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普米族白语西番调

2016-07-05 11:36熊海山云南省兰坪县文化馆
民族音乐 2016年2期
关键词:白族孝顺思念

熊海山(云南省兰坪县文化馆)

独特的普米族白语西番调

熊海山(云南省兰坪县文化馆)

兰坪一带的部分普米族人在游牧时代由于长期的随水草迁徙,逐渐与白族人居住在一起,或者居住得很近,语言上逐渐被白族人同化,而其生产生活方式却保留着祖祖辈辈保留下来的传统,心理素质上没有被同化。在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中,一种由白族语演唱的,沿用普米族先辈流传下来的歌谣作为乐谱的,源于劳动、源于生活的演唱曲调应运而生了,这就是“白语西番调”。

“白语西番调”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高雅艺术,它凝聚了普米族劳动智慧的结晶,凝聚了普米族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对世间万物的大彻大悟,以及对先祖的无限怀念和敬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白语西番调”就是普米族自己的《荷马史诗》。

普米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恋旧的民族,由于社会变迁而忘记了自己本民族语言的这部分普米族,如泣如诉地用另一种语言唱着这古老的歌谣,思念着先辈,感受着天地万物,思考着人情冷暖,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阔,情调健康,体现着整个民族的思想、品格和趣味,其美学意义超出了作品本身所反映的具体社会生活内容,具有一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白语西番调”的内容之丰富不亚于《风》《雅》 《颂》。有宋词婉约中悲欢离合、伤今怀古之情,有壮怀高歌之豪放。

“白语西番调”运用了丰富的语言,表达了庞大的内容,它的题材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大类:

苦 歌

苦歌又称“可怜调”,是农奴时代和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社会发展水平的产物,其内容大部分以忆苦思甜为主,对穷苦年代的缅怀和对新生活的向往是它主要的表达方式。内容真实感人是苦歌的特点,有孤儿对父母的思念、有穷苦人对生活艰辛的无奈,刻骨铭心的苦歌让人闻之肝肠寸断,只有经历过种种苦难的老人才能有那样的感受和倾诉,也只有有良知的人儿才能听懂苦歌的内涵。

情 歌

情歌是普米族单纯古朴的恋爱、情感的表达方式,其歌声委婉动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情歌的歌词内容有的表达恋人相见的欣喜、有的表达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有的表达对远方恋人的思念,有的表达一汪柔情无人能懂的困惑。总之,所有关于男女之情的情境都能在“白语西番调”中真实再现。

孝顺调

普米族是一个孝顺的民族,懂得怎样感恩,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孝顺歌的内容包括怎样孝顺老人和对去世老人的怀念两种内容。对怀念先人的内容中包含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以及对先人在世时孝养不周之处的悔恨,从而产生了对别人的及时行孝的劝诫。在兰坪一带流传的“白语西番调”孝顺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移是移”系列歌曲,闻之令人潸然泪下、回味无穷。

出门调

在穷苦的生活环境下,普米族男人不得不外出谋生。出门在外,思念家乡、思念父母妻儿,在辛勤劳作之余,落日余晖之下,思念化作歌声飞出心田。同时在家的父母妻儿也深深地思念着出门在外的游子,特别是那新婚的妻子,更是对丈夫有着无限的眷恋,在交通与信息极不发达的年代,歌声是唯一能够表达这种思念之情的方式,于是就产生了“出门调”。“出门调”包含了游子对家的眷念和家人对游子的思念两种双向的内容。

让人调

勤劳而又任劳任怨的普米族妇女是家庭的主要支柱,丈夫出门的日子里,在家中承担着伺候公婆、养育儿女的重任,同时还要完成地里的农活、家里的家务,劳累与艰辛可想而知。然而就像“白语西番调”里所唱的那样,“哪家的锅碗瓢盆不相碰”,生活在一起的一大家子哪会没有摩擦,当生活不如意时,感到委屈的普米族妇女怀念着在娘家做女儿时被父母宠着的幸福,对比现在的艰辛,就吟唱出“白语西番调”中特殊的让人歌,唱出了娘家与婆家的反差、唱出了对相夫教子的不易与认同。

除此之外,“白语西番调”中还有描述生产生活与宇宙轮回之间的联系的“五更曲”。有描述自然现象、季节更替的“十二月调”,有劝告人们烧香拜佛、做好人好事的“拜佛调”,有婚庆时送亲与迎亲双方之间对唱的“亲家调”,以及许许多多即兴演唱的描述一时一事一景的小调。总之,“白语西番调”的内容非常丰富,题材非常广泛,它涉及了普米族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它体现了普米族的一种信仰、一种生活态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

“白语西番调”的歌词一般由上下两阕各4句共8句组成,讲究固定格式,它要求押韵、对仗、朗朗顺口。是一个相对固定的词牌,字数相对固定,而且只有上阕第一句有细微区别,大部分3个字,少部分7个字组成,其余都是固定字数。即:上阕第二、第三两句由7个字组成,第四句由5个字组成,下阕前三句由7个字组成,第四句由5个字组成。如: 移是移(3个字),父母说话别顶嘴,父母就是头上天,日月照头顶。日月落山再回来,父母西归无踪影,空摆柩前八大碗,不见父母来。又如:高山顶上落叶松(7个字),一边砍来一边修,盖在那里一座庙,塑上一尊佛。家里香火我要烧,庙里香火不让断,今生烧香为来世,来世我成佛。

“白语西番调”流传于兰坪各地,流传比较广泛的地方有:通甸镇的弩弓、箐头、水俸、龙潭,金顶的高坪、干竹河;河西乡的联合、安乐,啦井镇的挂登、桃树、长涧,石登乡的回龙、庄河、大竹箐等地。在这些地方“白语西番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几乎人人能吟会唱,从这些地方出去工作的、求学的、闯荡的人更是借此以聊思乡之情,可以说它在这一带的人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精神愉悦和指路明灯的作用。由于“白语西番调”是白族语和普米歌谣的结合,因此,除上述地方以外,部分还保留有普米语的普米人和部分白族人也非常喜欢“白语西番调”,使“白语西番调”的传承有很大的空间。

然而,随着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一波又一波冲击,许多少小民族的原生态文化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面临着消亡。“白语西番调”也不例外,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只能靠口头演唱传习,因此,在传承的过程中有些本子曲渐渐被人们遗忘,以至于知道的人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长此以往,先辈们留下来的经历了风风雨雨的“白语西番调”将会只听见歌谣,而淡忘了丰富的歌词内容,甚至有一天人们连歌谣都会淡忘,这将是一种怎样的遗憾与不幸啊!

“白语西番调”是滇西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普米文化中的瑰宝,不能让这朵山茶在我们这代人的手里凋谢,要让这颗明珠在我们的努力与保护中继续璀璨星空。

猜你喜欢
白族孝顺思念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思念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怎么孝顺
孝顺的外婆
大理白族扎染研究综述
君去后,酒暖思念瘦
思念那么长,寂寞那么凉
“孝顺”孩子
对不起,我所理解的孝顺就是与你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