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如海,厚如山

2016-07-05 07:16杜婷婷
大东方 2016年5期
关键词:老师

杜婷婷

一、听说南帆老师

大一那年,一个空气潮润,草香浮动的清晨,稚气未脱的我坐在旗山校区宝琛广场的石阶上,捧着一本师大文学院编的文学作品导读的小书,饶有兴味地与语词撞出的世界促膝而谈。那时候读书,没有大山般的写作、研究的任务压在眼前,所以,常常是随心而动,欢喜什么就读什么,就好比一个人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闲走,走到哪儿,看到哪儿,不刻意找某一家店铺或者某一个故人,而是任凭时间和机缘将一些颜色,气息和印象带到身边。南帆老师的散文《一握之间》正是我于随性的翻阅间邂逅的风景。“某些时候,一个人的手迫切需要握住另一个人的手。对方手中的体温和力气奇妙无比;它能够使旋转的宇宙重新稳定,摇晃的世界得到平衡,孤独融化于暖意之中,恐惧开始消散,信心开始恢复——是的,仅仅是握住了另一只手。”确实,握手这个日常化的动作承載了人内心世界巨大的情感能量:依恋,需要,渴望,寄托等等。每每读到此处,我便会想起爷爷临终前与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握手的画面。当一个老人走到生命的尽头,视线变得模糊,声音已经嘶哑,却还是希望用自己充满褶皱,不再有力的手和人世保持一丝微弱的牵系,生死之间的时间博弈令人深深体会到肉体生命的局限与无力。那只稍稍抬起,悬浮在空中,等待回应的手道尽了爷爷对这个他曾活过,爱过,怕过的世界的深情。也正是这份情感,使得消逝的生命在如烟般散去的同时也在生者心中留下了存在的烙印。著名学者叶嘉莹说:好的诗歌当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好的散文亦是如此。读南帆老师的文字,常常能在会心处有所感,有所忆,更重要的是,有所思。无论是《我与非我》中对“我在哪里,谁是我”的哲学式追问,还是《躯体的牢笼》中对“心为形役”的深度思索,都能瞬间将我们引入一个智性的对话空间,令我们从目下的生活境遇中暂时抽离,对诸如自我、身份、面子这样的问题作一必要的反思和梳理。这就是我透过纸面“听说”到的南帆老师,既有细腻的生活感受,又有洞察宇宙人生的深邃智慧。

二、看见南帆老师

从大一到研一,四年的时间哗啦一下,当那些玫瑰色的日子渐渐退至生活的后台,我与旗山的缘分并没有结束。尽管身边换了一拨人,但是,路还是那条路,记忆也还是风雨无阻地在心底默默生根,发芽,长出形状,开出想念的花朵。而在这期间,最幸运的便是成为南帆老师的学生。第一次见到南帆老师是在302教室西方文论的课上,白色的衬衫浆洗得一尘不染,挺拔的身姿依稀可见年轻时的书生风貌,说起话来却并不如文弱书生般绵软无力,而是有着铿锵的质地,能够很快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比如在讲到做学问的视野问题时,南帆老师并没有条分缕析地摆出抽象的道理,而是用了一个形象化的比喻:走路。有的人走路时只看到目力所及的一条路,有的人却同时心中装着好多条路,有一种全局意识,因此能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又比如谈到本质主义和关系主义这个抽象的理论问题时,南帆老师总能信手拈来一系列通俗易懂的例子。很多时候,教室里的桌子,椅子,茶杯,乃至于窗外的一段山水,都能临时成为南帆老师上课的素材。“茶杯的本质是什么?”“考察茶杯的本质是要把它放到一个相对的语境中,比如相对于黑板而言。”诸如此类闪着思想光芒的话语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知识不是高头讲章,它是鲜活的,能够与生活进行持续不断的对话。这样一种深入浅出的教学能力除了得益于老师深厚的学样与才气,可能也与他曾经下乡插队的经历有关。如果说这个年代的我们更多的是透过电脑、手机、文字去想象外面的世界,那么像南帆老师那一代人则是切切实实地用自己的身心在感受世界。锄头、镰刀、田野,泥土这些于我们而言十分陌生的事物恰恰建构了他们生活的现场。正如南帆老师在散文集《泥土哪去了》中所言:“生活的确有些不自然。科技正在将我们从大地上连根拔起,重新安装在机器的逻辑轨道上。”来势汹汹的虚拟现实在拓宽我们视听视域的同时也使我们失去了和土地的亲和关系。基于此,南帆老师在散文中提到的童年捕鱼的生动记忆或是在课堂上无意流露出的对往日岁月的眷顾便显得格外珍贵。这就是我“看见”的南帆老师,课堂之上侃侃而谈,语言活泼而又不失理性思辨和人文情怀。

三、走近南帆老师

作为新入门的弟子,第一次和师兄师姐去社科院拜访南帆老师时,心情是激动而又忐忑的。南帆老师的办公室收拾得相当干净清爽,办公桌后面和侧面的立柜里摆满了各种人文社科类的书籍,隐隐可见一个学者的趣味,爱好和情怀。由于打小性格偏内向的缘故,所以当着一大群人的面自我介绍对我而言总显得捉襟见肘。其时,南帆老师肯定也看出了我的窘迫,因此当我紧张得坐立不安时,南帆老师随即接过话头:这是新来的小孩,最小的,以后你们都可以“欺负”她了。听到“小孩”这个字眼,我的心头顿时一阵温热。自打从飘雪的北国走出至福州求学以来,很少有人称呼我为“小孩”。也许,只有在爸爸妈妈的眼里,我们才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需要小心翼翼地被保护,需要无微不至地被关怀。更多的时候,我们必须表现得像个“大人”,举止得体,待人有度。我们不能放声地哭喊,任性地撒娇,因为趴在父母膝下的孩童时代已经过去。周国平说,只有孩子的世界是永恒的。是的,当一个孩子意识到死亡的时候,永恒就结束了,他开始慢慢告别无忧无虑的时光,走上独自面对世界规则的冷暖之旅。因此,当南帆老师言谈间以“小孩”称呼我时,无疑是在告诉我:你初来乍到,紧张是正常的,可以被理解的。这就好比一个人在迷宫中绕来绕去之际突然发现了一个窗口,心中的焦虑焕然冰释。虽然“小孩”只是一个平常的称呼,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从中我看出了南帆老师作为长者的温厚。有时候,我会想象作为父亲的南帆老师是什么模样,有时候,我也会跑去蹭研一学弟学妹的课,幸运的话,便能在楼梯口与南帆老师巧遇,看着他提着公文包一步步上楼的背影,我忽然就想起了我的父亲,也是和南帆老师一般大的年纪,也是饱经岁月的磨砺。也许,南帆老师并不知道他的一言一行会在一个学生心里产生如此大的情感律动,而我也不善于用言辞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那份感激与感动却如水底的鹅卵石,一直沉淀在我的心里。所幸,还有文字这种媒介可以勾勒出我的点点心绪。从宝琛广场到302教室再到社科院,空间的位移不断拉近我和南帆老师的距离,渊博的学识,睿智的言语,温厚的性情,这一切都令我充满敬意。这样的学者,走在路上,即是一道动人的文化风景!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老师
老师,我总是想起你
好特别的老师
“制定”和“制订”
老师都做过哪些糗事等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追老师
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