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专业人士谈性教育

2016-07-09 20:03史莹
为了孩子(孕0~3岁) 2016年7期
关键词:爸爸妈妈情绪孩子

在了解了性别教育的基本概念,也知道了容易犯哪些错误后,爸爸妈妈一定会想,我该怎么去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性别呢?一起来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

在成人的世界里,“性”这个字包含着复杂的感受和关联,但其含义相对已经成型,在个体的内心中也有了比较固定的位置和理解。但是在幼儿期,每一岁的增长,性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伴随的其对人格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时性这个字也同吃喝拉撒睡一样,需要给予关注,但也不过度关注。

所谓的性教育,其实更多的应该是针对父母的教育,具体的说,就是父母需要认识和理解“性”对孩子的意义,以及自己的孩子处在哪个阶段,他/她通过对性的探索在表达些什么。在看懂和理解的基础下给予孩子一些感受的反馈和适当的引导。而非按照程序直接对宝宝进行关于“性”的教育。

在1~3岁这个阶段,孩子可能出现以下一些心理和行为的特征:

好奇

当孩子有了一些性别的意识,开始区分男性女性后,他们便开始了一趟探索的旅程:先从认识自己的性器官开始。作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孩子经常通过观察、触碰,来感觉到它的存在,它奇特的外观、它有意思的反应。并且不仅仅观察自己,也渴望观察别人,特别是异性,这进一步加深了好奇,她/他的和我的不一样呢!为什么不一样呢?

当孩子出现了这些反应后,作为父母应该意识到,孩子已经进入到新的一个阶段啦!当孩子向家长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时,家长可以先询问一下孩子自己的想法,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已经有了各种想象,可以借此进一步了解到孩子的感受。也可以通过一些绘本,来向孩子做出简单的解释,例如《小鸡鸡的故事》、《乳房的故事》,《小威向前冲》《我是怎么来的》等等。父母应当满足孩子对于这个新大陆的好奇探索,但同时也需要给予孩子一些安全的保护线。你可以告诉孩子,我们游泳时会穿泳衣,泳衣遮起来的地方不可以让人摸哦。

把玩

虽然有了爸爸妈妈的讲解和自己的观察,但这些与身体的感受又有不同,听和看不足以全然满足自己的好奇,所以有时孩子也会通过把玩、触摸,来体验感受这个特殊器官带来的不同反应。例如在学会抓握的同时,孩子也在学习熟悉和运用这个器官。而在把玩的过程中,也很有可能无意间会触发一些兴奋的感受。孩子可能会觉得新鲜好玩,同时也会变成自己克服焦虑的一种方式,这需要父母来区分。

爸爸妈妈可以允许孩子进行新鲜的试探,这和成人世界中的手淫是有不同的,这尚不属于性行为的范畴。但同时,也需要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做一些简单的中断,并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孩子足够的活动量和丰富的活动内容。

如果发现孩子经常利用这样的方式来体验兴奋,那么需要及时关注到孩子的情绪,是否最近出现了一些较强烈的或持久的情绪,是孩子独自所无法承受和处理的,她/他可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缓解情绪。频繁地把玩或触发性兴奋并不是问题的本身,,更确切的说是背后传递出的情绪,要思考这些情绪源自何处,然后与孩子一起去应对这样的情绪,例如可以通过拥抱、言语安慰等进行安抚。

印证

在产生了好奇,并通过把玩,让自己亲自感受后,孩子对性别、性器官、性兴奋都有了一些初步的体验,但他/她尚未有能力对这样的感受进行解释和整合理解,他/她能做的是保留这些感受,同时通过父母或其他人的反应来获得另一些感受,形成最初的表面化认识。

当孩子自身的体验与父母的反应形成巨大反差时,例如孩子觉得好玩和兴奋,但父母表现出严厉、焦虑或惊吓,那么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屈从或认同于父母的态度,而隐藏起自己的感受,但是这份感受始终都在那里,它只是变得偷偷、见不得人、矛盾等等;相对的,如果父母表现得过于开放,夸张地欣喜或鼓励,则又跑到另一个极端,这又超出了孩子自身水平的好奇感,这同样也脱离了他/她自己的感受,变得不确定,并且会期待自己的表现赢得父母的赞赏和认可。

以上两种对待方式都比较极端,正常情况下,只要父母能多一些对孩子的理解,或者不要简单地将成人视角附加在这些行为上,那么就不会作出错误的反应。另外,爸爸妈妈此时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些对自己隐私部位的保护和限制,这样有助于孩子在这个阶段里完成对自己的认识和边界感的确立。

性别认同

当宝宝满3岁后,孩子会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和颜色,一部分是受到性别自然的驱使,例如男孩会更喜欢小汽车,女孩跟喜欢洋娃娃等等。同时也会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父母间的关系,也包括父母本身对孩子性别的期待。

理想的状态下,3岁后的孩子能够喜欢或崇拜异性的父母,同时同性的父母也会因为得到另一半的认可而被孩子效仿。孩子会渴望成为和同性父母一样的人,并且梦想着长大了能和异性父母一样的人生活在一起,这是完成性别认同的一个较好的、完整的过程。另外,当今时代重男轻女的思想已经逐渐淡化,但父母对于自己的认同,同样也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是否希望孩子能样样都做到最好,是否希望孩子能一直留在身边。这些在无形中强化了孩子对于男性和女性气质的表达。

上述的特征描述意在帮助父母多一个渠道去理解孩子的心理或行为的表达,而非形成条框去一一对应或局限了各种可能。做个有心的父母,要比做个有用的父母来得更重要。

专家简介:

史莹 心融集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NGH催眠师。

精通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治疗、短期焦点技术、危机干预技术、房树人、TA沟通分析等专业技术。对职业发展与职场文化、人际沟通、儿童绘画特点与心理发展特点有较实际的研究。擅长大学生心理状态评估与咨询,婚恋情感咨询,亲子教育咨询,情绪管理咨询等。

猜你喜欢
爸爸妈妈情绪孩子
面对爸爸妈妈的期待
我想让爸爸妈妈吵架
我和爸爸妈妈比童年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我的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