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理论视阈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思考

2016-06-30 02:15张蕊张春梅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

张蕊 张春梅

[摘要]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势在必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大学生应该理解并践行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在高校,通过显性与隐性的灌输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与教学中,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养、道德品质及行为品德,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18-03

一、灌输理论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灌输理论的含义

灌输理论是一种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关系的理性认识,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教育者之所以要对教育对象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是因为外在的理念难以在教育对象的头脑中自觉萌生,只能通过灌输这种方式将外在的理念内化成教育对象的自觉观念。

马克思是“灌输”思想的较早提出者,他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但是马克思在这段话中却并未直接提及“灌输”这两个字,而是以“思想的闪电击中人民园地”说明“灌输”的过程。

列宁是将“灌输”这一概念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并对其系统阐述的第一人。20世纪初,俄国社会民主党内产生崇拜自发论的工联主义倾向,列宁针对这一具体问题,鲜明直接地提出了灌输理论。他在《怎么办?》一书中提到:“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列宁认为,仅仅依靠自觉的工人运动,科学社会主义是根本不可能产生的,必须要借助外部灌输的力量,科学社会主义的意识才能够确立起来。

(二)灌输理论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流的价值观。高校面向大学生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的言行举止端正,有利于大学生的“三观”积极向上,有利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成才。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国家栋梁之才,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事项,同时也是一个必要事项。

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会自觉地在大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必须要通过“灌输”这一渠道与方法对他们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灌输”是有目的的灌输,而不是机械式的灌输,灌输的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有规划的启发引导式的教育教学,将在大学生头脑外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为大学生自觉的价值观、信仰与行动。因此,高校应该重视灌输这一思想教育教学方式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与重要地位,并且调整灌输的方式方法去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使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具有实效性与有效性。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灌输培育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灌输作用

当下,随着我国深化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多样化的特点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高校急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社会主流价值观作为标准,积极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多样价值观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传授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高校必须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重要的教育教学平台灌输与培育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为确保大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不断完善灌输内容,实现灌输内容生活化、大众化。

第一,实现灌输内容的生活化。对大学生灌输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能够极大有效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思政课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既要对其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又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启发式教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时,要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使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感受到参与性,提升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利用能引起大学生共鸣的国际性的大事件及社会性的时事新闻对大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例如,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对钓鱼岛事件进行深度剖析、解读,从而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使大学生在思考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灌输。

第二,实现灌输内容的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含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内涵、学术知识体系和专业术语讲解,思政课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法对大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会降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理解与践行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群体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注重灌输内容的大众化,要在大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实现灌输。思政课教师在向大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时,教学内容要能够通俗不晦涩、易懂不隐晦。教育过程也是一个信息的传播过程,要经历编码、传递、接受、解码这四个重要环节,而解码环节是影响信息传播有效性的关键一环。如果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不熟悉,就会影响教育内容准确、有效地传达,进而降低教育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要选择大学生所学知识体系范围内的知识与信息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便使大学生真正、有效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二)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辅助灌输作用

高校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仅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的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师资的主要力量,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尽管专业课教师不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知识,但各个专业课教师也要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教学任务。专业课教师应该在传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以辅助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灌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与专业课程知识相结合,使大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智”时,也能够获得主流的“德”,达到德才兼备。

在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专业课教师的授课内容及方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不同之处,知识理论性较弱,专业课教师要注重将专业课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联系。例如,文史类专业课教师要利用反映爱国主义、热爱生活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生活情趣,艺术类专业课教师能够通过反映国家强盛与民族团结的相关作品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民族自豪感与审美情操,医学类专业课教师可以在传授专业知识时,向学生灌输“救死扶伤”、“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正确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建立仁心、仁术。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灌输培育

(一)发挥高校辅导员引路人的灌输作用

中共中央十六号文件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肩负着教育大学生品德行为端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指引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要实行“以情灌输”。高校以显性灌输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和践行意义等作为切入点与培育重点,而隐性灌输主要以情感及行为习惯作为教育突破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辅导员应该注重自身的言行,通过情感教育,实现和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要实行“实践灌输”。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着重要引导与组织作用。目前高校辅导员都将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上,很少涉及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高校辅导员要发挥其自身引导与组织的作用,积极组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从实践中、生活中而来,而不仅仅拘泥于书本与课堂。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灌输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理想信念的坚定、素质修养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的能动作用,创造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在校园中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

第一,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偕黑”。高校要从学校特色建筑、绿化程度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升校园形象与风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赋予物态建筑,使学生能够在校园中处处深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与熏陶。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种物质资源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利用校园内的标语、电子屏幕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发挥其潜性灌输作用。

第二,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创造富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校园文化,最关键最重要最有效的环节就是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且从内容到形式、从组织到参与全面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使大学生不知不觉地浸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之中。例如,高校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歌朗诵表演,使大学生在组织、排练、参与、表演过程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三)发挥社团的示范性灌输作用

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高校社团具有重要的示范性灌输作用。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达到成员的共同目的和实现个人兴趣而按照规则非强制性组成的学生群体组织。学生社团之所以能够成为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因为其既能够对大学生进行示范性灌输,也能够使大学生形成自我教育,主动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进程中。

在示范性灌输方面,社团可以通过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学术研讨活动和实践调研活动等,使社团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进行接触、加深了解,进而实现大学生内化外行,达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在形成自我教育方面,社团在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活动时,社团的成员通过思考、筹备、谋划、参与活动的过程,开始接触、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逐渐实现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目标,实现自我教育,以更好地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真正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与熏陶。

(四)发挥校园传播媒体的媒介灌输作用

校园传播媒体包括校电视台、校广播站、校报、校刊杂志、校园网络等,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高校传播媒体应该充分施展其自身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积极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习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传播媒体也要依据其作为传播媒介的责任与义务、特点与优势,积极发挥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隐性灌输作用。首先,高校传播媒体可以在栏目设计、策划和设置的过程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其他栏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大学生在欣赏自己感兴趣的栏目时,也能够间接地、潜移默化地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高校传播媒体可以增设面向大学生群体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投稿活动,使大学生主动参与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进程之中,间接但主动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最后,在校园网络建设时,可以增设学生参与环节。例如,在建设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栏目中,可以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与网络建设,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参与新闻撰写,让艺术专业的学生参与页面设计等,使学生们在从事自己专业领域活动时,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责任编辑:桂杉杉)

猜你喜欢
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