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问题探析

2016-07-02 14:17赵菁
商场现代化 2016年16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劳动力信息化建设

摘 要:完备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决定着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是削减信息不对称、保障劳动力市场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从皖江城市带中小城镇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出发,探讨目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转移;劳动力;信息化建设

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是了解市场供求变化;提供公众所需的信息服务;制定人力资源政策的重要手段。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中小城镇的劳动力市场需要应对新的挑战,如何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以确保众多求职者顺利实现就业、保障在职者的劳动权益,是企业和政府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中小城镇劳动力的特点

1.人力资源总量较大

根据安徽统计局数据,2015年末,安徽省常住人口6143.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0.5%,比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皖江城市带所包含的八个主要城市的人口特点见下表:

由表知,安徽省人力资源充足,适龄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占总人口的大多数,但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应得到重视;人均受教育程度较低,这就对劳动力市场信息化的建设和普及提出了难题。同时,随着承接产业转移所带来的产业升级,皖江城市带各地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一方面,它意味着各地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它也预示着各地劳动力对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解决安徽这一人口大省的就业问题至关重要。

2.跨省及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数较高

据安徽省2015年统计年鉴显示,安徽省各市有8万多人口流向省外半年以上,较上一年增加了3万人左右,流动人口主要流入了江苏、浙江和上海,其中浙江省流入比例最高为27.25%。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皖江城市带在自身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为其他市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年鉴显示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数为13879人,较上年增加了49.82%。其中合肥和芜湖是流入人口数前两位的城市;全省农村转移劳动力为70万人。这些数据强调了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的必要性,也提醒着我们如何为这些流动人口提供及时的就业信息,了解其工作状况保障其劳动权益,是企业、政府在劳动力市场建设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二、中小城镇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1.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信息技术普及难度大

安徽省经济活动人口达到4300多万人,但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11年,其中乡镇从业人员为3033.6万人。如何为庞大的就业人口提供其所需的职位信息,准确掌握其当前的就业情况是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问题和意义所在。而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使得以乡镇劳动力为主安徽省人力市场在劳动力素质方面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素质偏低的农村人口来说,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人员较少。这就使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为基础和关键的信息收集和传播的难度大大提高。在2015年末的统计数据中,安徽各市的未就业人员中仅有11.34%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取就业信息、完成应聘工作,信息技术普及的问题亟待解决。

2.劳动力流动频繁,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性

安徽省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初步构建起联通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的多层次、全方位、信息共享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体系。“十二五”时期对这一网络体系进行了进一步完善。但不得不指出,由于中小城镇劳动力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同时皖江城市带人力资源开发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和长三角区域就业合作机制的逐步构建对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建设不能局限于技术和设备的运用。信息网络的及时跟进,区域间人才信息的交换共享,是区域间发展合作的重要支撑。

3.知识型人才缺失,信息化建设缺乏持续性

对于中小城镇来说,知识型、管理型人才的缺失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阻碍,信息化建设也是如此。部分单位在硬件设施和软件工程建设完成后,采取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的方法,开展日后的管理工作。由于专业的限制,这些单位往往只能开展信息登记和收集工作,对于大量关键的信息和数据缺乏处理和运用的能力。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包括信息技术人才和信息应用人才的应用和培养是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持续高效进行的关键。

三、中小城镇劳动市场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对策

1.信息化建设应以人为本

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精确、详尽和完备的信息。首先,针对中小城镇劳动力市场数量大、素质良莠不齐的特点。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有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从业人员和用人单位采取不同的信息化管理方式。信息技术与传统手段相结合,保障个人信息的准确性和完备性。其次,劳动力的流动性特点要求劳动力市场在完成信息登记后,对职位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整合,保证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同时,针对跨省和省内跨市的就业者要定期实施地区间的跟踪管理,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相关信息。

2.加强信息共享联通

在当前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已有的网络系统向上下两端联通化、精细化。

向下联通是指将信息化网络向下延伸到街道、乡镇、社区等就业点,由点连线,由线构面,实现全方位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保障人员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向上联通是指将省市级信息化系统与全国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相联通,逐步实现劳动力市场在全国范围内的规范化,使人力信息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共享。从而建立起多层次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化系统。精细化则要求相关部门加强数据的监测、统计工作。要对就业服务系统,公共管理系统等人力资源管理数据系统进行整合统一,以实现高效决策分析,使管理工作科学化。从而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3.重视信息化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镇在人才培养和吸引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劣势。这就提醒中小城镇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改善用人机制和管理机制,引入并留住信息化人才。依托当地的高校资源,利用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吸引高层次人才。同时要注重对信息化部门从业人员的进行相关培训,更新其知识和技能,提高从业者素质。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掌握计算机技术知识和人事知识的专业人才,这些知识和技能是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科学管理的关键。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者队伍的建设,是解决中小城镇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问题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竹.产业转移升级下的我国劳动力要素市场建设[J].产业经济,2007(1).

[2]王徽,宁顺.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8).

[3]廖添德.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管理科学与经济学,2014(6).

作者简介:赵菁(1994.08- ),女,安徽淮南人,民族:汉族,就读于安徽财经大学,本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劳动力信息化建设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