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贡献

2016-06-30 02:38王伟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理论创新贡献

王伟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经验表明: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发展要不停顿,首先要做到理论上不能停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是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对党情国情世情变化进行敏锐洞悉和深刻把握的基础上,以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思维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梦”、“新常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思想,是马克思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又一杰出贡献者。

[关键词]习近平;马克思中国化;理论创新;贡献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68-03

习近平自从十八大当选中共中央总书以来,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开创性了提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形成了一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主要内容。

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来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由马克思、恩格斯早年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就是理论层面的东西,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产生同样有它的实践基础,这个实践基础就是19世纪西欧工人阶级运动和斗争的蓬勃发展。这就决定了由马克思、恩格斯当初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的科学性和普遍性并不能适用于一切时间空间和具体条件,它更多的适合于当时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西欧国家无产阶级斗争的思想指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马克思主义要继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继续成为无产阶级及无产阶政党革命、建设、改革的有力理论武器,就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道路,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苏联和中国革命建设史已经证明:凡是马克思主义同该国实际相结合紧密之时,就说该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真正活跃和兴旺之时;凡是不结合本国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生搬硬套、教条化和神圣化,该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遇挫折和损失。

在中国,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提出的第一人。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时说,按照中国的特定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讲,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新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3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成就,尤其是经济成就格外引人注目,国民经济连续保持了30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从濒临瘫痪的边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2008年后,这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只求速度不求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不可持续,不仅如此,伴随而生的官员腐败、贫富悬殊、环境污染、道德滑坡、社会不公等人民大众深恶痛绝的问题日益凸显,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正逐步暴露。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顺利度过当下中国经济社会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就要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继续深化各项改革。中国的改革现在已经进入了啃硬骨头、打硬仗的攻坚阶段。要做好继续深化改革,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者除了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背水一战的气概外,更需要能解决当下中国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指导。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早已充分表明: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发展要不停顿,首先要做到理论上不能停顿。过去的30多年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是我们党从来都没有停止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无论是在邓公、江总还是胡主席时代,我们党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总是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时某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总能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新境界,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要突破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解决当前中国的问题,更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创新,尤其是要打赢这场艰巨程度从未有过的继续深化改革的攻坚战,仅靠原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不够的,它需要理论创新,需要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我们事业的指引和行动的指南。

三、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对党情国情世情变化进行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执政短短的三年时间,他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及时地回答了党和国家在新的发展阶段亟需解决的一系列现实和理论问题,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一)“中国梦”的提出。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同年11月29日,习近平率领新当选的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并在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习近平指出:“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国梦”的实现可具体分两步走,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步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不仅描绘了中国美好的未来和发展前景,而且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未来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中国梦”的提出,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统一了党内外思想,明确了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的历史任务。有了实现中国梦的这个宏伟目标,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改革的航船无论经历什么样的大风大浪都能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是对历代中国梦的提升和整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创新。

(二)“新常态”的定位。新常态是习近平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第一次提及的。在考察时,习近平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中央领导人首次以“新常态”描述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经济所处的特定阶段和周期状态。新常态:“新”就是跟过去不一样,“常态”就是一种固有的比较稳定的状态。新常态就是经过过去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中国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将从过去的低效率高消耗高速增长的粗放型模式开始转为高质量低消耗中高速增长的集约型增长模式,从过去主要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转为创新驱动为主,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常态”的定位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大新理念,是对中国当前发展所处状态所作的科学认识和准确判断,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成功应用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的又一大理论贡献。习近平对当前中国发展阶段“新常态”的定位,其历史意义不亚于当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新时期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基本依据和重要遵循之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报告所强调的“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十八大后,习近平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2014年5月4日,习近平考察北大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层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习近平对在全社会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作出的一系列科学论断,充分表明习近平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不仅认识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的巨大引领作用,也将两者高度的统一到人的实践中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生动应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创新成果。

(四)“四个全面”战略的布局。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中集中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习近平首次集中阐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宣示了“四个全面”已经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全新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在谈到四者之间的关系时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核心环节、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更加清晰明确,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指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主义新的理论成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又一大丰硕成果。

(五)“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告诫全党同志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着眼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发展短板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针对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针对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针对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针对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针对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变化,是对以往发展观的科学总结和有针对性的理论发展,深刻揭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内在要求、必由之路、出发点和落脚点,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引。

上述“五大理论”,彼此之间不是孤立存在毫无关联的,它是一个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实现中国梦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个工作的主要目标;有了这个奋斗目标,就要在“新常态”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明确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而要实现好这个战略布局,又要靠“五大发展”发展理念,而“新常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战略、“五大发展理念”最终都统一于中国梦的实现。可见,上述“五大理论”处处都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中国化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

(责任编辑:封丽萍)

猜你喜欢
理论创新贡献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202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
贡献榜
核能对节能减排做出了哪些贡献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脉络
俞根初对腹诊的发挥与贡献
为构建“和谐武汉”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