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拓展中滋养学生的精神生命

2016-07-05 10:41李雪梅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28期
关键词:斑羚公开课课外

李雪梅

人教版初中语文《斑羚飞渡》描写了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这样的文章给人启迪,使人催发,使人深思,不由得使人想起“爱、责任、理他、坚守、永不放弃”等沉甸甸的人文精神。

那么,如何从动物的精神版图中找到最合适的楔入点,引领学生得到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净化呢?

听过不少教师执教此课的公开课,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抓住“关键句”进行品词赏句,如:“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

“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的确,这些句子是孩子们思维训练和品性锻造极好的训练点,抓住这些关键词句或延伸拓展、或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之深意,同时对于领头羊那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舍己为人的责任感和集体观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中,一个教师在临下课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课文中,这些狩猎者把羚羊逼至绝境,对吗?他们眼睁睁地看着羚羊无路可逃。竟然无动于衷,对吗?”

以下是部分教学片断:

生1:人们啊,请你们不要再伤害动物,不要让这一幕悲剧重演。

生2:作者和其他的猎手完全可以迅速离开斑羚群,解除对斑羚群的威胁,不再逼迫它们进行残酷的一救一以老救少的活動。

生3:我们应该敬畏一切生命,因为世界就是由生命构成的。

生4:为什么猎人们这么凶残、伪善,竟然没有丝毫所谓“忏悔”之心……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很热烈,教师最后总结道:“对呀,这些猎手如此凶残,不保护动物,的确是不对的,这篇文章中,人类充当的是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通过今天的学习,以后我们一定要做爱护动物的好孩子,建议大家给猎人们写一封信,劝诫他们不要再伤害动物生命了。”

随后,教师趁机出示了以下拓展设计:

1.如果你当时是狩猎队的一员,看到这震撼人心的一幕后,你会有何感想?你会怎样做?

2.课后收集有关动物的感人故事。如(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小故事:有这样一个法国小姑娘—蒂皮,她出生在非洲,在丛林里长大,与大象为伴,与鸵鸟共舞;大象阿布是她的哥哥;她和鸵鸟一起去旅游。)

3.请你给掉下悬崖的老斑羚写几句悼词、给飞渡过去的小斑羚写几句你最想说的话、请你给猎人们写几句你最想说的话。

这样的拓展由文中的动物联系到人类自身,对于锻造和滋养孩子们的精神生命是很有好处,对于创设人文课堂和情感课堂也是有帮助的。

在其中,应该确认什么、肯定什么、赞赏什么,应该警惕什么、避免什么,抵抗什么[1],应引起教师高度的敏感和警觉。优秀的教师总是“从文本出发,不脱离实际,有所延拓。”[2]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去努力的或许正在于此:避免静止化的单项阅读和复制剪贴,而倡导动态的多元拓展和课外延伸。

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多种课外资料的拓展和延伸,引领孩子们使“我们的灵魂低头”,启发学生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存的世界,不仅会洞开孩子们的多重视域,而且能够引领学生能够多角度地与知识对话,与自己对话,与他人对话,与世界对话。

而这一切,在于教师的眼光——是拘泥于课文,还是拓展于课外——好的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进行一场最广泛意义上的“多重对话”——一场学生与作品、与他人,教师与教材、与原著、生与师、生与生、学生与世界和文本之间的的多维对话,并且在这样的对话中,滋养孩子们的精神生命。

参考文献

[1]林茶居.内心的奴才[J].教师月刊,2013(05):1

[2]祁洪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开课[J].教师月刊,2015(04):43

猜你喜欢
斑羚公开课课外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一例死亡野生斑羚的组织病理诊断分析
爱是永恒的主题——读《斑羚飞渡》有感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斑羚飞渡》“飞”出了什么?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