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峰值”
——以“郭美美事件”为例

2016-07-11 00:35黄灿灿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峰值

黄灿灿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000)



新媒体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峰值”
——以“郭美美事件”为例

黄灿灿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000)

摘 要:时至今日,“郭美美事件”仍然余波未了,成为探讨网络舆论的标志性事件。通过2011年6月至2015年12月“郭美美事件”网络舆论扩散过程可以看出,事件在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会引发极具规模的舆论围观,出现了四次舆情峰值。进一步分析事件舆情峰值特点,主要有:网络舆论反应时间不断缩短、网络舆论从偏激转向理性、网络舆情搭车现象不断扩张、网络舆论不会彻底终止。笔者还从预警机制、信息公开等方面探讨了新媒体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事件;网络舆论;“郭美美事件”

2015年9月10日,备受关注的“郭美美案”在京开庭,郭美美因开设赌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并处罚金5万元。至此,多年来引发舆论无数哗然的“郭美美事件”告一段落。4年前,郭美美以“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身份在新浪微博上公然炫耀自己的奢华生活,一系列的炫富内容再加上年轻稚嫩、穿着时髦的个人形象,使其迅速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一夜之间在网络空间掀起轩然大波,更是颠覆了数亿网民对中国最大的慈善机构——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由此,一个由微博引出的“娱乐事件”变成了涉及社会问题和公共利益的“公众事件”。然而,事件还在发酵,2014年7月,这位因“红会”事件而一夜成名的网络“炫富女”,因开设赌局“抽水”被捕再次陷入舆论漩涡中心。直至2015年9月10日,郭美美案开庭宣判,则又一次触发网络舆论的开关。时至今日,“郭美美事件”仍然余波未了,成为探讨网络舆论的标志性事件。有学者认为,任何一个热点话题引发的网络舆论都经历了从有到无的过程,其演变发展符合舆论酝酿期、爆发期、消解期生命周期规律。[1]然而,“郭美美事件”因其涉及议题众多、内容复杂,其演变发展的生命周期则呈现出新的特点。

百度搜索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也是我国网络用户使用最多的搜索引擎,市场渗透率高达92.1%。百度搜索指数则是以海量网民在百度的搜索量为数据基础,以关键词为统计对象,科学分析并计算各个关键词在百度网页搜索中搜索频次的加权和。通过对有关新闻事件在百度指数中搜索统计,可以大体反映出这一事件的网络舆情。本文以2011年5月1日至2015年12月29日关键词“郭美美”在百度指数上显示的舆情指数为分析基础,探讨“郭美美事件”网络舆情的“峰值”状况,并分析事件的舆论特点。

一、“郭美美事件”网络舆情的四次“峰值”

图1 “郭美美事件”百度指数变化

2011年6月,郭美美因在实名认证为“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新浪微博上高调炫耀自己的奢靡生活,在网络空间横空出世,在随后的4年,其与红十字不断纠葛、拍摄电影、参与性交易、网络赌球、被捕入狱等话题赚足人们眼球。在百度上搜索关键词“郭美美”,相关内容竟达到78万余条。百度指数上2011年至2015年“郭美美事件”的舆情指数如图1所示。

(一)第一次峰值:2011年“郭美美高调炫富”引发舆论关注

自2011年6月21日起,昵称为“郭美美Baby”的新浪微博多次发布其名车、名包以及豪宅等照片,吸引不少微博用户的眼球,而其“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实名认证身份更是引发网络舆论对于红会捐款去向问题的讨论与猜测。6月28日,短短一周之内,网民的持续关注、各大网站相继转载、传统主流媒体发表评论、中国红十字会发布官方声明,促使百度指数骤然上升到第一阶段的顶峰,事件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一个由微博引出的“娱乐事件”变成了涉及社会问题和公共利益的“公众事件”。尽管“郭美美Baby”的实名认证被新浪微博取消,郭美美也公开道歉,但这并未能平息公众的愤怒情绪,而是从不断深挖红十字会的内幕,把围绕郭美美本人所进行的公共讨论推向对红十字会善款使用、慈善机构的合法性、慈善制度改革乃至“三公”费用公开等公共性议题的讨论。直至7月5日,在网友爆料及媒体调查报道的合力下,一批与红十字会有合作关系的商业机构浮出水面,事件关注度又达到高峰,迫使监察部门建立调查组并发布官方调查结果报告。至此,“郭美美事件”的网络舆论在第一阶段逐渐落下帷幕。

(二)第二次峰值:2013年“红十字会募捐善款”再次引发舆论热议

2013年,“郭美美事件”再次进入人们视野。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发生大地震,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时间进入灾区开展救援,却不断遭受公众质疑,甚至遭受网民们的辱骂。在其官方微博上号召大家捐款支持灾区的微博中,无数网民以及很多大V账号竟不约而同地一致跟帖、转帖回应一个“滚”字及一个鄙视的表情,此微博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就得到了超过14万个“滚”。[2]同时,乐视娱乐官方微博爆料称有郭美美的性爱视频流出,声称视频内容涉及郭美玲与红会领导的性爱视频、红会募捐时的性贿赂视频、红会高层瓜分善款时的偷拍视频。虽然此事已被证实为虚假消息,但又让郭美美回到网络舆论的关注舞台之中。网民舆论的浪潮致使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察委员会不得不重启“郭美美事件”的调查,并邀请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调查。然而,据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调查网民意见显示,尽管事件关注者众多,但仅有27.8%的网民对此表示赞赏,逾七成(72.2%)网民持不认同态度。[3]同年5月至6月,郭美美相继晒出价值1.7万元的水晶高跟鞋、51亿元的银行卡余额以及在澳门举办豪华生日派对,一系列的炫富行为再度让其变成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

(三)第三次峰值:2014年“郭美美被捕入狱”重新掀起舆论高潮

2014年7月10日,一则“郭美美因参与网络赌球被警方抓获”的消息立即引起广泛关注,随着警方消息的动态发布,围绕郭美美及相关议题的网络舆论不断升温。同年8月4日凌晨1点,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了《起底“网络红人”郭美美》的调查报道,追问郭美美涉赌、红十字会等问题。虽然是凌晨播出的报道,但立刻引起舆论哗然,一日之内,百度指数就达事件始末四个阶段的最顶峰。此时的网络舆论在主流媒体对案件信息的不断追踪下得到升级,多年积攒的网络谣言得到了澄清,如郭美美与红会并非是商业合作关系,而是深圳商人王某的情人;王某并非红十字会领导而是深圳投资商人且已被依法刑事拘留;炫耀的名车豪宅其实是赌博及性交易所得等。在主流媒体调查报道下,多年来不断受到猜忌和质疑的事件真相浮出水面,网民也进入了白热化的讨论状态。

(四)第四次峰值:2015年“郭美美案接受审判”触发舆论反思

2015年9月10日,郭美美案一审开庭,宣判郭美美以设赌场罪判处5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5万元。开庭之前,各大新闻媒体就进行提前预热,纷纷发布开庭预告。开庭当日,人们纷纷对庭审情况、审判结果进行实时搜索,百度指数达到第四阶段的顶峰。9月14日央视新闻播出案件的庭审纪实,引发网友对郭美美“长胖”等外表的讨论。从百度指数的分析来看,案件的最终审判再次掀起网络舆论风潮,虽然一开始网民的关注点在郭美美外表,但随着审判结果的公布,理性批判的网络舆论不断出现,引发网民对郭美美家庭教育及社会现象的深刻讨论及反思。但此次议题的影响力远不及一年前郭美美被捕、高调炫富、红十字会纠葛等议题的影响力。可见,人们对“郭美美事件”的关注度逐渐下降,网络舆论随着事件的最终解决开始逐渐消散。

二、“郭美美事件”网络舆情“峰值”分析

根据“郭美美事件”网络舆论扩散过程可见,网络舆论的四次波峰聚焦于事件本身并伴随新议题的出现而发生演变,相关舆论与事件的发展如影相随,在事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又会引发极具规模的舆论围观,使网络舆论呈现波浪起伏、步步推进的发展态势。具体到微观,“郭美美事件”的舆情“峰值”又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

(一)“峰值”的上升时间不断缩短

从2011年郭美美事件第一次爆发,舆论达到顶峰用了一周的时间,到2013年因红十字会募捐善款触发舆论危机用了一天的时间,再到2014年郭美美被捕入狱掀起舆论高潮仅用12个小时。不断缩短的舆论反应时间说明从受众第一次知道事件后,议题的每一次拓展都在不断加深受众的心理认知,事件越来越被受众敏感且倍加关注,相关议题一旦在新媒体上传播,就会立即触发网络舆论,顷刻间就能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

(二)“峰值”的影响力不断升级

在“郭美美事件”中,由于红十字会与郭美美关系的调查结论未能及时公布,任何与红十字相关的话题如强制捐款、万元饭局等话题都会成为舆论热点事件,引发红十字会强震。随后郭美美被捕入狱,与之相关的网络赌博、明星性交易等爆料一经发布,就会迅速扩散,立即占据新闻头条。与“郭美美事件”相关的其他议题借公众对事件本身的关注热度引发蝴蝶效应,引发舆情不断升级,导致“舆情搭车”的现象。如果事件没有及时信息公开或解决,网民们的舆情诉求得不到满足,猜测及不满的声音会导致舆情发生转向,与该事件相关的话题事件就会迅速扩散,借高涨的舆情之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致使事件影响的影响愈加广泛。

(三)负面“峰值”逐渐转向正面“峰值”

从郭美美高调炫富到被捕入狱,网络舆论也经历了从“人肉搜索”郭美美个人身份信息、谴责郭美美炫富、谩骂其奢靡生活开始,逐步深挖红十字会的内幕,把围绕郭美美本人所进行的公共讨论推向对红十字会善款使用、慈善机构的合法性、慈善制度改革乃至“三公”费用公开等公共性议题的质疑讨论,再到对郭美美家庭教育及社会现象的深刻讨论及反思。舆论“峰值”从偏激到理性的转向,说明了随着事件真相的不断曝露,舆论领袖和媒体对事件的舆论引导,以及网民自身对事件的认识不断加深,促使理性的声音逐渐放大,非理性的声音被逐渐淹没。

(四)“峰值”过后网络舆论仍会延续

虽然郭美美已审判入狱,调查结果也查实郭美美炫耀的财富与红十字会、公众捐款及项目资金没有任何关系,但却造成了不可磨灭的灾难性影响,并逐渐在日后展现出来。捐款金额急剧下滑,公众信任降至冰点,郭美美成为中国红十字会跨不过去的坎。通过郭美美事件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虽然事件已不会出现事发阶段出现的高“峰值”,但只要出现与红十字会相关的话题,“郭美美事件”就成为一个蓄势以待的“定时炸弹”。虽暂时经历过一段时期的网络舆论反应的“低潮期”,只要日后与其相关联事件一旦出现,便又一次引爆网络舆论。可以想象,若干年后郭美美出狱、以后择业又会触发一次次网络舆论。原因在于,一次重大新媒体事件的网络舆论不会因为事件的解决而彻底消失,它所造成的社会创伤是无法痊愈的。

三、新媒体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

历时4年,“郭美美”从一个炫富微博演变为轰动整个中国的现象级新媒体事件。在这期间,政府或相关部门完全可以进行积极舆论引导,防止舆情的扩大化,然而却错失良机,导致“郭美美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们应汲取此次事件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对事件进行舆论引导。

(一)实时预警“峰值”的骤升变化,预防舆情“井喷”

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不仅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其裂变式的传播能力更容易让事件迅速传播。“郭美美事件”四次峰值的反应速度不断加快,顷刻间就能触发舆论“井喷”,如果政府没有针对网络舆情的监测与预警机制,很容易将局部事件推向全国,从而引发网民的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政府需要健全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多渠道收集民意,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实时监控、有效分析、及时控制网络舆情的发展,同时,还应制定新媒体事件的处理对策,减少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以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

(二)及时降温过高“峰值”,防止舆情扩张

新媒体事件涉及贪污腐败、官商勾结等敏感问题,这类事件最容易引发轰动效应,具有较大影响力,如果不及时公开信息,后果就是谣言肆虐,使相关部门处理事件时更加棘手。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事件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新闻的时效性变成了新闻的即时性,就算政府隐瞒事件信息,也会有其他媒体、网友的“爆料”,甚至让“小道消息”大肆横行。因此,政府首先应保证相关政务信息的透明、公开;其次相关部门应及时公开信息,在事件还未达到“峰值”时就将真实情况传递给广大网民;最后还应对新媒体事件进行及时回应,及时对过高“峰值”进行降温。事件发生必将引发网民对政府及相关部门质疑,如果不能及时正面回应问题,只能造成网民对政府更加不信任,“峰值”越高越有可能引发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所以,政府及时对新媒体事件作出回应,也能够提升政府形象,确保公民权益。

(三)主动监测潜在“峰值”,警惕舆情“搭车”

虽然“舆情搭车”是一种后补的舆论监督手段,达到了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反腐效果,但由新媒体事件引发“舆情搭车”纯属偶然事件,靠“搭车”去揭发问题治标不治本。[4]由新媒体事件的舆情引出“搭车”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网民对舆情的诉求未得到满足,当时的舆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释放,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使舆情暗藏在公众的心里,只要碰到契机就会立即“引爆”。因此,需要主动舆情监测或数据统计,对与之有关联的舆情进行准确分析和主动干预,积极引导潜在舆情,使舆情不会出现压抑的情形,也防止舆情的借机表达,预防“舆情搭车”现象。

参考文献:

[1] 匡文波.论新媒体舆论的生命周期理论模型[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2-117.

[2] [DB/OL]http://news.mydrivers.com/1/261/261101.htm.

[3] 郭美美.风口浪尖上的“不倒翁”[N].新华时政,2013-06-09.

[4] 杨晓,张晓.新媒体语境下的“舆情搭车”现象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5(11):15-16.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010-02

作者简介:黄灿灿,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生。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峰值
“四单”联动打造适龄儿童队前教育峰值体验
魏则西事件网络舆论传播探析
社会化媒体对网络舆论环境的重建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中国未来人口峰值预计14.5亿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宽占空比峰值电流型准PWM/PFM混合控制
基于峰值反馈的电流型PFM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