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望重的董必武

2016-07-06 02:40王树人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董必武红岩

王树人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共中央财经部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197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董必武,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清末秀才出身的他,曾多次改名立志:原名贤琮,字洁畲,号璧伍,又名用威。“用威”语出《尚书·大禹谟》中“董之用威”一句;“璧伍”出自《汉书·律历志》中“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一句。辛亥革命爆发后,董用威满怀救国壮志投身革命洪流,从此,他放弃原名,以“璧伍”之谐音,改名“必武”。

从清末秀才成长为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董必武18岁考取秀才。读书时曾接受革命团体日知会的影响,拥护孙中山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1911年,他参加辛亥革命,加入同盟会,并在武昌军政府中工作。1914年,他在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曾会见流亡日本的孙中山先生。在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的险恶环境下,他毅然参加孙中山重建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回国,策动讨袁的军事活动,两次被捕入狱。出狱后,继续坚持斗争。这些都表现了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顽强的战斗精神。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他总结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教训,对比俄中两国革命成败的经验,深刻认识到,“中国的独立,走孙中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走列宁的道路。”由此,他逐步实现了由激进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重大思想转变。

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0年,董必武和陈潭秋等同志共同创建武汉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6月,董必武接到上海党组织通知,要求武汉派两名代表到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董必武、陈潭秋代表湖北共产党组织赴上海参加党的“一大”。那一年,董必武35岁,年龄仅次于何叔衡,是与会人员中第二位的年长者。会议主席张国焘这样评价董必武:为人淳朴,蓄着八字式的胡子,活像一个老学究,在谈吐中才表现出一些革命家的倔强风格。

时刻保持党员本色,每花一分钱,都会想到人民的艰苦生活

董必武的共产党员本色不仅体现在为党的事业艰苦奋斗方面,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艰苦朴素方面。1937年,董必武到南京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后,当然不能再一身粗布衣的延安打扮了,但他关照工作人员,只能买一顶三块钱的礼帽,一双最普通的皮鞋,而且只在出门时穿。工作人员不理解,对董必武说:“社会上有名望的绅士穿的是丝绸马褂,一般的中等知识分子也要戴顶好一点的礼帽,共产党人又不比国民党低贱,为什么不能买好一点儿的呢?”董必武说:“共产党是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幸福的党,没有理由为自己讲阔气讲排场,更没有必要同国民党的官员比这比那,吃饭穿衣戴帽非小事,我们出来每花一分钱,都要想到党中央、毛主席和解放区人民的艰苦生活。我因为工作需要扮演绅士,应付应付就行了,买好的长袍马褂、礼帽、皮鞋,不是太浪费了吗!”

严于自省,为六角钱向党中央写检讨信

1941年,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的影响,重庆红岩村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红岩机关财务开支的重担由董必武接管。为了维持红岩机关的正常运转,董必武殚精竭虑地拨着“小算盘”,亲自制定机关伙食标准,实行包干调剂。这年底,为改善在红岩的南方局领导人的生活状况,遵照党中央关于干部保健的有关决定,南方局拟定了一个干部保健标准,给那些担当繁重工作的领导同志适当提高生活津贴。然而,董必武却没有把自己列入其中。为了改善红岩的生活状况,董必武在处理千头万绪的工作的同时,对红岩机关的伙食开支严格管理和监督,他要求办伙食的同志既要想尽办法改善领导和同志们的伙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有一个月,在月底伙食费结算时,账面上有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为此,董必武十分自责,他对身边的同志们说: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容易,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铺张浪费的权力。之后,他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并亲自向党中央写了检讨信。

心系群众,河北水灾期间明确指示不许饿死一个人

1949年夏天,河北省遭受了严重的水灾。当时,担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虽然工作十分繁重,仍然天天亲自指挥处理救灾工作。到北京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后,他仍然心系灾民,天天与河北省领导通电话,详细了解救灾工作的具体进展,对救灾工作做得不够得力的地方毫不留情地予以批评。董必武说,河北党政领导机关早就有不许饿死一个人的决定,但是没有公布,怕做不到有损政府威信。这一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还是公布为好,我们的党已是全国执政的党,要对人民的生活绝对负责。我们如果不敢提出“不饿死一个人”的要求,那我们还算是什么人民政府?董必武提出的“不许饿死一个人”的号召,立即传遍了河北省。在他的亲切关怀下,河北省的救灾工作做得有条不紊。

重视家风,教子务农

1969年春天,83岁高龄的董必武,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坚决把自己的小儿子董良翮送到河北省晋县(现晋州市)农村去务农。这件事在学校、机关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董良翮临下乡时,董老谆谆嘱咐他说:“要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要努力参加生产劳动,做一个好农民,要为共产主义的宏伟理想努力奋斗。”1970年12月,董良翮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后又担任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董必武写信告诉儿子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一得自矜”,二是不要“浅尝辄止”。1972年,当董良翮的小儿子咿呀学语的时候,董必武又特意写了一首诗。诗的最后几句说:“父母在晋县,农忙事田亩,望尔速长大,协作左右手。吾意亦云然,世为农人好,孙身颇茁壮,无逸符大造。”他殷切期望自己的孙子长大后也走良翮的路,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的人。把对子女后代的严格要求与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紧密结合起来,董必武堪称领导干部重视家风的楷模!

(责编 / 傅建芬)endprint

猜你喜欢
董必武红岩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董必武严律教子
建筑博览 红岩广场
董必武吃饭的故事
董必武吃饭的故事
董必武清廉为政
上汽红岩插上互联网翅膀
董必武学俄语
红岩英烈张文端:潜伏在敌营中的乡长
董必武家训:跑龙套的人生也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