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水河治理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建设与管理

2016-07-05 08:47刘英豪内乡县水利技术指导站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6年5期
关键词:河道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刘英豪(内乡县水利技术指导站)



丹水河治理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建设与管理

□刘英豪(内乡县水利技术指导站)

摘要:近年来丹水河主要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等为主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采取经济林和农田林网等综合措施,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农田耕作利用田坎、地边埂拦截泥沙,以减少水土流失量,在河道两岸、堤防边坡、村庄道路四周植树、种草以增加植被覆盖率,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水土流失;河道治理;防治措施

1项目区概况

丹水河属长江流域唐白河水系,是湍河的主要支流。丹水河流域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项目区年平均气温15.10℃,多年平均降水量769 mm,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全年无霜期236 d;项目区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和石灰土。项目区地处湍河冲积平原,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严重,是国家级重点治理区和省级重点防治区。根据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属项目区属于水力侵蚀类型区—北方土石山区,土壤容许流失量为500 t/km2·a。

2丹水河水土流失存在的主要问题

丹水河流域内由于土体浅薄,抗侵蚀能力差,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地表径流较大,使得项目区内生态系统遭到十分严重的破坏,它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也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而且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丹水河道处在传统农业区,两岸除过村庄外,均为农业耕作区,经过雨淋冲刷运行十多年,河道内杂草丛生,致使河道淤积,经核算,河道现状过流能力相当于5 a一遇设计流量的53%~55%。且20世纪九十年代综合治理河道时期的桥梁损坏严重,桥梁荷载标准低,河道疏浚后影响桥梁安全,制约项目区农业经济发展。为保证流域内除涝要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对内乡县丹水河柴赵岗至入湍河口段河道进行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3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3.1工程措施治理

丹水河河道治理工程区主要任务为两岸新建堤防2.87 km,加固堤防5.69 km,两岸新建护岸1.67 km,新建排水涵7座,拆除新建2座生产桥。工程施工中,为使河道排水畅通,开挖后及时采用1 m3挖掘机配8 t自卸汽车将弃土统一运往已选定的弃土场。沿途做好洒水、除尘工作等防护措施。主要为:一是工程建设场区、场外设施区土建施工要尽量避开雨季;二是各施工场所尽量减小施工占地,减小地表植被破坏面积;三是土方开挖工程可采用机械施工或人工开挖,胶轮车或自卸汽车运输,土方填筑采用人工或机械夯实。

3.2植物措施治理

3.2.1林草种类选择

植物品种的选择本着“因害设防、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根据本项目的自身特点和所处地区气候特点,在发挥林草防护和观赏等综合功能的前提下,以乡土植物为主,并适当引进适合本地区生产的优良植物。

3.2.2造林种草技术及抚育管理

苗木、种子选择。造林苗木要尽可能在当地苗圃选购一、二级壮苗,苗木宜带土栽植,并应适当密植。草种要选用成熟好、籽粒饱满、无病虫害、无霉变、出苗率较高的种子。造林种草方法。所有乔木的栽植采用移植方式,在移植成活前要适量浇水,栽植季节宜在2月中旬至4月下旬,以穴状栽植为好,栽植穴的尺寸为0.60 m×0.60 m。灌木采用穴植和沟植。在移植成活前要适量浇水,一般为一周浇灌一次,成活后半月浇灌一次。草坪种植可采用直播方式进行,施农家肥7500 kg/hm2。

3.2.3抚育管理

籽播技术。整地:耕翻20 cm左右的土层,清除土层中的碎石等杂物,以得到一个质地疏松、透气、平整、排水良好、适于草种生长的苗床。种子处理;施肥等;植后管理。清除杂草,适时浇水,及时追肥,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3.3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

丹水河道处在传统农业区,两岸除过村庄外,均为农业耕作区,经过雨淋冲刷运行十多年,河道内杂草丛生,致使河道淤积,丹水河水土防治工程根据其特点,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除草、疏浚、清淤等实治理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因为工程处于北方土石山区,结合工程实际和项目区属轻度水蚀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配置、优化布局;注重项目施工过程中造成人为扰动区及弃土,设计临时性防治措施,尽量减少新增水土流失。

3.4加强预防监督职能的发挥,依法防治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法》明令规定“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退耕、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或者修建梯田”。由于人们水土保持意识不强,这项规定目前还未真正得到落实。项目建设者充分考虑施工对周围水土保持的影响,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坚决制止毁坏林地、草地以及污染水资源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发生的行为。

4水土流失防治达到的目标

4.1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

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769 mm,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规定,结合本工程建设特点,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需要提高1%。由于本项目实施前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道路和弃土场大多为耕地,项目实施后多采取土地整治复耕措施,只能在河道边坡和弃土场边坡采用植物措施,所以项目区林草植被覆盖率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应核减-6%。

4.2土壤流失控制比

项目地处南阳盆地,土壤侵蚀以轻度为主,由于三级标准设定的基准值以现状土壤侵蚀强度属中度侵蚀为主的区域,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规定,项目的土壤流失控制比调增1。

4.3自然恢复

自然恢复,随着植被恢复和表土土体结构的逐渐稳定,水土流失亦逐渐减少,经过一段时间可达到新的稳定状态。根据项目区自然条件特点,同时结合实地调查,一般在项目实施2 a后,由于植被等自然条件的恢复对表层土起到稳定作用,使工程破坏地表造成的水土流失趋于稳定,并逐渐恢复至原有状态。因此,确定该工程项目自然恢复期预测时间为2 a。

5防治效益与生态效益

5.1防治效益

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综合措施等的实施,以及防治体系的科学布设,有效地防治了水土流失,不仅可以最大限度恢复植被,保护耕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对保护工程安全起到了良好作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同时,工程建设将改善区域内群众的生活环境及区域投资环境,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防治效益主要考虑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实施后的基础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措施实施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2生态效益

在对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保措施的工程的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产生水土流失的区域采取了工程、临时等防护措施,按照方案设计的目标和要求,各项措施实施后,因工程建设带来的水土流失将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工程完工后,开挖面、裸露面得到有效的防护,施工破坏的植被将逐步恢复,植物种类得以改善,整个生态系统将更趋稳定,保水保土能力将有所提高,治理效果是显著的。

6结语

根据综合防治突出效益的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不重不漏的原则,在确保水土保持功能发挥的前提下,工程措施应尽量做到就地取材;植物措施应从适应性、和谐性、抗逆性和自我维持性等方面选择当地适生的树草品种,减少建设投入和运营期的管护工作量,从而使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把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生态环境可以得到恢复和改善。从“以人为本、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出发,在防治措施配置上,不仅能有效的防治水土流失,还应注重环境的绿化、美化,使生态环境更加和谐。

(责任编辑:刘长垠韦诗佳)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853(2016)05-0096-02

收稿日期:2016-02-01

猜你喜欢
河道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毛祁河综合治理工程施工组织探究
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水土保持的有效实施
感潮河段堤防护坡应用与实践
水土保持对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
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北方农田土壤有机农药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综述
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经验教训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