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的讽刺艺术及其成因

2016-06-30 03:41甘维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张爱玲文学

甘维

[摘要]在我国近现代的众多作家中,民国才女张爱玲可谓是独树一帜,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以其苍凉的情感,冷艳讽刺的笔调深受人们喜欢。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带着一股浓浓的苍凉气息,正是这种“凉”的笔调成为张爱玲所特有的标签,张爱玲的文风和其身世、家庭、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有着很大关系,可以说影响张爱玲创作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主要讨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讽刺艺术风格,旨在进一步感受这位独特的民国作家的文学魅力。

[关键词]张爱玲;讽刺艺术;文学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182-02

张爱玲是中国近现代最具有文学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与鲁迅、萧红、三毛等人齐名,张爱玲的小说多以描写感情生活为主,重在体现“弱者的爱与生命的、力的挣扎”。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现实世界的人世浮沉,滚滚红尘中的悲欢离合都在她的笔下产生了凄凉的投影。张爱玲的小说带有极大的讽刺性,讽刺现实生活的丑恶,小市民的悲哀,爱情中痴男怨女的俗世情感,这些都在这位文学大师的笔下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张爱玲着力于描写普通人的人生经历,在他们身上无可避免地会存在些某种消极、庸俗的因素,张爱玲对世俗人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她的笔下,每一种人都有着他必然的归宿,而这种归宿和他的某种性格和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张爱玲是复杂的,也是矛盾的,她一方面享受着人世间的种种情感,另一方面又对着人世感情抱有太多的希望和不确定,她以消极、老练的态度来看待人世浮沉,这也造就了她与众不同的文学观,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文学观为我们呈现出了张爱玲独特的文学世界。

一、张爱玲的讽刺世界

(一)张爱玲小说的讽刺手法特点

讽刺是文学家惯用的一种手法,其主要用意是通过讽刺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和社会意识,旨在进一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表达对社会的某种不满和反思。世界上很多一流的文学大师都习惯于讽刺手法的应用,比如莫泊桑、契诃夫都是一流的讽刺作家,在莫泊桑的《羊脂球》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贪慕虚荣的小妇人形象,在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把自己与外界隔离,畏首畏缩,胆小怯懦的警察形象。张爱玲同样也不例外,在她的文学作品中,讽刺也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在中外众多的讽刺文学作品中,张爱玲有着自己的风格,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在一大堆璀璨艳丽的珠宝中,却不失自己的光华,在文学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闪烁自己的光芒。

我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把诗词、小说分成了两个境界,一个是“有我之境”,一个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指“以我观物,故物所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的含义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这话的意思是没有我的地方,用事物本身的角度和真理观察事物本身,因此不知道观察的是事物本身,还是自己。这体现了作者与事物本身的高度统一,同样也是作者视角。心理世界和现实生活的高度统一,只有这种高度统一,才会出现“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情况。张爱玲喜欢孜孜不倦的观察,把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尽现于纸上,用笔描绘人,是她最大的乐趣。在《公寓生活记趣》中,她这样写道“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从这里可见张爱玲对于磨难和人生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体会。在她的《天才梦》中,张爱玲这样写道“生命既是麻烦,怕麻烦不如死了好,麻烦刚刚完,人也完了。”张爱玲对现实生活有着一定的悲观性,但并不至于绝望,坠入深渊的暗河。她认为每个人或者都是不容易的事,正如她在另一篇文《到底是上海人》中所说的那样“我不大看得起人,也不大看得起自己,然而对于人与己依旧保留着亲切感”,正是这种“与己与人的看不起和亲切感”让张爱玲对世俗人生,即使是再平凡卑微的小人物也保持着自己的观察和温暖的亲切感,而这些也是他讽刺小说创作的源泉所在。

(二)张爱玲小说中的讽刺文学形象

张爱玲的讽刺手法不仅体现在描写特点和情感上,还深深的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里,她对于《连环套》的霓喜,张爱玲的讽刺中带着同情,她认为“霓喜并非没有情感的,对于这个世界她要爱也爱不进去,但她并非完全没有爱,而这种爱,微茫不过如掠食人家的残羹冷炙。”《连环套》中的霓喜最后贪婪地嚼着大量榨过油的豆饼,依旧维持着她的体质。对于这些像是畜生吃的饲料霓喜也不拒绝,默然接受着乏味的豆饼,就像接受自己凄凉的结局一样。张爱玲对于霓裳的讽刺终归是带着一丝悲怆的,她悲怆的并不是只有霓喜,而是更多像霓喜一样不幸的人,悲怆的是这个黑暗无望的苦难世界。

在张爱玲的另一部文学作品《金锁记》中,其讽刺就透彻严厉得多,对于故事人物曹七巧,张爱玲的讽刺严厉透彻,但在严厉透彻的同时又带有一定的同情。她对像魔鬼一样的曹七巧鄙视十足,讽刺意识浓厚。她鄙视于“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所有人都恨她。”但同时她又同情于“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为了黄金嫁给残疾人”的贫苦弱女子。在张爱玲看来,如果曹七巧有一个体面的家庭背景,就不可能用健康之身嫁给一个残疾人,如果她的丈夫能够挣钱,那她就不用死守那点钱,害人害己。她不仅仅是一个加害者,同样,在巨大而又残酷的命运面前,她也是一个受害者。

不止是霓裳和曹七巧,张爱玲对于很多人物的讽刺中,都带着一丝理解和同情,比如川娥、王娇蕊、白流苏等等。她的讽刺之中都同样带有浓浓的同情和理解。正是这种在同情中带有理解的讽刺成就了张爱玲的文学之路,在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她的这种矛盾复杂的心理。在张爱玲的经典文学作品《倾城之恋》中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张爱玲的这种矛盾且复杂的心理。

对于《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张爱玲既有对她盲目寻求安全感,过度依赖于男人,婚姻的讽刺,也同样有对白流苏孤寂无依,身世凄凉的同情。可以说,她对于白流苏的感情是复杂的,既痛恨于她的过度依赖,觉得她靠男人是那样的靠不住,同时又对于这位凄苦的白小姐有着深深的同情和理解。她同情于白流苏的遭遇,理解她这种渴求安全感的意识,但同样也对于这种思想意识感到不满和愤怒。正是这样的不满和愤怒,使得张爱玲的讽刺之中带了一丝温情。这样的讽刺我们在《色戒》之中同样能够看到。张爱玲对于《色戒》中的王佳芝也有着很深的讽刺,讽刺于她的敌我不分,对爱情执著却遭遇悲剧的事实。更讽刺了阴险毒辣,玩弄女性于股掌之间的易先生。

二、张爱玲讽刺文学形成的原因

(一)张爱玲早年的家庭经历以及自卑且敏感的复杂心理

任何作家文学作品上的风格都和其人生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张爱玲也不例外,她的文学创作与其人生历程,情感心路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张爱玲小说中有着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冷”,冷笑,冷嘲,冷言冷语,冷凉成为了张爱玲小说的独有标签,而于冷、凉与之共存的讽刺可以说是张爱玲小说最大的辨识度。解读张爱玲的小说,我们会在阅读时时而微笑,时而沉寂,在笑过之后,又觉得人生悲凉,至于为什么有着这样的文学风格一切还要从她的人生经历说起。

张爱玲少年成名,生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主家庭,小时候家里冷漠的人情关系是张爱玲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最初的原因。这点在她的小说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在她的小说《留情》中,张爱玲说:“‘家应该是每个人最温暖的港湾,家里的人应该是最亲近的人,可是在那种不健全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也被揭去了,成了赤裸裸的金钱与竞争关系。”这种“金钱与竞争的关系”让张爱玲绝望且痛苦,小说中聂传庆和他的父亲、葛微龙和他的姑妈以及曲先生夫妻和女儿之间的冷漠、疏远甚至是仇恨的关系几乎是张爱玲现实生活的写照。她的现实生活虽不至于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沉郁和夸张,但是张爱玲的早年家庭生活的确并不幸福。少年时期的张爱玲对周围一切敏感且细腻,对于严厉的父母,对于自己生活的自立张爱玲都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她觉得向父母索要钱财生活费“像是乞讨一样”,正是这种高度的自尊心促使张爱玲一步步地向报社投稿,开始用自己的头脑赚取生活费,一步步走上文学之路。也正是这种自卑且敏感,自负过于自主的复杂心理促使了她的讽刺文学观,也为她后来的人生悲剧埋下伏笔。

(二)张爱玲的爱情——低到尘埃深处的爱

张爱玲讽刺文学观念的形成和她的情感经历同样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张爱玲的感情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她的爱和文学创作和那个“爱到尘埃”之中的人是密不可分的。经历过感情破碎,人生浮沉的张爱玲更懂得世间冷暖,人心的易变,这使她对于文学和人生的理解感悟的更透彻,同样,她也把目光放在了一样和她不幸的小人物身上,用笔感受着她们的感情,她们的悲喜。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张爱玲对任性放纵的王娇蕊其实是欣赏的,欣赏她对爱的执著和人性中的那点“真”。她对孟烟鹂表面温良贤淑,实际却与他人偷情是不齿与嘲讽的,所以安排给孟烟鹂的情人只是个小裁缝,甚至还让她患上便秘。这些都是现实社会人生的映射,人被圈定在了这些所谓的“道德规范”里,为了世俗的评判眼光,为了自己的前程和利害,不惜做出违背自己人性意愿的选择。对于佟振保和孟烟鹂这类人,张爱玲是既嘲讽于这样的人的存在,厌恶她们情愿怯懦带上道德的枷锁麻木的活着,又对这样的人表示同情,感叹于凄苦的人生遭遇和身不由己的残酷命运,这种对于人和社会的感知,对于人世情感的捕捉,对于命运的无奈和抗争,是张爱玲的很多作品中都会表现出来的,也是其讽刺创作的精髓之所在。

三、结束语

“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上面沾满了虱子”,或许张爱玲的讽刺观,她的文学思想,其中的意味只有这句话才能深刻地表达出来。张爱玲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讽刺手法绘制了一个个真实而又苍凉的人生。也许正是她认清了人世的苍凉,感悟了人生的悲剧,才能够把悲剧叙述得如此平静,才能把对事物的评判写得如此毫不张扬,同样,她的讽刺又是夹杂着一丝希望与温情的,即便是“生命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但它终究是一袭华丽的袍,而这华丽本身就值得我们去珍惜,我们去感悟,去体会。

(责任编辑:封丽萍)

猜你喜欢
张爱玲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九月雨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
张爱玲:生命如奇服一样斑斓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