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2016-07-04 14:16张青松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6年20期
关键词:小船小球数学知识

张青松

小学数学应真正回归到学生生活中去,关注学生在生活大舞台中关心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经历什么、发现什么,等等,将数学学习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索、认识,从而掌握数学。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玩”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采用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例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上课一开始,教师便出示算式17-8=?并提出:根据算式,你们能编题吗?待学生编出一些应用题后,教师又拿出一个内装10个小球的盒子,外加7个小球,同时提问,谁会当小顾客来表演买去8个小球呢?学生高兴地走上讲台问老师:“我能把盒子打开吗?”老师追问:“为什么要打开呢?”学生回答,因为外面只有7个小球,不够拿,所以要从盒子里面的10个小球中取出一个。教师接着问:“怎样拿走8个小球呢?”引导学生思考:17-7-1=9、10-8+7=9。

上述“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只提供机会,创设情境,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从编题到模拟实践活动中悟出了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

有的数学知识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与数学知识相通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例如教学“工作效率”的概念,教师列举如下事例:(1)抽水机3小时抽水420吨;(2)用打字机打字,30秒可以打字90个;(3)某工厂3个月生产机床60台。这些都是具体的生活实际。教师引导学生先列表,再观察,让学生从不同的事件中看出它们在数量上的共有特点:420吨、90个字、60台机床是不同的数量,但在数学事例中它们都是“工作量”;3小时、3秒、3个月,它们都是“工作时间”;而420÷3、90÷30、60÷3所得的商都分别表明各自的“工作效率”。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舍去了与数学无关的具体情节,而把反映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提炼为数学知识。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数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交互作用,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

例如数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购物付款时“付整找零”的经验,设计这样一道生活情境题:“六一节”,小明的妈妈带了136元钱去新华书店买了99元一套的精装本的《上下五千年》,作为送给小明的节日礼物,妈妈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钱?讨论此题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而首选的方法便是“先付100元钱,再用36元钱加上找回的1元钱”。而这种方法恰恰就是“凑整简算”思想的具体体现。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做”数学,原先不易被学生理解的思想,很快被学生理解了,而且还培养了与数学相关的全方位能力。

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设计”数学

学生的生活千变万化,数学问题无一不在其中。

例如,三(1)班有50人,双休日到公园去划船,每条大船8元,限坐6个人;每条小船6元,限坐4人。你认为怎样坐合理?这是一道能力训练题,给出的条件较多,内涵很丰富。学生一开始有些无从下手,老师让学生反复读题,学生的思路逐渐明确了一些。老师再启发学生理解“合理”的意思,有的学生说“合理”就是省钱;有的学生认为“合理”不一定就是省钱,还要考虑到男同学比女同学的力气大,每条船上都要安排几名男同学;也有的学生提出可以让女同学划小船……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许多方案:租8条大船,1条小船,需要8×8+6×1=70(元);租7条大船2条小船,需要8×7+6×2=68……

通过让学生在生活中“设计”数学,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成年人的条条框框套住。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自己的方案,让人切实感受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数学的魅力感染和吸引着我们,我们也用数学的魅力去感召和熏陶学生,我们憧憬着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作者单位:安徽省萧县祖楼镇刘其小学)

猜你喜欢
小船小球数学知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小球进洞了
小球别跑
小球别跑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小船
有他在的小船,一辈子都不会翻
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