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篮球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研究

2016-07-11 09:26赵彤
体育师友 2016年3期

□赵彤



高校篮球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研究

□赵彤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与数据统计法,针对当前高校篮球教学中学生的技术能力、体能与团队整体能力发展非均衡性现象及其成因展开研究,采取能力弱项内容分类与能力均衡发展目标对篮球教学进行教学预设,在实施实战训练教学与结对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在不断提升中均衡生成。

关键词:高校篮球教学;能力发展非均衡性;教学预设

篮球教学活动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过程。篮球竞技的职业化发展,对高校篮球教学产生了带动性与反思性的积极影响,开始从传统封闭式的运动技能教学,向开放性的教学发展,把大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从非均衡性,向具有特定节奏的篮球比赛或业余娱乐活动的特定环境适应性发展,以实现其能力切实性的均衡发展,推动篮球教学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作者所任教的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2015— 2016学年度两个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人数为70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研究目的与任务,进行文献资料的采集。并对这些文献整理、分析得出本文撰写的基础材料。

1.2.2问卷调查法

在参阅大量文献与访谈各专家学者的基础上,对所授学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有关信息。

1.2.3数据统计法

根据本研究调査整理数据的需要,运用EXCEL数理统计软件将调査的选项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高校篮球教学中学生都表现出了能力发展的非均衡性。既有在高中以前学习基础性的成因,也有后来学习中个人兴趣倾向的选择性。

2.1学生个人技术能力发展非均衡性

在高校班级教学形式中,由于大学生的接受能力、篮球爱好程度与个人的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其在技术学习与运用会产生非均衡性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个人专项技术学习能力非均衡性和个人专项技术运用能力非均衡性。

表1 学生在学习与训练、班级内实战对抗中的两项技术以上较差的学生情况

个人专项技术学习能力非均衡性是指:在高校篮球教学中,对于每个学生而言,其学习篮球技术的接受能力非均衡性。由表1可知,每学年都有80%以上的学生有两项以上技术学习接受力较差。个人专项技术运用能力非均衡性是指:篮球实践活动中,由于其学习能力的非均衡也导致其运用能力的非均衡,如课堂内的小组对抗中,学生对所学习技术技能不能正确运用,据上表其暴露出的问题更加严重。根据工作经验与相关文献研究认为,其成因是“以运动技术传习为核心的旧观念”[1],也是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

2.2学生个人体能发展非均衡性

表2 根据学生所具有的个人体能较差的项目情况人数

由表2可知,与当前对大学生体能测试的成绩来看,其个人体能的非均衡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力量素质,如极个别学校发生长跑等剧烈运动导致的学生受伤害现象,这种案例说明了大学生耐力素质的普遍下降,现实非常严峻。其次是速度素质,这种不均衡表现为冲刺性的速度低与在相对长时间运动中的速度低。其根源性的成因就是力量素质差,但由于少数大学生短跑速度较快,因而,速度素质的非均衡性相对力量素质要稍好一点。再次就是柔韧性素质。此类素质主要为韧带柔韧性、肌肉柔韧性与身体整体的柔韧性,由于大学生缺乏必要的锻炼,其身体柔韧性也不理想,与速度素质基本处在相同的水平。

2.3学生团队整体能力发展非均衡性

表3 学生团队整体能力状况

在篮球教学的实践中,其非均衡性主要为三种:两极分化性。即在一个班级中既有技术技能与体能素质非常好的大学生,也有综合能力非常差的大学生。而且两者之间的悬殊较大,由表3可知,篮球技术技能与体能较差匹配性高。由于大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存在,大学生中技术技能与体能双差的学生比例最高(为92.12%),这种双差匹配性直接地制约了教师的教学与大学生能力均衡性的提高。

3 能力发展非均衡性下的高校篮球教学预设思考

教学预设,是一种计划性与前瞻性的思考。在能力发展非均衡性下的篮球教学预设,是立足在大学生篮球学习与运动能力非均衡性下的一种问题解决方式方法探索性的思考。

3.1针对弱项内容分类进行教学预设

据上述及结合高校篮球教学实践,可以根据学生某个技术技能弱项的人数多少展开针对性的教学预设,对于那些人数非常少的单项技术,教师可以采取个别辅导或处方性教学法。针对大学生体能弱项教学预设,教学中需要把篮球运动的技术技能教学与体能教学结合起来,让大学生们在篮球学习的乐趣中,去不断地提升他们的体能。针对篮球意识弱项教学预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专门的训练,更要结合实战性的班级内比赛,在不同的比赛阶段通过现场的指导来强化与提高。

3.2针对均衡发展目标进行教学预设

针对大学生能力均衡发展的目标,可以从两个层次展开预设:

首先,把班级内综合能力与单项能力较高的学生作为榜样性目标。让各项素质表现较好的大学生辅助教师教学,如投篮准确性、运球跑动中的速度、无球跑动等,让他们为其他学生树立最近且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技术与体能目标。这种目标的树立可以实现对其他学生的全程性、全面性的激励,如课余活动时间,也可以开展此类的交流与训练活动。这种从“体验式学习”“能有效地增强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2]

其次,根据国家规定的相关体质健康标准,教师在开展篮球教学的前后,针对学生的体能项目进行检测,或者创新结合篮球项目内容开展检测,如让大学生们在运球的情况下开展跑步活动,既能检测他们的速度,也能检验他们运球技术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对于目标的树立,教师要注意预设的合理性与实现的可能性,以及对于大学生篮球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4 能力发展非均衡性下的高校篮球教学生成路径

教学生成是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对教学计划的实践,对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其中,既有教学方法的体现,也有教学效果的检验与对比。作为高校篮球教学,既要立足大学生能力发展非均衡性的实际,也要确立均衡性的能力目标开展教学,才能切实性地改变他们能力发展非均衡性现状。

4.1实施实战教学生成

在基本篮球技术技能教学与结对性教学开展一段时间后,学生之间的篮球技术技能与体能距离缩小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实战训练。在实战训练中,教师要加强适时地指点,可以根据学生在实战中暴露的重大能力缺陷与问题,即时叫停,并针对该情况作出细致的讲解与示范,以让他们在切实的体验中实现改进与在运用中内化提升。

如运动投篮准确度差的学生,教师要适当给其做前锋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切实的篮球运动环境中,去积极地思考自己存在的不足,并与其他的前锋作出比较,以实现内驱学习与提高。在实战中注意鼓励与保护能力弱势学生的积极性与表现机会。注意教学的轻重缓急区分,并逐渐地为学生的篮球学习树立信心。

4.2实施结对教学生成

在教学中,教师把那些综合素质或单项素质较好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实施结对性质的学生之间的互助结对教学,逐渐地使相关的技术技能掌握与体能提升。首先,在篮球教学实践中,让篮球运动技能较好的学生结对技能较差的学生,让较好的学生作为较差学生的目标与教练,在他们的零距离教学中逐渐实现能力均衡性提高。其次,在篮球运动体能方面让体能较好者开展针对体能较差者的教学,如开展速度训练、耐力训练等等。

由于班级内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人数较少,并不能实现一对一的结对教学,采取结对教学模式,要根据班级能力较高学生数量与班级剩余非均衡性学生数量灵活而定。

5 结语

能力发展非均衡性下的高校篮球教学,不仅要求高校体育教师注重研究教学原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体系,而且要求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尝试使用最为适宜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立足课堂教学展开创新探索,充分发挥课余时间的篮球运动。在“俱乐部化趋势逐步明显”的形势中,激活与充分发挥“高校篮球运动俱乐部是大学体育教育必要的补充”作用,实现课堂内外的均衡性教育,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润斌等.球类领会教学法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以篮球教学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85-90.

[2]刘剑宇.“体验式学习”方法在高校篮球教学的实验与探索[J].教育探索,2013(8):64-65.

(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广东广州)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