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时期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2016-07-06 14:40寇思琦
2016年21期
关键词:经济转型社会保障公平

寇思琦

摘 要: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使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城市贫困问题也日趋严峻。城市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转型及结构变化所带来的阶段性问题导致城市贫困,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本身存在不完备性和滞后性;城市贫困人群的工作技能无法满足处于转型期的各个行业;因企业不景气导致的城市贫困。鉴于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该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套完整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经济转型;城市贫困;社会保障;公平

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持续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但另一方面,政府因改革开放而对相关政策及制度的转变,使得城市贫困问题越来越显著。现如今,我国各方面改革均已步入“深水区”,显著的城市贫困问题不仅会阻碍改革进程,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会影响国家团结及社会稳定。因此,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城市贫困人口,消除城市贫困的现状,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是政府及社会急需讨论并解决的。

一、转型期城市贫困的现状

由于收入水平低下,城市贫困人员的绝大部分收入不得不用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这种状态继而导致了许多后续问题的出现,除了长期低质生活会导致家庭成员缺乏营养进而身体健康甚至患上各种慢性疾病以外,子女教育、高龄老人的医疗及住房等生活问题也是城市贫困人员面临的严重困难。在子女教育方面,由于贫困家庭的收入除了满足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以外,缺乏足够的剩余开支用于子女教育,因此低收入水平家庭更易导致子女辍学,而在如今的知识时代,应聘者没有一定的知识和学历很难被企业接受,这样又会导致新一轮的家庭贫困问题,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在医疗卫生方面,由于贫困家庭的自身及社会原因,他们所获的医疗卫生服务明显低于普通家庭,严重影响了家庭的生活品质,甚至会激发很多社会矛盾;在住房问题方面,城市贫困家庭没有多余收入购买住房或者修补老房,这是其在生活中又一困难。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解决好城市贫困人员的收入问题是解决其他后续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造成我国城市贫困的根源

(一)经济和社会体制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性问题是导致城市贫困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尤其是转型的初级阶段,国家为推进经济体制转型,国企改造及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重组或并购所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策,以及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客观上不可避免的导致了相当一部分职工下岗、失业或收入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目前三个产业的发展仍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性,对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有很大差异,并且第二、第三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各产业尚未有相适应的能力吸纳由于经济和社会体制转型所导致的大量失业人员就业,由此导致城市失业人员数量增加,城市贫困问题严重。

(二)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本身存在不完备性和滞后性

在经济和社会体制转型过程中,本该起到承接作用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及其他相关政策由于自身存在不完备性和滞后性,在转型过程中不但没有起到对城市低收入或失业人员的保障作用,还在某些社会制度方面导致了保护机制的相对弱化,在计划经济转型早期,城市社会救济体系要以是否有家庭为标准,由于某些实际贫困人员有家庭,并且部分家庭成员有收入,因此他们无法获得政府救济。[2]由于城市的社会福利制度不完善,政府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在很多方面与城市员工的就职单位及其收入有相当大的关联,导致生活水平和收入较低的居民受保护程度相对较低,而福利制度所体现出的优势相反的更多反映在工作单位较好收入较高的居民身上。

(三)城市贫困人员的工作技能无法满足处于转型期的各个行业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员工皆受到定量供应制度和充分就业制度的保障,即便是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相对较弱也能够保证其得到相应的收入,因此能够有效避免失业率过高的现象。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体制的改革,政府在经济政策和制度方面着重强调效率优先,企业运营逐渐市场化,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高生产效率,增强自身竞争力,企业更加看重从业者的工作、学习能力以及素质条件,虽然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城市员工的收入水平,但从整体来看,对于一些能力较弱,不适应新环境、新要求的员工仍然无法逃脱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四)因企业不景气导致的城市贫困

据统计,我国特困职工数量已超过申请政府低保人数的50%,这意味着虽然这些贫困人员能够通过工作获得一定收入,但这些收入并不能维持其基本生活开销,仍需通过申领低保以维持其日常生活,因此显然,不景气的企业也是导致城市贫困的一个原因。不景气的企业往往集中在某些行业,如老工业基地及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的发展重心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建设方面,但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转型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现如今一方面国家更加注重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老工业城市以及资源型城市资源逐渐枯竭,以资源为生的城市经济逐渐衰落,其中的大部分城市及地区又找不到适合的转型方向,导致大量以工业铸造或矿藏开采为生的城市职工面临下岗或收入下降,甚至出现“贫困城市”现象。[2]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是由多种复杂因素造成的,既有城市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又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既有政府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转型所采取的措施影响,又有企业对市场化的反应导致的结果。

三、城市贫困问题的解决对策

鉴于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对策不可简单将希望寄于某一措施,而应该从多角度、全方位的动员各方力量,形成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应激性政策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变存在显著的应激性,虽然这种应激措施能够对减缓城市贫困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只能起到缓解作用,目前,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仍存在许多局限性,尚有许多地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若仅依靠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无异于“扬汤止沸”,因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应激性政策是减少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保障。

(二)提供就业机会,并注重城市贫困人员的能力培养

首先,我们应该改变“扶贫就是捐赠”的观念,政府及社会应该为城市贫困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一方面,政府应着重提供各种就业岗位,并根据贫困人员的能力和特点因地制宜的安置他们;另一方面,政府应提供比如减免税收、给予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城市贫困人员创业,让其有机会自力更生。其次,政府和社会需要注重城市贫困人员的能力培养,使其能够赶上时代的发展,增强贫困家庭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城市贫困人员获取知识能力贫乏、吸收知识能力较差,这些因素导致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并成为城市贫困人群,政府应根据市场需要并考虑贫困人员的学习能力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同时,政府还应转变他们的传统就业观念,鼓励城市贫困人员大胆尝试新类型的工作。

(三)注重城市贫困人员的精神鼓励

由于城市贫困人员生活在普通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之下,长此以往,可能会出现心里不平衡,无助或被社会抛弃的情绪,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仇视社会,因此他们在需要物质支持的同时,也同样渴望精神上的鼓励,所以政府和社会在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时,对贫困群体的精神鼓励是不可或缺的。政府及社会在采取物质帮助时不应表现出“施恩”的错误方式,而应树立平等的态度给予贫困者应有的尊重。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袁媛,薛德升等.转型时期我国城市贫困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6,(87):95.

[2] 李若建,城市贫困问题与区域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1997,(06):41

猜你喜欢
经济转型社会保障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笨柴兄弟
公平比较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