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学生情绪波动成因探析及引导策略

2016-07-02 09:55黄灼权
关键词:引导策略教育实践

黄灼权

【摘要】 初三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极易产生情绪波动,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对情绪波动的有效引导成为初三学生管理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笔者在多年工作经验基础上,将学生生理、心理和环境压力等内在和外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与综合,找到了导致学生出现情绪波动状态的心理自卑、厌学心理、人际障碍、特殊困难等的心理成因,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引导策略与矫正方法,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教育教学具体实践。

【关键词】 初三学生 情绪波动 心理成因 引导策略 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6-093-03

1. 引言

初三是初中关键的一年,学生将面临中考,学校的课业负担重,父母给予的家庭压力大,因此学生的情绪容易产生不稳定。加上初三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剧烈冲突时期,了解初中生的心理情绪波动成因,有利于教师和家庭制定正确的学生情绪活动引导策略,并因势利导,营造良好的班级情绪,对班级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与情绪波动,才能更好引导初三学生顺利度过这段波动期,使学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并积极进取。

2. 初三学生情绪波动的心理成因探析

初三阶段的学生正好也处于人生的青春期,这期间学生的心理生理都会有很大变化,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加上错综交织的生理状态,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

同时,他们还面临着社会角色的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常常因为小事引起情绪波动,导致情绪不稳定。随着生理的变化,体型的日益成熟,学生的心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现在的初三学生大多还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得到过多的宠爱,行为举止不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当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挫折和面对责任的时候,表现出承受打击的能力较小。情绪不稳定,有时开朗活泼,有时孤独苦闷,不愿意与他人交流。

在教育教学实际活动中,我们经常会感受到造成学生情绪不稳定的原因是很多方面的,并且常常是难以预测和不可控制的。例如觉得其他同学的生活条件和成绩比自己优秀而产生的焦虑感和嫉妒心;学生攀比心重,比成绩比相貌,也会产生很强的嫉妒心理;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有极强的交流欲望,但由于交流能力的局限,常常表现为不善于与他人交流,从而使有些学生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易产生孤僻抑郁的心理;在学习方面的矛盾心理。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学生本身也知道初三学业成绩的重要性,但缺乏学习毅力,不能按时完成学习目标,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逐渐影响日常生活。以上由于生理、心理和环境压力综合起来,可以导致学生出现的心理自卑、厌学心理、人际障碍、特殊困难等导致的情绪波动状态,便形成了引起初三学生心理产生波动的主要成因。

综合以上对造成心理波动成因的分析,笔者在教学与班主任工作中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引导策略与矫正措施,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实践。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情绪波动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策略加以引导。

3. 初三学生情绪波动的引导策略与方法

3.1针对心理自卑导致情绪波动的引导方法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青春期学生应该自信阳光,积极向上的成长。而有些同学对自身形象、性格、学习能力或者交往能力,不能够积极正确的评价自己而产生不正确的心理。这种心理容易导致为自卑。自卑即不肯定自己的能力,产生内疚自卑的心理。笔者在初三学生教学与管理中,遇到出现这种心理状态的学生也为数不少,且表现各异。因此班级管理过程中在特别留心每个学生个性差异的情况下,对这种心理的学生因势利导,加以针对性的疏引,让他们正确意识到自己自身的能力,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够有清醒的认识。对于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则注意留心学生的努力,一有进步则及时予以鼓励与表扬,努力帮助自卑的学生变得开朗积极起来。笔者管理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学生从沉默寡言变得热情开朗,生动参加课堂活动,并能够在课堂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总体来讲,对心理自卑型学生,应该特别关注在课堂内外的努力过程,并及时对其积极表现做出鼓励性评价,使其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自身的优点,克服自卑的心理,身心健康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3.2针对厌学心理导致情绪波动的引导方法

厌学心理是指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学习厌倦冷漠的心理。笔者在长期教学与管理中认识到,厌学心理的产生除了学生个体自身的智能构成特点之外,环境的缺乏即时激励也是重要原因。笔者观察到,每届到了初三年级都有一些学生会产生放弃学习的想法。笔者针对一些学生将面临中考,认为自己考不上理想的学校想放弃学习,有的又因为成绩差,缺乏老师与同学的关注,干脆放弃学习。有的甚至为了不学习与老师对着干,对于这样一些存在厌学心理的学生,笔者在管理班级及学科教学中则积极对这些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课堂上鼓励他们,在课下找他们谈心,在谈话中了解他们的心理情况,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通过这些充满人本主义思想的平等对话达到理解,让学生知道中考只是人生的一个节点,并不是人生的终点,学习的道路还很长,让学生摒弃对学习厌恶的心理,逐渐建立学生爱学习,愿意学习的心理,笔者的努力终于取得较好的效果,甚感欣慰,大部分厌学学生都鼓起勇气完成了学业。

3.3人际交流障碍引起情绪波动的引导方法

初中生的人际交流问题多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学。这也是他们的“小社会”。初三毕业班学生在学习上或者生活中受到一些心理问题的困扰,一方面是人际交往的困扰,一方面是巨大的学习以及生活压力带来的困扰,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该重视起来,通过这“三方沟通”等方法来解决学生的人际交往情绪波动。

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业有成,考上重点高中,对孩子的学习施加压力。但由于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孩子对父母的想法多少都有叛逆的思想,不愿意循规蹈矩,导致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由此造成了学生与父母吵架,家庭不和。面对学生与父母之间交流的不和谐,笔者在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基础上,经常指导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

笔者从自己的工作中认识到,任课老师除了精心教学之外,也要关注和顾及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感受,许多任课老师的性格不符合学生的胃口,或者学生不喜欢老师的讲课方式,学生也会因此不喜欢老师,从而影响了课堂的听课效率,影响学习状态。笔者在初三毕业班管理中遇到这种现象时,则及时与任课老师协商处理,从任课老师那里得知情况,并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了解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并加以改正,减少学生由于不喜欢任课老师而影响学习成绩。

而同学之间经常会有交流上的摩擦,有些同学在背后说其他同学的坏话,有的同学因为自私的心理不顾其他同学感受。笔者经常密切关注学生之间的交流动态,一发现同学之间的交流问题,立即对学生之间进行巧妙和富有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与科学方法的调查,采取科学的针对性措施,施加教育的影响,督促双方尽快和解,摆平学生在交友方面的障碍。

3.4通过创设和谐班级心理环境加以引导

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说,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的创设有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的重要前提。因此笔者在初三班级管理工作中,注意努力创设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在开学的第一天,首先让学生将教室桌椅摆放整齐、地面卫生打扫整洁、门窗玻璃擦洗明亮,这些小事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环境。只有在舒适的环境下,学生才能放松心情,减少情绪较大的波动,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然后笔者在课室里悬挂名言警句,办好每月黑板报,黑板报上专门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心灵之声”直通箱,进行心声交流。接着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努力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因为老师只有通过自身魅力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带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应该重视和学生搞好关系,和学生平等交流,这样才能使初三学生放下心中的距离感,敞开心扉。笔者每学期都会充分利用班会课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健康知识。还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心理问题中并且自己做出解答。在笔者的坚持努力下,每届都有了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学生情绪变得积极,并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成绩。

3.5通过与家长合作的科学方法加以引导

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应该从学校教育完成,更应该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促进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受到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减少负面的情绪影响。由于学生的家庭状况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家长认为学生教育问题仅仅是学校的工作,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学生在家里没有得到好的家庭教育,从而无法心理健康成长。笔者在长期的初三班级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视和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刚开学就立即开始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保证了与家长的顺利沟通,与家长合作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因家施教”,促进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有许多方法,比如:传统的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互访进行面对面交流。传统的做法是通过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他的孩子在校期间的表现如何,这就是传统的家长会的目的。笔者在家长会上当然也少不了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业成绩情况,但除此之外,笔者更多地将家长的关注点从学生的学习成绩、纪律表现引向对孩子心理健康与情绪状况的关注,真诚、客观地向家长展示孩子阳光和优秀的一面,保证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信心,这种信心家长又会传递给孩子,促使学生形成积极阳光的心态,积极投入学生生活,笔者体会到这是一个重要而且十分有效的克服学生心理波动的策略与方法,不赞成老师将孩子的某些缺点和过失动辄告诉家长,企图得到家长的“配合”,实际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因为这些缺点和过失恰恰是上述心理波动期的问题,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教育心理方法去引导解决,而不要简单粗暴地处理。当然,对于个别问题突出或严重的学生可以进行必要的家访,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进一步了解,通过和家长的面对面谈话,让老师和家长及时深刻了解学生在家里、学校表现情况,有利于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通与开导,减少情绪波动。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老师还要善于利用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随时与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也可搭建并充分利用班级与家庭实时沟通互动的微信群,铺设学生和谐、健康成长的阳光大道。

3.6通过个别谈心与针对性辅导加以引导

虽然做了大量引导工作,但对于一些心理问题较为特殊和严重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些简单的方法就能够解决的。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没有针对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和耐心辅导的方法。笔者在班级管理教育工作中,时时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外在情绪表现,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内在心理波动,然后针对性地制定科学方法,对存在问题的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学生积极地摆脱负面情绪困境,促进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成长。

有一名个性很特别的学生,表现非常调皮捣蛋,他不仅仅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还扰乱课堂秩序,班级里其他学生都不想和他一起玩,也都没有学生愿意和他坐在一起。对于这样一个顽皮的学生,笔者用各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机会。例如叫他到办公室谈话,和他父母沟通。从中笔者发现,孩子的调皮捣蛋是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在班级宣传情绪心理相关知识,并在讲解时笔者都十分关注他的情绪变化,并单独安排专门的任务,如果他能够完成任务笔者就奖励他,笔者发现这一方法使学生情绪有了很大的变化,他渐渐地不再在课堂上捣乱,开始认真听讲。在笔者耐心辅导下,他的学习状态变得越来越好,同学们也开始不再排斥他,愿意和他一起玩耍,一起做实验。总之,从这名学生的情绪心理变得积极这一事件为例,可以发现教师对学生的耐心细心的辅导,学生的情绪心理转变是十分明显的。

4. 结语

初三学生的情绪波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是一个过程性的动态不稳定系统。因为初三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所以学生情绪心理与其它年级学生有所不同。由于不同孩子的身心发展千差万别,情绪波动的表现也就千变万化,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心理引导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有一个万全之策,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心理引导策略与方法必须富于人本和创造,且灵活而多变。学生情绪的好坏对学习、生活都有显著影响,良好稳定的情绪状态不仅在学生的学业上,而且对以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都有着重要引导作用。作为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就要在班级管理中既抓学生成绩,也要时时关注学生情绪波动情况,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加以适时引导。同时教师也要强化自身专业素养,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师德,才能正确教育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积极向上完成初中最后一年学业。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辛德勒著.杨玉功译.坏情绪再也不来纠缠你.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16年版.

[2] 刘海溪.浅析初三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1期.

[3] 郭晓艳.育人先育心——浅析初三班级管理.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年8期.

[4] 杨丽.初三班级管理常规探索.考试周刊,2013年10期.

[5] 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著.修订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4.

[6] 班主任工作的30个典型案例.中学篇.李方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猜你喜欢
引导策略教育实践
试论网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策略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探索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之我见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