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四个全面”解析

2016-06-30 02:38黄泽勤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唯物主义四个全面

黄泽勤

[摘要]“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我党在新常态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应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凸显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反映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要求,对它的深入解读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

[关键词]“四个全面”;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61-02

近一个半世纪来,世界思想史上从没有哪一种理论体系,像马克思主义这般如此强有力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从没有哪一种社会思潮,能像马克思主义这般如此密切地贴近人类的生活实际。在这一百六十多年间,马克思主义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岁月,也经历过风雨飘摇的时光,但却始终以坚强的脊梁,创新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拥有强大的理论生命力,这来自于它能在发展中扬弃、在继承中创新。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四个全面”是在新常态下,对怎样建设党、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的完善和实践上的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任何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才能找到最终极的理论根源,才能得到本原性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存意境既不是象牙塔内的标新立异,也不是学院式的高深莫测,它存在于各国人民的现实世界里,它活跃在各民族、各阶层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四个全面”解析的关键在于对目前社会的客观经济状况的科学分析和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正确解读。本文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切入点,对“四个全面”的理论根源进行追溯,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等方面挖掘“四个全面”的哲学意蕴。

一、“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凸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四个全面”的内容来源于社会主义新常态,是社会主义新常态下社会物质生活的主观反映。社会主义新常态是指增长速度换挡、结构改革阵痛、社会矛盾愈发尖锐,相较过去而言实现较低增长率的社会经济形态。“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新一代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常态下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坚定社会主义道路、总结中国经验、优化中国模式、率领中国人民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提出执政理国的战略新布局。当今之中国,经济总量名列第二却面临着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挑战,社会财富总量不断增加却陷入了两极分化的窠臼。现代化任重道远,更需直面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面对社会新常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在社会新常态下去除某些利益集团明阻暗挡,理顺发展思路的应有之义。“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国内国际实际存在状态下对“关键少数”的必然要求。

其次,“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对新常态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任何思想和理论都不会凭空出现,它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要求而形成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要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关键,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只有让“关键少数”清廉了,各级领导班子才能硬起来,才能控制好改革和法治的方向盘,才能让两个轮子转起来,两只翅膀飞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战车才能风驰电掣地奔向“中国梦”。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告诉我们“人们的意识取决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个原理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得出“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这样,我们也就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原理去找寻“四个全面”的哲学底蕴了。

二、“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必然要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经济新常态下的“四个全面”新战略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提供了最直接的阐释。

首先,“四个全面”战略举措内在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现阶段,我们的生产力从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维度而论是机器大工业背景下的社会化大生产。这样的生产力决定的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分配关系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关系,决定的人与人关系是诚信、友善的和谐关系。“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就是新常态下对这三种关系的合理注解。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想让目标成为现实,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我们的生产关系就只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的按劳分配。

其次,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也不容小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产关系的除旧去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的理论意义在于: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关键依据。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一切社会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四个全面”就是我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对各种矛盾和冲突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新布局。

三、“四个全面”战略举措直接回应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理解并掌握它与“四个全面”关系的理论意义同样重大。

从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与“四个全面”的关系来看,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我国的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要实现这三个转变,我们的上层建筑就得与之共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就成为必需选项。“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对以前治理模式的深刻反思,是对政治上层建筑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是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中国共产党的面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关键举措。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于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从严,从严必全面。

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与“四个全面”的关系来看,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表明我们的经济基础整体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现实情况下,在上层建筑整体维护其经济基础的同时也会出现上层建筑的某个方面和环节对经济基础的阻碍作用。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基于其西方中心主义观念提出的社会主义“历史终结论”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后现代背景下对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一种警示。我们能否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和技术而避免后现代性消极影响,在中国的大地上创造出一种别样的现代性模式,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对民主和自由方式的选择,而在于我们的政治上层建筑能否与时俱进,能否依据时代的变化而革除其消极因素。“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显然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全面深化改革”要破除的是一些垄断阶层的不当得利,澄清市场应有的秩序,“全面依法治国”要维护的是法律的尊严,要切割的是人治的恶疾。“全面从严治党”是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严管党的干部,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队伍。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深入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四个全面”的理论来源和时代背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普遍有效、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内在统一的基础之上。我们在对其追根溯源时,不应鄙薄经济、远离政治,把现实的社会问题蒸发为所谓逻辑的、思辨的话语体系,更不应将之视为研究者自身喜好和学术时尚,在探究其哲学意蕴时把理论研究烦琐化和隐蔽化,而应始终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适度展开研究,努力凸显“四个全面”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树立了灯塔,指引了方向,提供了指南。

(责任编辑:章樊)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唯物主义四个全面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