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的效用评价与发展趋势

2016-07-04 17:28张致彦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公司治理效用内部审计

张致彦

摘 要:内部审计作为一项有效地公司管理制度,其对于公司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内部审计的实施中,却存在较多问题,这使得我国公司治理有效性受到严重的制约。尤其是内部审计在公司内部的独立性,这是管理中最大的难题。本文针对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加以论述,并就我国当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受到的制约性因素加以分析,从而提出在何种状况下,内部审计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并且,提出内部审计的未来发展走向。希望能够有效提高公司管理质量,推动公司发展。

关键词: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 效用 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公司的竞争力要求不断提高。而公司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然需要保证自身的内部管理科学且有效。内部审计类似于一个监督性的机制,对内部管理十分重要。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1.公司治理的内涵。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现代理论的产生,使得公司治理概念形成。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公司治理研究营运而生。所谓公司治理实际上是一种据以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与控制的体系,在该体系中明确规定公司各个参与者的责任与权利。从这点来看,公司治理也可以将其作为一种细致结构,使得公司各个部分直接趋于平衡,且根据已经制定的目标,来对运营进行规划。从静态来说,公司治理也就是一项固定的制度,一项活动准则;而从动态上来说,公司治理实际上是一系列正在执行或者即将执行的措施。

2.内部审计的概念与建立必然。内部审计是一种建立在组织内部的、独立的评价职能,是为公司所有者服务。内部审计建立的目的是检查与评价公司日常的经营活动,从帮助管理层以及董事会成员来履行其职责。因此,内部审计的范围相对较广,不仅是针对公司财务也是针对公司经营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而言,另外,还包括对公司各种信息的鉴别、衡量与分类等,以保证在公司运作中,相关人员可以得到准确的信息。从这点看来,内部审计对于公司的运作十分重要。再者,随着近年来经济形式的不断改变,使得我国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恶劣,为了使得公司能够稳定,且长期发展,就必须要从内部着手,提高公司的管理质量。内部审计的存在,能够有效提高公司管理质量,因此,其存在的必然性较强。

3.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相互关系。公司治理结构会将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来作为其管理的终极目的,这也就导致整个治理模式过于理想化。而在公司运作时,会存在多种不可预测的因素,导致原本理想的状态得不到实施。内部审计制度作为一项监督性的全面的评估机制,其可以根据企业现有状态,对其发展进行一个预测。再者,审计部门独立于公司的其他部门,其可以从全局出发,客观地去评价公司的发展,并对其进行识别。使得投资项目可以在获益的同时,最大化的规避风险。从这点来看,公司治理包涵了内部审计,而内部审计独立于公司治理之中,并发挥其作用。

二、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的效用评价

1.预防保护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通过对会计部门工作的监督,来强化单位内部管理控制力度。同时,内部审计不是单纯的财务监督,还会对公司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并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甄别与运用。这些可以有效地降低公司运行过程中的错误发生,并且逐渐将管理漏洞完善,减少公司存在的损失。提高各种资料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2.服务促进作用。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中的一个智能部门,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相对了解。这就使得其在内部监督的过程中,分析得更加到位。另外,内部审计的作用下,可使得企业改善其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这些都是内部审计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3.评价鉴证作用。内部审计可以根据公司的现状,对公司做出的一些决定进行评估,从而去确定目标制定是否合理。通常来说,公司内部的其他部门,或多或少会因为自身的利益,而难以看到公司的实际状况,从而在其评估中,不自觉将利益作为最大的参考因素,进而导致,公司利益受到损害。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4.发现公司经营中的薄弱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状况下,各部门、单位的活动不仅要受到国家财政的制约,还必须要遵守公司内部的相关规定。然而,通常内部规定所具有的部门联系性,会导致其在个别制度的遵守中,过于疏忽,进而导致经营脱节。而内部审计独立监督,可以有效地发现这些环节。

三、公司治理中內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内部审计的目标相对明确,然而,在当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还存在一些漏洞。因此,需要公司在运行中,加强对内部审计的注意。笔者认为,在未来内部审计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发展:

1.有效地扩大审计范围。传统的内部审计相对狭隘,直接定义为财政监督。然而,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公司内部的整体监督机制。其审计范围不仅是财政部门,还会逐渐扩大到公司管理的各个部分。

2.审计模式的转变。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是以公司财务为主,而近年来逐渐出现了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该种模式对于公司的长期发展更有优势,相信,在未来该种模式也将成为主要的运行模式。该种模式将公司高层的风险战略有机联系,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风险的分析,来确保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的一致性,从而将风险管理原则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内部审计本身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且改进组织的经营效果。其采用相对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式,来对公司运行过程,可能存在一系列风险加以管理,并且提高运作效率,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姚年勋. 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未来发展趋势探析[J].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3,01:58-59.

[2]李晓勇. 战略审计理论框架研究[J]. 商业经济,2012,14:36-39.

[3]李卢霞,张娜. 制度: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基石——2009年商业银行制度研究综述[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06:93-101.

[4]王奇杰.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 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01:52-54.

[5]施翠霞. 试论以效益审计为主的内部审计[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3:79-80.

猜你喜欢
公司治理效用内部审计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公司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关系探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纳米硫酸钡及其对聚合物的改性效用
几种常见叶面肥在大蒜田效用试验
玉米田不同控释肥料效用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