笑话,作者真是懒到连上网查下都不愿意。毕迪西这个女儿年满30,身宽体胖。当时欧洲女人跟中国女人一样,年华二八就得嫁人,30岁甭说花儿,梗儿都干了。这种花儿甭说西门庆,武大郎恐怕都不见得愿意摘。

值得一提的是,巴赫当时也曾前去应聘。他可是徒步走过去的,来回小一千公里,可见决心之大。但他最后也没出面应聘,足证该女儿确实并非“如花似玉”。我一直没查到毕迪西这个女儿最后到底嫁谁了,看官有知道的,麻烦告诉我一声。

马特松虽然不是基友,但肯定是亨德尔最好的朋友。问题是我们对好朋友的要求都很高,其结果就是好朋友更容易彻底翻脸。亨德尔虽然是伟大的音乐家,但却逃不过这个定律。1704年12月5日,马特松的歌剧《克娄俄帕特拉》上演,他亲自扮演在剧中刺杀恺撒的安东尼。剧中的安东尼自杀后,已经“死了”的马特松没事儿干了,他于是像往常那样准备回到乐队指挥台,可亨德尔却拒绝为死人让位。俩人为此事争得不可开交,最后居然决定在歌剧院大门外用剑决斗!亨德尔显然只擅长作曲,决斗时马特松大占上风,几招就将亨德尔逼入绝境,幸亏他最后一剑正中亨德尔大衣金属扣,剑断,世界音乐史这才保住了《哈利路亚》。

决斗虽然并没有流血,却仍然杀死了友谊。后来马特松写作《荣誉之门基础》时请求在英国的亨德尔给他提供数据,亨德尔断然拒绝。以牙还牙,马特松后来翻译亨德尔英文生平时也在脚注中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亨德尔在汉堡并非只赢得了马特松。他还赢得了自己的音乐生涯。1705年1月8日,亨德尔第一部歌剧《阿米拉》在汉堡首演。其实亨德尔因此还算得罪了时任歌剧院经理的凯泽,因为凯泽也写了一部《阿米拉》,却被拒绝上演,于是愤而出走白岩。亨德尔在他走后接受委托创作同名歌剧,严格说来就算叛徒。不过首演前凯泽表现大度回到剧院,而且还给亨德尔的《阿米拉》写了收场白。凯泽对亨德尔的影响是终生的,亨德尔作品处处可见凯泽手法。

《阿米拉》的巨大成功让亨德尔一个半月后(1705年2月25日)就推出第二部歌剧《透破鲜血与谋杀的爱情》(亦名《追随尼禄》),但因剧本太弱而只演了三场,总谱也湮灭。不过,德国与意大利风格交织的《阿米拉》从此成为汉堡鹅市剧院的镇院之宝。亨德尔后来作品中很多主题和对位都源于《阿米拉》。

不久,亨德尔为汉堡歌剧院写了第三部歌剧《佛洛林度与达芙妮》,不过,这部歌剧上演时,他已前往意大利。

亨德尔去意大利,并非因为预感自己将要一辈子打光棍而专门去参观意大利花姑娘。

而是为了歌剧。

歌剧发源地是意大利。世界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妮》(1594)剧本由里努契尼创作,三年后由培里和卡契尼谱曲,当年狂欢节演出,但剧本与乐谱均已失传。1600年他们仨再为佛罗伦萨亲王盛大婚礼创作《优丽狄茜》(Euridice),此即传世的第一部歌剧。这两部歌剧都描写田园风光,以独唱宣叙调为主,羽管键琴和弦乐小乐队伴奏。

意大利歌剧诞生于佛罗伦萨,成长于威尼斯,成熟于那不勒斯。在亨德尔那个年代,主要由宣叙调和咏叹调组成的那不勒斯歌剧已征服欧洲。

因此,学歌剧前往意大利,就像学唐诗要到中国。

1706年,亨德尔前往意大利取经。此前已经有几个意大利贵族,包括权势熏天的费迪南·德·美第奇都提出资助亨德尔前往意大利,结果他都拒绝了,确有乃父之风。1706年夏秋之交,亨德尔自费前往意大利,给汉堡歌剧院留下两大箱曲谱。这两大箱子宝贝后来不知所踪,汉堡歌剧院到今天还在找呢!

歌德第一次去意大利待了2年,而亨德尔超过歌德一倍待了4年。他穿梭于佛罗伦萨、罗马、那不勒斯和威尼斯之间,与著名音乐家科莱里(1653—1713),罗提、被誉为“古奏鸣曲式之父”的斯卡拉蒂等交往,大受意大利同行欢迎,被昵称为“Il Sassone”(那个萨克森人)。

看官须知,多米尼科·斯卡拉蒂是那不勒斯歌剧大师, 一生创作115 部歌剧,代表作品有《仙草灵药》《蒂格拉内》和《格里塞尔达》等。他在歌剧史上第一次使用返始咏叹调。这个重视乐队戏剧化作用的意大利歌剧教父跟亨德尔结识的过程也非常戏剧化。他听过亨德尔演奏,却一直没见过面。1707年亨德尔应朋友之邀参加威尼斯狂欢节一个蒙面舞会,虽然依例戴上面具,但不擅跳舞的他在舞会上很无聊,后来见羽管键琴空着,就坐下开始弹奏,琴声响起,缠绵曼妙,在场的斯卡拉蒂如中雷击,不顾礼貌站起来指着亨德尔大叫:“啊,魔鬼!魔鬼!弹琴的如果不是魔鬼,就一定是那个有名的萨克森人!”说完便冲过去掀掉弹琴人的面具。

果然是亨德尔。

从此两人成为好友。

歌德第一次到意大利已是著名德国作家,他待了两年,在意大利完成《陶里斯的伊菲格尼》《哀格蒙特》和《意大利游记》等重要作品。

亨德尔这个德国音乐家,却是在意大利成名的。

1707年11月亨德尔在意大利的第一部歌剧、由美第奇赞助的《罗德里戈》在佛罗伦萨上演,得到热烈欢迎。1709年12月26日,第二部歌剧《阿格莉比娜》在威尼斯上演,剧本由那不勒斯王国总督、红衣主教格里玛尼创作。这部歌剧被公认为亨德尔成名之作,是亨德尔最好的歌剧序曲之一,演出后剧院里“亲爱的萨克森人万岁”不绝于耳,连续上演27场。

写完这两部歌剧,亨德尔到达罗马,恰逢战争和地震,为表达哀痛,教皇克莱门斯十一世禁演歌剧,于是亨德尔写了两部清唱剧。1707年上半年完成的《时间与启蒙的胜利》,其剧本作者为红衣主教潘菲尼,他与红衣主教奥托波尼都是亨德尔重要资助者。

亨德尔在意大利名利双收:歌剧《阿格莉比娜》的成功给亨德尔带来了汉诺威和茵斯布鲁克等地的邀请。他在意大利结识德国汉诺威亲王恩斯特·奥古斯特,他是汉诺威选帝侯盖奥尔格·路德维希·封·汉诺威的兄弟。离开意大利后亨德尔途经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和德国哈勒到达汉诺威。看了兄弟的推荐信,汉诺威选帝侯盖奥尔格·汉诺威当场宣布委与自己同名的盖奥尔格·亨德尔为宫廷乐长,年金1500帝国塔勒。入职前,头脑精明的亨德尔要求去伦敦访问12个月,盖奥尔格慨然批准,因为他知道,一旦英国的安妮女王去世,他本人将很可能接任英国国王。

1710年底,亨德尔西渡伦敦。

亨德尔首次伦敦之行长达八个月。他抵达伦敦后,汉诺威选帝侯的推荐信让他受到安妮女王的盛情款待,并在宫廷举办音乐会。不过,亨德尔的主要目标是歌剧。相比意大利而言,伦敦当时还是歌剧落后地区,五年前伦敦国王剧院在干草市场开业,附带一个小歌剧院,这就是当时整个日不落大不列颠王国所有的歌剧设施了。然而,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711年2月24日,亨德尔歌剧《里纳尔多》在这个小歌剧院首演。亨德尔亲自用羽管键琴指挥,他的高超演奏使观众倾倒。虽然英国评论家对德国人亨德尔在伦敦上演意大利歌剧颇多嘲讽,但亨德尔这次登台仍然惊艳。不过,这部歌剧的舞台效果却被狂批幼稚和无趣,比如剧中咏叹调唱到鸟时,居然在舞台上放出麻雀来乱飞,令人大倒胃口。

这次伦敦之行亨德尔结识了歌剧院副经理海德格,从此成为黄金搭档。

1711年6月演出季结束,亨德尔返回德国汉诺威,大大超假。之后他给勃兰登堡-安斯巴赫选帝侯的公主卡罗琳·封·勃兰登堡-安斯巴赫写了一系列二重唱和很多声乐和器乐作品。

这个卡罗琳,就是后来英王乔治二世的王后。

亨德尔身在汉诺威心在伦敦,他开始学习英语,15个月后再次向选帝侯盖奥尔格申请去英国,再次得到批准,但要求他“待得差不多”就回汉诺威。这个“差不多”很长,1712年10月亨德尔再次到达伦敦。从此,除了旅行,他再也没离开过伦敦,住了整整50年。

看官须知,当时音乐是绝对的奢侈品,整个欧洲听得起音乐的,一个是教会,一个就是王室。亨德尔到伦敦的第一服务对象是王室。他的室外乐代表作,都是为英国王室所作。

亨德尔公然违背“待得差不多”的承诺长住伦敦,很多文章就想当然地说“汉诺威选帝侯盖奥尔格大怒”。其实并没有。原因很简单:亨德尔到达伦敦后没几年,1714年8月,安妮女王去世,德国汉诺威选帝侯盖奥尔格于10月在伦敦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加冕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国王。此即英王乔治一世。他的姓名连一个字母都没变,只是发音从德语的“盖奥尔格”变成了英语的“乔治”。所以,欧洲的王室,上溯三代基本上都是亲戚。欧洲的王子们通常都长得很吓人,原因也很简单:近亲繁殖。

因此,乔治一世盖奥尔格并没有“大怒”,事实是他上任后马上去听亨德尔演奏,当场下令他工资加倍,成为有史以来年薪最高的英国宫廷乐师。后来,乔治一世还让亨德尔教公主们音乐,不过亨德尔后来只承认安妮公主是他的亲学生。好教列位看官大人知晓,这个安妮公主是英王乔治一世(汉诺威选帝侯盖奥尔格)的女儿,并非他的前任安妮女王。很多文章读史不精,写到这里自己就迷糊了,然后就开始胡说八道,能把安妮女王说成乔治一世的女儿,辈分、血缘统统混乱。

乔治一世驾到,亨德尔当然加倍热心地为英国王室服务,他的室外音乐代表作《水上音乐》(water music)就是1717年为泰晤士河上的游船所作的三部组曲。这一名曲不仅征服整个伦敦,而且至今仍是全世界无数咖啡厅首选播放的背景音乐。

你跟很多人说“亨德尔”,反应基本是:“啥?谁?”

其实,我们都听过亨德尔的音乐。

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亨德尔为王室服务不仅自觉自愿,而且颇具可持续性。1727年乔治一世驾崩,他的独生子继位,是为乔治二世。亨德尔奉召为乔治二世和卡罗琳王后在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加冕礼创作四部《加冕赞美诗》,其中的《神父札多克》从此成为历任英王加冕御用曲。这部宏伟壮丽的乐曲最后一次在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奏响是1953年——伊丽莎白二世加冕礼。

此外,它还是欧洲足球冠军联赛的官方片花曲。

所以,即使我们从没进过咖啡厅,我们仍然听过亨德尔。

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亨德尔为王室的服务,除了奉召作曲之外,就是歌剧创作。

亨德尔成名于歌剧,所以他音乐生涯前半生致力于歌剧创作。1719年上半年亨德尔离开伯灵顿伯爵宫,其原因就是伦敦国王剧院要改建为歌剧院。当时歌剧这种高雅艺术在伦敦开始流行,却没有一家正式的歌剧院,所以要改建国王剧院。当时负责运营的皇家音乐学院委任亨德尔为音乐总监,他的老朋友、瑞士人海德格为行政总监。上任后亨德尔为招聘歌剧明星塞内西诺还专程去了德国德累斯顿,一年后塞内西诺来到亨德尔手下,直待到1728年剧院倒闭,年薪最后达两千英镑。

亨德尔为这个歌剧院创作的第一部歌剧《拉达米斯托》1720年4月27日上演,一炮而红。这个歌剧院开业时聘请了三个作曲家,另外两人是意大利人波诺西尼和阿里欧斯迪。因口味不同,观众分别支持亨德尔和波诺西尼,而且刚开始波诺西尼还占了上风,直到第三个演出季亨德尔才赢得这场竞争。亨德尔最成功的歌剧《恺撒》《帖木儿》和《罗德琳达》都是为这个歌剧院所作。

文化机构通常钱紧,皇家音乐学院也不例外,收入最好时也就个打平。为改善财务,亨德尔和海德格决定学习皇家马德里足球队走明星路线。1723年1月他们引入库佐尼,年薪1500英镑,1726年5月又引入波多尼,年薪2500英镑。德国人没我们中国历史长,显然不懂一山不容二虎,何况是俩美女老虎。而且波多尼晚来,年薪却高了差不多一半儿,真不知道亨德尔跟海德格是怎么想的。结果可想而知:俩美女明星一加一断然小于一,其互相憎恶程度迅速登峰造极。波多尼刚到一年,1727年6月6日,她居然在演出时在舞台上跟库佐尼从对骂直接发展为对殴,好在双方粉丝只在台下叫嚣助威,没有跳上舞台助拳,否则很可能第二天就只剩下一虎了。

美女老虎相争不仅恶化后台气氛,而且高薪政策也让剧院不堪重负。她俩和塞内西诺的年薪加起来六千镑,加上亨德尔每年创作二部歌剧稿酬二千英镑,四个人加起来一年支出就是八千英镑,导演、其他歌手、场租、乐队、舞美、服装、灯光、匪兵甲匪兵乙、人吃马嚼,还根本没算呢。而1732—1733演出季整个歌剧院预算最高时不过一万二千镑。这个算盘,不用学过会计都知道打不响,剧院运营也迅速陷入窘境。

雪上加霜,这时伦敦观众口味也慢慢转向轻松的讽刺时政的英语民谣剧。1728年约翰·盖伊和德国音乐家贝普奇合作的《乞丐的歌剧》赢得巨大成功,直接将讲意大利语的歌剧推入绝境。顺便说一句,当时大行其道的讽刺民谣剧,现在只剩这一部传世,它还是现代德国著名作家布莱希特名作《三分钱歌剧》的灵感来源。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1727—1728演出季后“第一歌剧学院”黯然解散。不过,亨德尔一直领薪水,并没有什么财务损失。事实上,亨德尔到伦敦之后就没穷过。英国王室给他的年薪其实只占他收入的四分之一。精明的他除了在歌剧院门票和乐谱出售中分成,还购买英国国家银行的债券和其他有价证券。虽然在1720年英国著名的“南海泡沫”股灾中他也损失惨重,但其他收入却非常丰厚。有研究者算出他年收入最高时超过一百万欧元(七百万元人民币)。当初坚持让他学法律的父亲没想到,这个当孙子养的儿子后来写音乐也发了财。因此,亨德尔在伦敦汉诺威广场旁的下布鲁克街豪宅区买下一幢房子,并在里面一直住到死。

猜你喜欢
亨德尔国歌歌剧
国歌
走进歌剧厅
国歌抒怀
简说一些国家的国歌
当我们唱起“国歌”
音乐圣殿的领路人
——亨德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