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廉吏重气节

2016-07-05 15:06杨孟冬
支部建设 2016年24期
关键词:气节人称巡抚

■ 杨孟冬 黄 杰

古代廉吏重气节

■ 杨孟冬 黄 杰

气节,即志气和节操,是人精神高度的反映。一个人能否彰显气节,无论在命运的颠沛中,还是在怂恿诱惑面前,都很容易体现出来。千百年来,经过历朝历代的培育、弘扬和传承,古之廉吏的气节和信念,擎起了华夏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复强、衰而复兴的灵魂和脊梁。

北宋著名廉吏杜濬之,虽出身贫寒,但笃志好学,被推荐为“乡贡”,直接参加礼部廷试,人称“杜乡贡”。入仕后,他遵循法度,施政甚严;以民为本,体恤民情,深受一方民众敬仰。他在《书警》一诗中自勉道:“食李弗言苦,食梅弗嫌酸。不为身所累,且从心所安……虽处四壁立,如享万钟宽。静坐明月窟,濯足清风滩。”

南宋著名词人王炎,庆元六年(1200年)任湖州太守。他不畏豪强,打击劣绅,有“为天子臣,正天子法”之语,颇为百姓颂扬。身为一州之长,宁可清贫,不愿浊富,朴素度日,坚守志向。他七十寿辰时,独坐府中,研墨挥毫作《留贫诗》一首以戒己:“卒岁一布裘,终朝一饘粥。此处何所求,吾生无不足。”

明代七品县令胡寿安,先后任职河南信阳、浙江新昌、四川新繁、河北获鹿等县。其每履职一地,都能做到清慎自持,从不奢侈,因自种菜蔬以供日用,人称“菜知县”。他粗衣素食,尤为俭朴,就连睡觉用的帐子也是自己用纸糊的。他在纸帐上自书《题纸帐》诗以警己:“紫丝步障最奢华,卧地眠云自一家。雪又不寒云又暖,扶持清梦到梅花。”

明代二品大员刘应麟,曾为吴中(今江苏吴县)巡抚。在任上,他严于律己,自撰清廉诗数首,每每示于下属,人称“清廉巡抚”,他百年之后,后人将其诗作编辑成《清廉自白诗》。文献记载,他在卸任巡抚时,特于官衙内写下《题署中诗》以明志向:“来时行李去时装,午夜青天一炷香。描得海图留幕府,不将山水带还乡。”

清代咸丰举人庆之金,曾两度出任正定(今河北正定)知县。他秉性刚直,为官清廉,勤于政务,多忧民事,人称“庆清正”。在任时,他常不辞辛劳深入民间,广泛调研,深受乡民爱戴。曾作“宦途舟一叶,每自慎堤防”句,以劝勉署下幕僚。他卸任正定知县时,特作《绝句》一首:“随身匣剑与囊琴,习习西风雨袖浸。留得儿孙清白样,胜他压载有黄金。”

清代同治进士郑履端,曾任电白(今广东西南部沿海一带)知县。他为官十余载,为民排忧解难,与民同甘共苦,终年食素,简朴至极,洁身自好,毫不苟取,政声素著,人称“平民县令”。他有一首《自勉诗》很是脍炙人口:“十载官箴懔素餐,本来面目改难偏。任他水尽山穷处,牢抱冰心耐风寒。”

古来讲气节的官吏不胜枚举,他们大多出自寒门,深知民间疾苦,无论官阶几品,均能做到本分做人、清廉为政。作为朝廷命官,执掌一方行政,能够甘贫守节,一如既往,坚定志向,血肉之躯里包裹着铮铮铁骨。他们掷地有声的诗句,彰显着直节劲气,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政论家唐甄在《潜书·主进》中说:“世尚气节,则为直士。” 中华民族历来崇礼尚德,注重抱节守志。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让气节成为万世不竭的清流。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气节成为千古流芳的丰碑。

细细品味古代廉官的诗歌,感受诗歌中洋溢的气节,体悟他们的精神境界,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他们各自在所处的时代,用礼法坚守着社会价值取向,用廉洁开一方地域之风,用气节彰显生命精神之魂,用平凡践行人生价值之要,竭诚、劲节、取义、守规、知足、常乐,用华夏民族固有的生命个性,尽力维护文化的尊严和品格。千年遗续,精神不朽。

(责编:许树坪)

猜你喜欢
气节人称巡抚
拼图
一字一师
竹外疏花
陈县令拍错马屁
关于“气节”
遥远的道德箴言
为领导“排忧解难”的升迁秘诀
人称代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