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关系研究

2016-07-05 15:49陈佳丽
中国市场 2016年25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

陈佳丽

[摘要]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对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运用耦合理论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进行耦合机理和耦合现状分析,得出两者为中度协调耦合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合理规划城镇发展蓝图等对策,以促使两者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非农化;新型城镇化;耦合关系;协调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250

农村要素非农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从本质上看,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一致性,两者是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共进的。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要素非农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农村非农产业得到有效发展;土地方面,随者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用土地转变为建设用地;资本方面,大量农村积蓄资金或直接从事非农产业,或通过金融体系转移到城镇使用。为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本文将“农村要素——新型城镇化”二元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两者之间存在的一定映射关系,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村要素非农化进行耦合定量分析,从两者之间是互为良性促进作用方面进行相应理论分析,以促使两者更加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1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机理分析11农村要素非农化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关系解析

农村要素非农化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关系可分解为新型城镇化对农村要素非农化的驱动,以及农村要素非农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响应两个方面。从要素层面看,新型城镇化对农村要素非农化的驱动主要表现为:随着城镇化进程中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其高收益使得农村劳动力被大量吸纳到建筑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带动务工经商的农民向城镇聚集,实现农村劳动力非农化;除工业用地外,人口城镇化与人口非农化增加了居住、就业、交通、娱乐、教育和医疗等配套设施用地的需求,导致城市规模扩张,大量城镇周围土地用于工业或商业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其农业产出,使得大量原来农用地纷纷非农化;此外,城镇作为资金、技术和信息的聚集地,有利于龙头企业的培植,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业和与农业有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资本纷纷涌向城镇,农村富裕人群在城镇设立公司或进行投资成为首选。

我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这决定了可用于非农化的农业资本十分有限,所以农村要素非农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响应主要体现在各类城镇建设用地数量变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城镇用地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发展规模,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城镇经济规模增大,其空间规模扩大的需要越来越强,原有农村用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需适当缩减,转变其用途,实现非农化。在此过程中,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宽松的政策环境将缩减农村土地非农化的转换时间和成本。进城务工的农民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流动,首先满足了城镇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此外,随着他们接触到城镇中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方法和生活方式,无形中提高了自身素质,国务院加快实施“一融双新”工程,以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为核心,加快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发展和新型城市建设,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12农村要素非农化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关系理论分析

从协同论的角度看,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耦合作用和协调程度决定了系统是否由无序走向有序机理,决定着系统相变的特征与规律,决定着系统变化的方向和规律,而反映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指标正是耦合度。由此,可以把“农村要素——新型城镇化”这一二元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彼此影响的程度定义为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耦合度,它的大小反映了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相互作用的程度和强度。

(1)隶属度功效函数

设变量Mi(i=1,2,3,…,n)为农村要素非农化程度——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序参量,其值为Ei(i=1,2,3,…,n),Ma,Mb为系统稳定临界点上的序参量的上下限值,因而农村要素非农化程度——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对系统有序的功效可表示为:

Mi=(Ei-Mb)/(Ma-Mb)(Mi具有正功效)

(Ma-Ei)/(Ma-Mb)(Mi具有负功效)(i=1,2,3,…,n)(1)

式中Mi为变量Ei对系统的功效贡献大小,按式(1)构造的功效系数具有如下特点;反映了各指标达到界点时的满意程度,Mi=0时为系统整体效果的最不满意状态,Mi=1时为系统整体效果的最满意状态,所以在系统中取值时0≤Mi≤1。

由于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处在两个不同而又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对子系统内各个序参量的有序程度的总功效或者总贡献可通过集成方法来实现,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几何平均法和线性加权法。

NA(Mi)=(nλ=1Mi)1n=ni=1λiMi(2)

ni=1λi=1,λi≥0

在上面这个公式中:NA为子系统对总系统的总序参量要素;λi为各个序参量所占的权重;A为研究系统中的稳定区域。

(2)耦合度函数

根据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The Capacity coupling)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可以得到下面的耦合度函数:

X=NA(E1)NA(E2)NA(E1)+NAE22(3)

显然耦合度值X∈0,1,当X趋向于1时,耦合度最大,说明系统之间或内部要素之间达到良好共振耦合,系统将趋向于新的良好有序结构;X在0~1时,则是有一定的耦合关系;然而,当X=0时,耦合度极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处于无关联状态,系统将趋向无序发展。

当0

当03

当05

当08

(3)耦合协调函数

耦合度X作为反映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程度的重要指标,它对判别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作用的强度以及作用的时序区间,判断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协调发展程度具有十分重大的研究意义。然而,耦合度在有些情况下不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出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整体功效和协同作用,特别是在多个区域进行对比研究的情况下,耦合度计算的上下限一般取自各个地区的基准年期值、平均值和发展规划值,单纯依靠耦合度判别有可能产生不正确的结果,从而产生误导,因为每个地区的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都有其交错、动态和不平衡的特性。所以,构造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函数,其目的是评判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其算法可表示为:

Y=(X·Z),

Z=m·NA(M1)+n·NA(M2)(4)

式中:Y为耦合协调度,Z为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调和指数,它反映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整体协同效应;m,n为待定系数(在这里为方便计算均取05)。耦合协调度可划分为:①0

耦合协调度模型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它却综合了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状况X和二者所处的发展层次。根据耦合协调度Y的大小,并结合农村要素非农化、新型城镇化综合序参量的大小,可以将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类型大致分为4类,当然在实际情况中,还要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研究中还可以进一步详细划分区别。同时根据耦合度时序分布规律,可以将耦合协调程度给以阶段划分,从表1可以看出,耦合作用的强度与耦合协调程度并不一一对应,它们之间存在着交错分布的特点,这符合农村和城镇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耦合协调度耦合协调类型与特征类型耦合阶段0

(4)耦合度指标体系的确定

确定农村要素非农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关系的指标时,首先,所选指标要能体现农村非农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规律,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次,要注意空间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合理性和系统性,也就是从比较全面的角度确定系统的重要控制变量。最后,要注意多种不同性质、不同种类的指标相互结合,以便得到比较合理的耦合关系分析。

出于指标可得性,衡量农村要素非农化的程度用耕地面积减少比例、农业收入相对非农业收入减少比例、务农人口每年所占比重和农业投入资本所占比重四个指标来体现,而新型城镇化方面用城镇土地面积比重(空间结构方面)、居民收入来源比例(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经济结构方面)、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社会结构方面)和居民受教育程度(文化结构方面)四个指标来衡量。

具体如下图所示。

示意图

研究时期的指标值从2004—2013年为止,部分数据按照年度、地区取合理平均值和平滑值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统计年鉴》。。

2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现状分析——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它的农村要素非农化和新型城镇化是否协调发展很有代表性,本文拟通过对河南省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现状的量化分析来说明全国情况。根据公式(1)~(4),以河南省地区为例,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分别预估计算出农村要素非农化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序参量值E1和E2,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度X和耦合协调度Y,如表2所示。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序参量随着年份逐渐增高,说明近几年内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整体发展良好,耦合度基本在05之上,并且X在不断的稳定增长,耦合协调度Y也是在不断地增长,可以看出从刚开始的低度耦合,不断增长到协调耦合阶段。这表明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首先经过拮抗时期,目前处于磨合时期,两者之间发展现在朝较为协调的方向迈进,这可能是由于一段时期土地非农化、劳动力非农化出现了过度的现象,比如现实生活中大量耕地被用于住宅建筑及工业企业建设等情况以及劳动力非农化过度导致的前几年农村大量土地被弃种等,导致两者之间耦合出现拮抗时期,经过两者的磨合时期,现正在趋于协调耦合,但离高水平耦合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为促使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更加良性的发展,相应的措施应该得到完善,以促使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向高水平耦合阶段发展。

3促进农村要素非农化与新型城镇化高水平耦合的对策31合理规划城镇发展蓝图,加强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内涵说明了城镇应该发展为有特色的高水平的集约、智能、协调、绿色、共享的城镇,所以城镇发展不应以大为唯一标准,尤其应吸取发达国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教训,根据生态与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农村要素非农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需要改善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文化设施,应充分利用多种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方式,通过市场机制弥补财政资金不足,采用基础设施服务和部分公共产品有偿使用的原则,增加建设资金的来源,避免或减缓学生上学难、居民就医难、公共交通不足等问题,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的良性循环,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32提高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培养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型城镇化提供大量的人才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通过适当途径教育资助使得农村外出劳动者能够在城镇安家乐业,才能促进农村要素非农化和新型城镇化向高水平耦合阶段发展。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农村外出劳动者出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很多从事基本无技术含量的工作,以至于积蓄不多且在当前经济进入新阶段后,由于年龄和知识问题处于失业边缘。为促进农村要素非农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应该积极改变这种局面。尽快促进城乡居民高中教育普及化,提高整体居民文化素质,鉴于我国农村要素非农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特点基本是农村向城市移动,应该加大对农村高中教育的政府资金资助,减轻农村学生高中学习的经济压力,提高其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竞争力。对于处于职业教育阶段的城乡居民,应该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鼓励学校积极开设适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专业,政府应积极在企业和学校之间牵线搭桥,鼓励双方积极合作,培养实践能力强、具备基础理论知识的高素质劳动者。对已经处于工作阶段的城乡居民,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活动、乡村干部培训活动,不断更新劳动技能。

33处理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后续问题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到城镇后面临一系列问题,比如医疗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在养老保险方面,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出台了省级统筹办法,但全国统筹方案还在研究制定中,这对于工作流动比较频繁的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者极为不利,导致现实中许多农民工要么中途退保,要么从开始就不参与,要么把自身工作范围局限在某一个省份,不利于其全国流动。而在医疗保险方面,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两个体系面对群体不同,在农村劳动者外出工作时,由于只有极少数省份实现了省级统筹,导致异地就医报销难,增加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时的生活成本。应允许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加快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制度。

34谨慎处理农村土地非农化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土地资源,但土地又是农作物来源地,两者之间有一定矛盾。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保障18亿亩耕地的约束性指标。我国当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接近55%,与国际发达国家80%左右的高城镇化率相比,未来城镇化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城镇发展所需土地资源依然很大。因此,要谨慎处理农村土地非农化问题,在农村土地非农化和新型城镇化耦合过程中,要保障农用地的量,对空心村的乡村道路与宅基地复垦为耕地,避免农用土地急剧减少;对于城镇规模也要合理规划,防止土地无效浪费,从而造成农作物减少,进而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制造企业,甚至影响国家经济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学锋,刘耀彬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模型及其应用[J].科技导报,2005(5)

[2]程丹,薛莎莎,郭丽娟,等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1)

[3]胡杰,李庆云,韦颜秋我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演进动力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4(1)

[4]舒帮荣,李永乐,曲艺,等经济发达地区镇域农村居民点演变驱动力空间差异研究——以太仓市陆渡镇和浏河镇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6)

[5]李裕瑞,刘彦随,龙花楼,等参与式村域发展综合诊断的技术方法与实证应用[J].地理研究,2014(2)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