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思潮在高校传播的渠道与形式

2016-06-30 02:15何侃侃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社会思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何侃侃

[摘要]当前,当代社会思潮在高校传播广泛、影响深刻,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挑战。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渠道和形式主要有人际传播、活动传播、媒介传播。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抵御社会思潮,要加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新媒体环境)建设。

[关键词]社会思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22-02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更加明确了高校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重要性。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的集聚地,始终都是各种社会思潮产生和传播的前沿。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当代社会思潮在高校传播的渠道与形式,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才能取得实效。

一、人际传播是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基本渠道

人际传播即通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地进行思想交流和意见交换,达成对社会思潮某种观点的共识。这种传播形式的特点是煽动性强、说理性强,容易受到个人魅力等感情因素的影响。在表现形式上,既可以表现为一对一地交流和研讨,也可以表现为在特定场合下(例如课堂、讲座)的一对多地单向传播。

虽然当下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年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学校依然是以面授为主的教学场所和以群居为主的学习生活场所,人际沟通依然是主要的社会交往形式。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在高校传播的典型事件,人际传播始终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一是在课堂上或讲座中,少数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教师或学者,兜售当代社会思潮中的错误观点。例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期间,有一批鼓吹其错误观点的学者,在高校里攻击四项基本原则,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某著名学者曾经在大学举行的“中国与未来发展大型研讨会”上说“社会主义的尝试及其失败是20世纪人类两大遗产之一”,完全超出了学术研讨的范畴。进入新世纪以来,仍然有少数教师学者在高校课堂上传播“普世价值”、质疑改革开放、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给大学生造成思想混乱。二是受敌对势力或其资助的学术团体影响,少数学生成为某些错误思潮在高校的代言人。有的学生受到境外“基金组织”的资助或参加校外非正式的学术团体,接受这些组织或团体的“教育”,进而接受和认同相关观点,并在学生群体中传播这些错误观点。三是部分弱势群体学生或有相关诉求的学生宣扬并认同某些错误思潮的观点。有的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自身或家庭成员在社会转型期中受到不公正遭遇等原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产生动摇,进而成为高校中相信并传播社会思潮的特定群体。

近年来,网络新媒体等迅猛发展,师生由传统的人际传播形式向新媒体传播形式转变,但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人际传播是不可能完全被替代的传播方式,并且要高度警惕人际传播在社会思潮传播初期的“入口问题”,高度认真负责地把握好第一课堂的思想阵地,不让社会思潮有钻空之机。

二、活动传播是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重要形式

活动传播是社会思潮借助高校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某些意识或观点传递渗透给大学生群体的过程。这种传播形式的特点是隐蔽性强、“寓教于乐”,其渗透和“演变”的实质不易察觉。在表现形式上,主要包括文艺晚会、社会实践、兴趣社团、文化节、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余参与形式。社会思潮借助校园文化活动传播其观点,一般不会直接将观点和盘托出,主要通过每次活动加强文化渗透,使之日积月累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一是借助校园文化活动渗透西方文化。例如,借助感恩节、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西方节日,举办假面舞会、圣诞晚会、制作南瓜灯、派发小礼物,在感受西方节日文化的过程中,增加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好感,进而对其所谓的宪政民主、公民社会等观点产生认同。笔者于2015年2月针对首都大学生开展了“大学生对西方节日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通过近五百个样本的交叉分析发现,热衷于西方节日的大学生群体更加崇尚西方的价值观念,对“三权分立、宪政民主是有效杜绝腐败和权利泛滥的政治保障,我国可以借鉴和效仿”和“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等错误观点的认同程度更高。二是借助校园文化活动歪曲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例如,少数非政府组织在举办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意地通过对特定人群、特定诉求、特定内容的安排,逐渐改变大学生对当代国情的正确认识,造成以偏概全的假象,以此产生对改革开放的不满。这种在实践中获得的直观且具象的感受,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已经构建起来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西方文化已经渗透到我国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临近圣诞节、感恩节,各大商家纷纷推崇各种主题活动,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过圣诞节、过感恩节,比过端午节、中秋节要热闹的多,在这种背景下,以西方文化为主题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不足为奇。在我国文化软实力还未充分崛起的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入侵”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对于西方文化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不能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的方式去对待,但忽略和纵容了西方文化在大学校园里的肆意传播势必也会导致错误思潮观点的横冲直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将受到严峻挑战。

三、媒介传播是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主要载体

媒介传播是社会思潮进入大学校园的主要载体形式,主要包括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传统媒介指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等,它们在社会思潮的传播中曾经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新兴媒介如互联网、微信、微博、电子书等,已成为了社会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影响的重要渠道。媒介传播尤其是新兴媒介传播具有速度快、碎片化、真假难辨,短时间内容易形成集聚效应的特点。

当然,我们仍不能小觑传统媒介在高校社会思潮传播中的能量和作用。历史总是令人警醒,1988年秋起连续热播的电视政论片《河殇》,鼓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理想信仰的瓦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九十年代“改革万言书”在校园的流传,也壮大了“左派”在高校中的力量;近年来一些倾向于新自由主义的报刊杂志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起到了负面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微信、微博的广泛运用,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曾经能够管控得了校园BBS,现在管控得了微信朋友圈吗,大量的碎片化信息通过转发的形式在大学生群体中传递。每个大学生个体都是一个“发声体”,用拇指轻轻敲击按键就能向网络公众发布思想观点,或是赞同,或是猎奇,或是无意识的传播行为,都可能接受和传播社会思潮错误观点。例如,关于质疑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革命人物的文章曾经在前一段时间广泛传播于大学生群体微信朋友圈之中;涉及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人均收入、二胎政策等热点问题的帖子随处可见,其中不乏包藏祸心借此大做政治文章的内容混杂其中,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政治鉴别力而纷纷认同转发,表达对现实利益诉求的不满的同时,给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添加不和谐的杂音;一些网络公知、大V,也利用微博空间发布针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在网络空间治理还不尽完善的当下,这些观点有时候集中地呈现在大学生网民眼前,“三人成虎”,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点;由于少数高校自身缺乏敏锐的意识形态观念,也造成了自身建设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时常也在传播错误思潮的一些观点,2015年两会前夕,部分高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均转载了某个涉及环境保护题材的独立纪录片,使得该片中的一些错误观点和推断被大学生群体广泛接受和传播。

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的重点之一,应对新兴媒介对社会思潮的传播是该项工作的关键内容。这两年高校反映出来的问题在于,高校纷纷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微博等遵循学生网络阅读习惯的新媒体,借助这些媒介在“发声”,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内容为王”,在新兴媒介传播中,形式固然重要,但传播的内容更加重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实践中,借助新兴媒介需要摒弃传统的“灌输”、“说理”式的教育模式,培养高校思想宣传工作者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方式“讲故事”,把大道理蕴于小事情之中,思想宣传工作才能“管用”。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几十年来不断强调的老问题,但又在当下的新语境中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和水准。

在思想政治教育由“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的当下,思想宣传工作的话语权不在于“高”,而在于“实”,即切合95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话语体系的实际,围绕着人际传播、活动传播、媒介传播这三个渠道,加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新媒体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应对当代社会思潮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

(责任编辑:桂杉杉)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