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的世界交往概念

2016-06-30 05:05齐承水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当代价值马克思

【摘 要】 文章认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世界交往的实质,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向作用理解马克思世界交往概念;并从现实、实践、价值三重维度阐释了马克思世界交往概念;探讨了马克思世界交往概念的当代价值,即在于用马克思世界交往的理论指导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进而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赢得外部条件。

【关键词】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世界交往;当代价值

世界交往概念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也是理解世界交往概念的出发点。从马克思的许多经典著作可知,历史唯物主义意在说明:现实的物质生产生活决定人们的思想观念,并非人们的思想观念决定物质生产实践。那么,世界交往概念也必须是立足于人类的现实社会生活。对于马克思世界交往概念的探究,必须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具体的来讲,就涉及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双重关系;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演进。正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揭示,才能进一步理解世界交往概念现实的维度、实践的维度以及价值的维度,进而理解马克思世界交往概念的内涵。同时,对于马克思世界交往概念的研究,必须要立足马克思的经典著作,通过马克思语境中的真实内涵来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

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世界交往的实质

人类社会文明形态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这是生产力发展推动的结果。工业文明的到来,表现为人的欲望的不断扩张,使得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扎根,世界性的交往也日渐频繁。正是世界交往的推动,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民族历史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就不存在了。对于马克思世界交往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揭示,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关系。世界的交往表现为普遍的交往,世界交往的前提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指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因为在工业文明中,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使得落后地区也会被卷入到世界的资本主义文明当中,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会影响到这些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世界交往在扩大,资本家的欲望也随之扩大,为了满足自身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则迫切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原材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奴隶贸易、资本输出、民族战争等诸多世界交往形式,无疑是生产力的进步在世界范围内的体现。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人们原来狭隘的交往范围,实践活动的范围和精神活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

对于世界交往的认识,不能只局限于从生产力的角度去认识,生产关系也应考虑。马克思曾经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生产关系表现为一种社会关系,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处在这样的关系中,世界交往也是根植于这样的社会关系中。较传统农业文明而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这种社会关系的实质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基础的。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则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人”的直接追求。正是在这种主观意识的影响下,世界交往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满足于资本家的贪婪性。概言之,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向作用理解马克思世界交往概念,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之所在。

其次,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历史的概念并非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但是马克思对世界历史概念的认识有其独特的出发点,那就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去认识。在马克思之前的西方哲学传统中,精神与理性是认识事物的前提,尤其是在黑格尔时期,绝对精神占据了最高地位,人们认识活动的出发点只是在精神世界的范围内兜圈。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从物质生产活动出发是马克思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基于生产力、分工以及交往等实践活动,马克思曾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在这段表述中,马克思意在强调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在交往基础的分工对于打破各个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的巨大作用。正是由于交往的扩大,民族之间狭隘的交往方式逐渐被世界性的交往所替代,这种世界交往的外延和内涵也在逐渐扩大。同时,马克思还强调,世界历史的发展并非是人们抽象活动的结果,而是物质性的。反过来讲,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同时又会进一步促进世界交往内涵的提升。人们活动的空间扩大了,世界市场也会逐渐扩大,随之世界交往也会扩大。

最后,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演进。关于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演进,马克思的许多经典著作都有过论述。从以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发展过程,体现了马克思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不断演进,离不开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推动。“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句话非常深刻,马克思用矛盾的观点解释历史的冲突。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其实也就是在矛盾中不断演进的。生产力的进步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离不开作为社会关系的交往形式。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社会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毫无疑问,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世界交往更加密切的基础之上的。只有世界交往频繁,一切人类社会形态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才会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这样才会逐渐打破民族之间狭隘性,从而使得民族的差异性也逐渐减弱。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世界交往也会是理性的交往,交往不再受资本逻辑的支配,而是从人的自身出发。在这样的世界交往关系中,人是真正共同体的存在方式,人的发展不以自己为手段,也不以他人为手段,人的社会关系不被物质利益所左右,人的发展也不会是被异化的,最终追求的是人类本质的实现。

二、马克思世界交往概念的三重维度

世界交往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样遵循着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马克思世界交往概念是历史的现实的活动,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种实践活动是理性交往行为的体现。人类本质实现的最高人文关怀,同样是马克思世界交往概念价值目标之所在。从现实的维度、实践的维度以及价值的维度分析世界交往概念,才能从本质上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世界交往概念的真实内涵。

第一,现实的维度。对马克思世界交往概念现实的维度,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世界交往活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繁荣经验层面的描述。交往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在经验层面表现为商品贸易、人员往来、教义传播等多种形式,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这种世界性的联系与交往,意在开拓世界市场,使生产和消费都立足于世界。这种经验层面的事实,其实是生产力的进步在推动世界交往的深化,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及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这就是告知人们,生产力进步,交通的改善,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使得落后地区的人们卷入到所谓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文明中来。其二,世界交往活动根植于资本主义深层次的社会关系中。我们不仅要看到世界交往活动经验层次的一面,同时要深入挖掘隐藏在感性层面之外的深层次社会关系。在马克思所在的时代,这种社会关系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由于整个社会风气已经被资本所笼罩,社会关系被异化了,人们的思想也被异化,这种社会关系表现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正是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世界交往活动并非正常的贸易往来,而是建立在剥削和压榨其他落后民族的基础之上。

然而,这种世界交往的历史活动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就如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当中所说:“如果摒弃或抹杀辩证法,历史就变得无法了解。”世界交往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落后地区更快地融入世界文明中,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精神文化境界的提升,这无疑是世界交往活动的积极效果所在。世界交往活动的扩大与深化,带动了世界发展的活力,为世界历史的形成补充了新鲜血液,同时为全球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实践的维度。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世界交往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本质上同样是实践的。在马克思哲学中,实践有着丰富的内涵。实践首先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在世界交往中,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自然以及社会等都是主体实践的对象。世界交往就是要将整个人类社会的要素调动起来,服务于有意识的人类活动。世界交往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应该从人类总体的意义上去理解。“现代的普遍交往,除了归全体各个人所支配,不可能归个人所支配。”马克思意在说明,普遍的扩大的交往是全体个人推动的结果,并非简单地理解为单个个体的推动,这就将普遍交往的主体外延扩大了。对于世界交往活动,不能不加思索地理解为个人意志的支配,其实反映了随着生产力不断进步,应该从社会的整体去认识这种活动。

对于世界交往的对象,其实都反映在社会关系中。世界交往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改造或创生一种社会关系。当整个人类生活被纳入到世界历史中,落后地区的社会关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此时,在发达文明的冲击下,通过普遍性的交往,新的社会交往形式会逐渐替代旧的交往形式,原本是社会发展桎梏的旧的社会关系,会被世界性交往活动的力量所改造。与此同时,世界交往活动还能创生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关系。在世界交往中,由于不同文明的碰撞,要使得多种文明和谐共生,肯定会有一种能够融合多种文明理念的社会关系被创生。这种创生,不是一种所谓的折衷行为,而是在立足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实际。总之,对于马克思世界交往概念的认识,应该植根于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的发展程度,同样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程度的标志。

第三,价值的维度。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世界交往的进程,反过来世界交往范围的扩大,有利于生产力的传播与保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样写道:“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这就告诉我们,当交往的范围扩大,打破了原有狭隘的交往空间的时候,一些人类文明成果失传的可能性就越小。“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只有狭隘的民族交往转变为世界交往,大工业的广泛建立以及一切民族都参与到世界文明中来,生产力才会传承下来。生产力的积累会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生产力的积累也会极大地促进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物质性的基础。正是从这层意义来看,世界交往的价值具有物质性。

马克思世界交往活动在精神层面的价值,则表现为更高的人文关怀追求。对于这种终极人文关怀,笔者以为应这么来理解,即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实现和人类本质的实现。世界交往活动的展开,使得各个具有不同文化底蕴的民族相互融合,都能接受彼此的价值观念,同时也能形成一种没有敌意的普世价值,这样人类社会才会摆脱虚幻的共同体,建立真正的共同体。这个真正的共同体,类似于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实现,这种社会使得人们之间有共同的价值以及共同的情感。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这为人类本质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交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世界交往。正是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世界性的交往才是从人的自身出发,不会出现把一个民族视为另一个民族发展的手段,世界上不同的民族都是自身发展的目的,个人的异化和民族的异化已经被扬弃。总而言之,马克思世界交往概念的价值旨归就在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马克思世界交往概念的当代价值

对马克思世界交往概念的研究,有利于深刻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从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世界交往是人与社会连接的重要形式,在世界文明的演进中,世界交往是记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脚步,是马克思世界历史和全球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世界交往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马克思世界交往概念研究,能使马克思的理论更具有活力。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世界交往等重要概念研究,不仅能挖掘马克思的思想瑰宝,而且还能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赋予马克思世界交往概念以时代特色。

加强马克思世界交往概念研究,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马克思语境中的世界交往,能够促进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理性交往与和平交往,为中国的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需要和谐世界氛围的营造,通过世界交往,可以借鉴国外有益的东西,包括物质成果和思想文化。同时,中国的世界交往观,也有利于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占据有利于自己的话语权阵地,从而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奠定基础。总之,马克思世界交往概念的实践意义,其实就在于用马克思世界交往的理论指导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进而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赢得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彭萍萍: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2).

[4] 周德刚:历史维度中的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价值指向[J].学术论坛,2010(4).

【作者简介】

齐承水(1989-)男,汉,陕西商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当代价值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论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思考巴洛克音乐
从《神圣家族》对生产概念的论述看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发展水平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当代审视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