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探析

2016-07-04 01:21胡冰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高校

胡冰

【摘 要】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提出高校应找准教育着力点,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探索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效性 价值选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34-03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使大学生真正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当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和难题。本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讨高校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方式。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高校学生对社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上是认同的,他们的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方面市场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东西方文化及现代和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对抗带来的社会环境高度复杂化,使得一部分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呈现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追求实用化、价值选择矛盾化的特点,这是高校价值观教育不能回避而且必须积极应对的现实状况。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服务、奉献社会精神不足,缺乏责任感,以个人为中心,对生活中不良行为缺乏应有的正义感。

第二,价值追求实用、功利化。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和竞争法则使得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抬头,一部分学生持“一切向钱看”的观念。

第三,价值取向多元化。日益开放的社会充斥着各种思想、观念,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大学生必然受到影响,加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的不足,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态势已显现。调查了解到,有的学生赞同“理想的追求高于金钱”的生活观念,有的学生同意“提倡雷锋精神”,也有的学生认同“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更有的学生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价值观,等等。

第四,价值选择的矛盾化。价值观念与现实行为脱节,知与行不一致,崇尚高尚,渴望成功,但具体到自己却怕吃苦,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认同道德的力量,但会做出违反道德的事情。

二、找准教育着力点,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在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下,高校既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也要充分尊重他们多元的价值取向;同时贴近现实生活,满足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功效,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能力。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多年来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自我判断和选择的环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我提升能力。首先,在当今价值多元时代,对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其次,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为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尚缺乏,社会上各色各样的价值观都会对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部分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矛盾、对立与冲突。有的学生赞同我国传统道德观念,接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观念,同时又认同和追随社会上不良风气。最后,网络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互动和影响日益加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自主理念,让学生学会价值判断,从而获得价值选择的能力。

时代、环境造成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困惑,对于这些价值困惑,学生在理论上不是很清楚,观念上不坚定。因此,高校价值观培育应把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所遇到的价值困惑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能力作为教育重点,在讲解、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过程中,运用创新的方式方法给予学生思考的土壤,帮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中学会鉴别和选择,引导他们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有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导向一元与价值取向多元两者的关系。正确处理价值导向一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关系是对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定位。从价值选择来看,在当前网络时代,社会呈现价值多元化发展趋势,要应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高校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须思考和落实的问题。为此,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导向一元与价值取向多元两者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从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分析来看,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比较,有一致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全面深入地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切实在差异中寻求共同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确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在多元的价值观之间学会理性判断与合理取舍,走出价值困惑;运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培育方法去积极创设各种条件和机会,从中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价值取向多元相统一的原则。这就要求在培育价值观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做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探究并尊重他们多样化的价值选择,关注学生自我发展;同时还需要我们认真调研,深入解答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价值困惑以及他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学生与社会之间架起认识和理解的桥梁,确保我们的理论解释与宣传具有说服力和针对性,找到核心价值与多元价值的共通点,从而促进核心价值不仅能够积极有效地引领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而且对个体多元价值也能够发挥有力良好的控制力。如此,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自身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促使他们向内勇于追求自我的全面发展,有了这个认识基础,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自身行为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所具有的价值,促进学生自愿将多元的自我价值追求和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等结合起来,向外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自觉把多元的价值追求当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在多元化时代,无论价值选择如何多样,高校的价值观培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元的导向,这是我国高校教育必须贯彻始终的价值取向 。

(三)价值观培育要与社会生活接轨,将“知”与“行”结合。个人价值信念产生于不同的生活体验,价值观是随着个人活动经验的积累、丰富而得到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高校的价值观培育关键是达到实现个人价值信念和社会核心价值两者的同构,因此,现实社会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域。当前,高校以理论宣传为主的价值观教育和现实生活有距离,忽略了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脱离了真实生活风险性、竞争性的情境,难以触发学生的情感与思考,从而学生也难以从内心认同和接受,使得学生对实践中的价值冲突缺乏应对能力,导致“知”与“行”的脱节,降低了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因此,价值观培育不仅是讲解、传递价值知识和价值准则,也是价值认知和价值行为两者的统一。高校的价值观培育要与社会生活接轨,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深入挖掘和利用学校和社会这两种资源,充分发挥两者的力量,保证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一)全部课程渗透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指引高校的价值观培育应该是一项全员参与、全部课程介入的教育工程,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能够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者在构建人的价值观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的,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价值观培育不是任何一门课程教学就可以完成的,必须建立在各学科所呈现的多样性知识基础上,融于不同学科的教学之中。为此,积极借助各学科的价值引导因素,在系统的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相关价值内容,以隐形、间接、渗透的方式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中引领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学生容易认同并接受。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可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应从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入手,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的三方面核心内容融入日常教学课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从理论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强力支持;对于现实生活中许多价值选择的两难问题、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应正面回应与引导,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动态分析,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

其次,切实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入手,针对学生在思想上的困惑及道德上的误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侧重整合专题教学、案例讨论、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条件和平台促发学生不断进行理性思考和辩论,提高学生的判断、选择能力,比如开展“模拟法庭”和“两难问题讨论”等这类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对“公平公正、权利义务”、“善恶美丑”等这类价值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高效性。

(三)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我国数量庞大的网民中,大学生是最活跃的新媒体用户群体之一,他们的互联网接触率高达99.4%。新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审视视角和展示平台,冲击他们的传统阅读习惯、思维习惯乃至更深层次的价值取向,也将成为影响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大学生接触的宣传渠道不同,看待事物及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引发的行为方式也不一样,这就要求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手段需要与时俱进。在当今网络时代,必须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扬长避短借助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营造网络平台上社会主流文化氛围。在内容上,运用典型历史事件回顾分析、个案剖析等教学技法,开展网络专题教育与宣传,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难点与重点。在形式上,从专业性的语言向生活性的语言转变,用网络语言将抽象的观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文本、音乐、图像及动画等表现形态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表现力和影响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接纳和认可。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握实践导向,促进行为养成。可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其“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内心感悟,以隐性教育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为此,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需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台、板报、主题班会等各种途径,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价值困惑及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传统节假日、重大事件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生活开展知识性、娱乐性的文体活动,长此以往,让学生长期置身于积极向上、健康的精神氛围中,潜移默化中获得熏陶滋养。在管理学生工作中,需建立健全辅导员与学生谈心交流制度和困难学生帮扶救助制度,有针对性地疏导、开导、引导好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成才、交友择业、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促进学生在体验、感受的过程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服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高校教育的责任不仅是育才、育德,还要引领学生走上适合他们施展才华、体现价值的平台。因此,高校应借助各种社会资源、创设各种现实生活情境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积极倡导和推动学生更多地参加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等活动,增加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把价值观的建构从课堂延展到社会,从理论转向实践,而且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鼓励学生通过服务社会来体验奉献的乐趣,使学生在深入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对社会、对人生有更多的了解,进一步认识自我,明确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这个基础上促进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树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新理念,从“说服学生”向“让学生主动接纳”转变。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环境,激励学生勇于面对现实,在价值冲突中学会理性地判断和选择。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又不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生成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在实践中外化为行动。

【参考文献】

[1]赵冬梅.路径与方法——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问题[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08(4)

[2]刘奇葆.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3-05

[3]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4]张燕,郭倩雯.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及启示[J].人民教育,2013(22)

[5]蓝晓霞.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三问[N].中国青年报,2014-06-03

[6]许婧.2014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与最喜爱的媒体调查报告[EB/OL].中国新闻网,2014-06-25

[7]邱国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A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创新研究与实践”(2014JGA440)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高校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