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

2016-07-04 19:19吴潇丽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义乌民营企业

吴潇丽

摘 要:“以商促工,工商联动”,义乌经济近二三十年能实现高速发展,主要归功于民营经济的迅速壮大。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义乌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缺陷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规范企业管理、加强政府扶持和监管力度等也成为义乌乃至整个浙江民营企业今后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义乌 民营企业 小商品市场

浙江是民营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的省份,目前民营经济在全省许多地方的国民经济中已达到和超过一半以上,有的甚至达80%,浙江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归功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而义乌的发展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义乌的民营经济从鸡毛换糖起步,通过“敲糖帮”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到今天打造出全世界的小商品贸易中心,从既无地理优势又无资源优势的农业小县发展到现在,不可不谓为一个奇迹。近几年义乌生产总值连创佳绩,小商品市场的成交总额也不断攀新高,在赞叹义乌的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义乌正迎来其发展瓶颈的“高位”。本文试图从义乌民营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来探讨义乌以至浙江民营经济今后该如何继续实现其发展。

一、义乌民营企业现有成绩

义乌经济近年来屡创佳績。据悉,2011年前三季度,义乌地区生产总值达511.9亿元,同比增长10.6%;财政预算收入69.3亿元,同比增长19.9%,8月末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1751亿元。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叠加影响下,10月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依然创下今年单月成交额新高,达58.9亿元。而这其中,民营经济对以上经济指数的贡献度超过了80%。商品市场、民营经济是义乌的优势所在,是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引擎。三十年来,义乌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贡献了义乌7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生产总值、90%以上的外贸出口。

二、义乌民营企业当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义乌经济发展连连取得可喜的成绩,市场成交额连续20年位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但在这过程中,仍然存在产业层次较低,城市职能不完善,外资利用水平较低,缺乏高素质人才等问题。此外,随着劳动力成本继续上扬,本地民营企业成本压力加大,义乌市场的产业支撑未来将遭遇更大挑战。以下几点是近年来义乌民营企业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1.管理模式的缺陷。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浙江大批企业内破产倒闭,大量企业老总“出事”,而这倒闭潮的重要原因便是浙江民企的家族式管理。这类企业内部的权力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亲疏和信任关系。这种判断机制使企业内部自己人和外人的区别极其明显,企业更多依赖于企业主在内的家族自己人上,使企业的发展更多的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可以说,企业倒闭潮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企业主自身的投资决策失误,盲目投资,从而拖垮了主业,拖垮了资金链。义乌虽然未在倒闭潮之列,但家族式的管理弊端在各面业已显露出来。

2.市场机制不完善。据最新一期《义乌市场信用指数分析报告》显示,国际金融危机和欧美主权债务风险等因素,加剧了市场经营风险,义乌市场信用指数继9月出现环比0.69%的下跌后,10月义乌市场信用综合指数环比再度小幅下挫0.31%,收于143.51点。随着义乌市场高速的发展,市场对公平和公正监管的要求也进一步凸显。

3.城市职能不完善。 据每日商报报道,2008年,依托国际商贸城的义乌诚信小区陆续有100多家皮革经营户入驻。目前,一间36平方米左右的小区店铺的租金在20万元左右,多数经营户的租期将至,由于有房东放言租金要上调50%,将达到每间每年30万-40万元。受此影响,近百户皮革经营户萌生退意,开始寻找他们的利益平衡点。义乌皮革生产企业存在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不高、技术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受经营场地等因素限制,这时提高租金,增加其成本,是极容易挫伤经营户的积极性的。在这些方面政府如果不加强引导和扶持,市场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三、应采取的措施

总体而言,义乌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缺乏成熟的市场机制,品牌意识弱,自主创新能力缺乏,经营者素质也普遍不高,这些都将成为义乌今后发展的制约因素。然而这些问题并不只存在于义乌,其中大部分也同样存在于浙江省其它民营企业身上。下面将根据义乌市场上出现的问题来讨论其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应采取的措施和努力的方向。

1.突破家族式管理。义乌国际商贸城总共有商位7万多个,大部分商位后面代表的就是一个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要想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从观念上打破以往的家族式经营模式,从经验上突破个体户式的经营管理方法。而且,应注重优秀人才的作用,避免企业主的专断决策,让企业管理更加规范化。据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写道,2011年12月3日,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在上海虹桥宾馆举办2011年浙江——上海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洽谈会,这是浙江省自2003年以来连续第9次大规模组团赴沪招聘“两高”人才。250家单位,3300多个岗位,其中有448个高管类岗位职位和130余个高技能人才岗位,计划引进博士后240名。宁波一家知名企业更是以100万年薪招聘其宁波创新研究院院长。另据预测,到2015年,浙江省高层次人才需求规模将突破100万人、高技能人才需求规模将突破160万人。据此,可以看出浙江企业老板已经充分认识到人才的作用,而在引进这些人才的同时,及早改善自身经营管理模式,才能达到双管其下的功效。

2.加强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完善市场机制和城市职能。政府的正确行为无疑对市场的发展起积极的推进作用。开展培训、组织民企国外考察等形式,开拓视野,提升素质,引导民营经济与国际市场对接,增强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实力和水平,改革物流体系,建立现代物流系统,提高通关效率,这些都是很好的扶持引导措施。虽然义乌市场经济的兴起一开始是由民间力量发起的,但在后来的发展进程中,政府的引导、调控和规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现在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但一方面其快速发展证明市场之“无形的手”和政府之“有形的手”配合之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3.经营者自身素质的提高。管理模式的改善固然重要,但因其并非短期能完成,于是作为企业决策的重要影响者的业主,提高自身素质便变得刻不容缓的问题了。随着近年义乌市场国际化脚步的不断加快,义乌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着更迫切的转型升级要求,提高自身素质也是适应其发展的需求。

4.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品牌意识。我国加入WTO后,知识产权保护责任加重和反倾销压力加大,而且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只有从薄利多销转为依靠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来实现收入的方式上,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从没有品牌向自有品牌发展,从没有质量认准向建立产品质量标准看齐,从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跨越。

四.结语

改革开放和入世为义乌及整个浙江省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很多挑战。以上分析了义乌民营企业出现的各种问题,可看出其中最突出的局限是家族式管理模式和市场机制的不成熟和不完善。因此,企业管理规范化,加强政府扶持和监管力度,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成为义乌民营企业今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而这并不仅是义乌,也是浙江民营经济摆脱当前发展瓶颈,继续发挥其市场活力所须采取的措施及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钟炳良 《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再思考》.

[2]吴建荣 (浙江工商大学 经济学院 杭州) 《浙江民营企业倒闭潮探微》 .

[3]王萍飞 《浙江民营企业多角度发展可行性分析》.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16年度一般课题的研究成果,项目名称为《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以义乌民营企业发展为例》 ,项目编号为Y131.

猜你喜欢
义乌民营企业
义乌展
“没了义乌,圣诞老人可能‘失业’”——浙江义乌圣诞产品叩开世界
在“贴近”上下功夫 讲述义乌好故事——以《义乌商报》迎接党的十九大宣传报道为例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浙江义乌: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为义乌试点聘任公务员制叫好
民营企业组建关工委的探索
论民营企业创新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