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区涎流冰上路成因和防治方法

2016-07-11 09:53沈菊梅临夏公路管理局甘肃临夏731100
中国科技纵横 2016年10期
关键词:盲沟临夏片石

沈菊梅(临夏公路管理局,甘肃临夏 731100)



高寒地区涎流冰上路成因和防治方法

沈菊梅
(临夏公路管理局,甘肃临夏731100)

【摘 要】山区公路挖方边坡截断地下含水层处,含水层中的水在冬季边渗边冻,可以漫延整个路幅,长可达数十米乃至百余米,称为涎流冰。涎流冰分为山坡涎流冰和河谷涎流冰,主要分布在寒冷地区和高寒地区。本文主要阐述了临夏公路管理局技术人员在多年养护实践中防治省道310线双城至平安公路达里加山段高寒地区涵洞涎流冰上路的治理方法,即“洞前汇积渐消融,洞中畅流不结冰,洞后速排不积水”,以便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涎流冰成因防治

山坡涎流冰由山坡或路基挖方边坡出露的地下水冻结而成。河谷涎流冰则是沿沟谷漫流的泉水和冻雪融水冻结形成。涎流冰是高寒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工程地质病害,是交通安全的黑点也是养护工作的难点。

1 涎流冰的危害

一是增加了养护工作的难度。涎流冰一但上路, 养护单位要组织人员、机械上路刨冰,特别是在雨雪天气下,路面打滑,养护车辆有时难以靠近,养护工作极其困难。二是冻坏桥涵,破坏路基路面,特别是春末夏初,涎流冰融化后,地下水露头,引发路基和路面水毁。三是涎流冰使车辆打滑易造成交通事故,严重时会阻断交通,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2 涎流冰的形成及防治措施

2.1涎流冰的形成

临夏公路管理局管养的 “每下雨,则山上常作雪” 的S310线达里加山地段,属青藏高原边缘地带,最高海拔3459米,达里加主峰最高海拔4636米,昼夜温差悬殊,太阳辐射强,冻融循环较多,山坡涎流冰发育最为频繁。除每年5月至10月其余时间经常降雪,加之地下水丰富,在每年11月初开始淤冰,次年4月中旬开始融冰,影响交通150天之多。主要表现在涵洞无法正常排水,涎流冰冻结涵洞过水断面,造成涵洞洞口涎流冰上路,春融期解决涎流冰上路是该公路养护的重点也是难点(如图1)。

2.2涎流冰的防治措施

临夏公路管理段的养护技术人员通过多年的养护实践,因地制宜,根据涎流冰在严冬冻结涵洞过水断面,无法发挥其排水功能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洞前汇积渐消融,洞中畅流不结冰,”的防治涵洞涎流冰上路的治理方法,防治结合,成功解决了涵洞涎流冰上路的难题。

(1)一是洞前汇积渐消融(如图2)。具体方法是根据现场地形,在距涵洞进口约3~5米的地方设置积冰坑(沟),不小于1米,使山坡的水流汇集于该积冰坑(沟),延缓水流结冰的速度和结冰的厚度,保证冰层下水流的畅通。

(2)二是洞中畅流不结冰(如图3)。涵洞八字墙和洞口洞身就地取材用大类径片石填充(做成片石盲沟状,并和进口处的积冰坑(沟)相连接。这种方法对涵洞进出口进行保温,类似盲沟功能,防止水流在洞口或洞内结冰,以利融冰渗流,有效解决了冬春季涵洞不能过水的问题。

(3)三是洞后速排不积水(如图4)。在地下水露头及春融期水流集中、涎流冰危害严重的地段,修建片石保温盲沟。从地下水出露口一直封堵至洞门,地下水从片石盲沟中不结冰通过。

保温盲沟的修建要根据当地气候确定盲沟的埋置深度,在当地冰冻线以下(即2.5米)使盲沟中的水不结冰,盲沟的纵坡要>5%。其次是将所找准泉眼的位置及数量,将所有泉眼通过截流的方式将水全部汇到盲沟内,以流出路基以外。

该盲沟和经上述方法处理的涵洞相连,根治了涎流冰上路的问题,减轻了冬季刨冰防滑的压力,保证的交通安全畅通。

3 结语

涎流冰的防治是一项技术比较复杂,针对性比较强的工作,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原则防治方案时应因地制宜,使采用的防治措施既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本文中图片由临夏公路管理段提供.

[2]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猜你喜欢
盲沟临夏片石
亿年瓷片
千秋亭废剩青山韩陵片石在人间
地下建筑物的盲沟排水抗浮设计与施工
大体积片石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亿年瓷片
我爱临夏
临夏·福地
相约临夏花海中
寻觅临夏至味
有限厚度含水层双排水盲沟渗流计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