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及其评析

2016-07-06 15:17陈怡婷
2016年21期
关键词:经济人

陈怡婷

摘 要:作为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设引入政治学,认为政府并不是大公无私的,也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存在政府失灵的现象。公共选择理论填补了经济学对政治学领域问题研究的空白,丰富了政治学的理论内容与研究视野,对于我们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经济人;政府失灵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历史

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二百多年前勃劳德和孔多塞对投票规则特性的研究,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公共选择开始形成。熊比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开创了公共选择理论,而作为独立学科领域的现代公共选择研究,是由布莱克、布坎南、阿罗所创建的。邓肯·布莱克被尊为“公共选择理论之父”,他的《论集体决策原理》和《委员会和选举理论》两本著作被认为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此后,在布坎南等人的努力下,公共选择理论逐渐成型且不断发展壮大。从公共选择的研究历史来看,初期的公共选择研究具有古典主义色彩,全部是理论上的研究。第二代学者则热衷于模式和假设的经验实证,强调的是公共选择模式所起的作用。国内对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且主要集中在经济学领域①。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假设——自利理性的经济人

公共选择理论最基本的假设是经济人。具有以下特征:“自利”,即追求自身利益是经济人行为的根本动机。“理性”,经济人是有理性的,能根据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利益的变化作出合理选择,使得自身追求的利益能够最大化。但是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证,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会无意识地、有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

最早提出经济人假设的是亚当·斯密。他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的天性,但是市场体系内部存在着一只“无形之手”,它能使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可能无意识地产生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结果。那什么又是理性呢?理性就是个人对其所处的环境具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并且拥有较强的计算能力,能够通过精密的计算和仔细的权衡估计,对可供利用的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②。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学者逐渐认识到人的理性是有局限的,即有限理性。一是个人的认识能力和计算能力是有限的,无法预测全部可能的行动结果;二是个人人无法获得和目标有关的全部信息,这使得个人无法罗列出全部的备选方案。对此,西蒙提出了解决办法,就是寻求“满意”的方案。决策者发现满意的备选的方案就会停止寻找,因为寻找新方案所带来的边际成本超过了所增加的边际收益。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经济人假设同样适用于政治领域,因为政治活动的本质上也是一种公共选择,其资源也是稀缺的,而且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活动中,都是同一个体,不可能存在在经济活动中是利己者,在政治活动中是利他者的现象,也无法解释政府失灵现象存在的原因。所以政治人并不是大公无私的,而是与经济人一样,是利己的、理性的,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首要因素——政治市场论

在公共选择学派看来,经济学是一门关于交换的科学,经济主体之间的自愿交换会产生有效率的市场结果,个人也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公共选择理论据此提出了“政治市场”的概念。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类似,也是由供求双方组成的,是个体和组织参与政治活动与其他政治个体和组织发生关系的场所。需求者是选民和利益集团,供给者是政治家和政府官僚。无论是政治家、政府官僚还是选民都是理性的、自利的,都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政治市场间的交易与合作也是为了彼此获利。为了解决个人利益间潜在的冲突,追求私利的个人通过制定规则将其行为限制在相互有利的界限内。在界限之内的私人领域中,个人可以自由行动以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是,在界限之外的公共领域中,就要发挥政治制度与规则的强制作用。

四、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路径——方法论个人主义

公共选择理论与传统政治学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个人的角度为分析基础的。所谓方法论个人主义,是指把个人作为集体行为的出发点,将个人的选择当作公共选择的基础。具体来说,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个体是团体或组织的基本细胞,个体行为的集合或累加构成集体行为。因此,人类的行为都应从个体的角度去寻找原因。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认为个人具有独立的目标与偏好,更了解自己的意愿,只有个人自己能够判断什么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并且有能力为他们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在对集体的认识方面,公共选择理论假定集体行动必定是由个体行动所组成的,只有个人才能作出选择和行动,集体本身不选择也不行动,集体选择应该被看成个人通过集体实现自己最大目的的个人行动选择。

五、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政府失灵

既然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治家和政府官员并不是大公无私的政治人,而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而个人是集体行为的出发点,个体行为的集合或累加构成集体行为。那么政府行为和政策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受到政治家和官员的动机支配。政府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也会存在政府失灵的现象。

所谓政府失灵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外部监督约束的乏力在干预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过程中产生了与其目的相背离的结果。具体来说,政府失灵表现在公共政策失误、公共物品低效率供给、政府的规模膨胀但是行政效率的低下、政府官员寻租活动等等。

六、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客观评价

公共选择理论作为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将经济人概念引入政治学,填补了相关研究方面的空白,丰富了政治学的理论内容与研究视野。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公共选择理论将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假设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以此来概括个体的一切的行为动机,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为个人的行为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不能将其归结为单一的自利动机。人的动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济人假设抹杀了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差异性。与经济活动不同,政治活动是一种集体活动,参与者众多,单个人的活动对结果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个人并不直接承担由他行为所产生的成本,也无法独享由他行为所带来的收益,这无疑就降低了个人参与政治活动的意愿。而且个人参与政治活动时并不是完全受到经济因素的驱使,也会受到道德因素的影响。事实上,布坎南本人在晚年时也认识到了这一经济人范式存在的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政府失灵,由此认为政府应无为而治,否定了政府干预的作用,认为应以市场手段、市场机制补救政府失灵。但是多次经济危机早就证明,市场力量是有限的,政府与市场都是不可或缺的。公共选择理论否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是不合时宜、不易让人接受的。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注解:

① [美]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② [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陈光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参考文献:

[1] [美]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2] [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陈光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3]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猜你喜欢
经济人
浅析福特汽车公司衰落背景下的“经济人”企业管理本质
“经济人”的行为选择
谨防西方理论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歪曲解读
“经济人”视角下的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
“经济人”和“道德人”理论视域下公民道德治理论析
论集体行动的逻辑行为基础与理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