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类课程在非美术专业中的教学意义

2016-06-30 10:10肖季芳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肖季芳

摘 要:目前高校教学中,许多非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加入了相关的美术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其中典型的案例。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安排影视基础、影视艺术创作、影视纪录片赏析等美术类课程。本文将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影视类课程为例展开分析,并探究其意义。

关键词:非美术专;影视课程;汉语言文学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影视课程教学的概况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汉语言文学方向外,还设有各种方向,包括教育、新闻(或者新闻传播)等。不管哪个方向,课程设置中大多设有影视类课程,如影视基础、影视艺术创作、影视纪录片赏析等,这些课程都属于美术类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面对这一类美术课时都颇感兴趣。尤其是新闻(或者新闻传播)方向的学生,其学习积极性更高。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影视类课程时,勤学好问,态度积极,这是该专业学生的一大特点,所以在课程学习结束以后他们的结业作品通常是既舒服美观,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该专业学生对影视类课程的知识极为渴望,他们有将文学带入影视的无数创意,却苦于技术与设备的限制无法实现。

虽然没有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和健全的机制,但美术教学中的影视课程已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目前,美术教学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关系正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多方的支持和促进。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影视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汉语言文学的文化性,以及文化的传播性主要依托影视,其中与美术相关的,自然是影像色彩、构图及光线选择和处理等影视类基础知识。汉语言文学的本土专业课程主要以文学史类为中心,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挖掘文学内涵。而在全球网络大数据化的时代下,以影像视频的形式传播并保留文学的历史性和可读性的浪潮越来越受到世人的欢迎和认可。

把文字的博大精深与美术影视技巧结合起来,呈现别样的文学风貌,是许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寻找的突破口。因而,在这种美术影视与文学急需被组合的大市场环境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设置美术课程便显得异常重要。

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文雅柔和的特性能够为影视作品保留文化的积累和沉淀,解决当今影视作品常出现的“没内涵、没美感、没文化”的问题,所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设置美术教学范围内的影视课程便可实现视频与文学的双方共赢。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影视课程设置的意义

1.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中,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课本知识为蓝本,吟诵古书经典,几千年来形成一种“师者说、学者听”的固定模式。但自美术教学中的影视课程植入该专业课程后,学生开始将古今文学的掌握转换为图像,把文字表达具象化,亲自参与实践操作,加入拍摄并完成剪辑,在原有的传统模式上开创了全新的内容,带领学生从另一视角看待文学作品,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丰富了教学的模式。

2.让汉语言的文化传承有更直观可靠的载体

汉语言作为我国引以为豪的文化财产,延绵不绝,生生不息。通过甲骨、篆刻、竹简印刷等文字方式的延续已无法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因而应运而生的影视图像便成为21世纪汉语言传承更为直观可靠的载体。

在被多种文化充斥着的现代社会中,保存并传承本土气息浓厚的文化内涵变得愈发艰难,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让汉语言的传承依附于现代影视科技的内核中将会是对中华文化最有力的保护。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传承与发展中的生命力

流动的文学具有人类般鲜活的生命力和张力,影视教学实践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作用,恰恰加强了文学的流动性。自媒体时代下的影视传播,拥有一呼百应的效果,将培育未来文学领域人才的专业融合其中,无疑是为中华文化的持续发展铺好了前进的道路,能有力地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影视资料具有永久流传、相互转发且长期保存的特性,因此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加入美术教学内的影视课程,让视频资料反复传播、持续流传的特点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

影视课程作为美术类教学的一部分,已逐渐进入非美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它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该课程存在的现状及必要性本文已做简要论述,其意义在于不仅能使文学本身立足于一个全新的支点,还能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创新和实践的平台,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教育问题及创新
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探析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困惑与解决措施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试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
现阶段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不足及对策浅析
浅议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策略
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创新探讨
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