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梨华小说中的华裔后代书写
——以《一个天使的沉沦》和《彼岸》为例

2016-07-12 08:22李小丹暨南大学广州510632
名作欣赏 2016年17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婚恋华裔

⊙李小丹[暨南大学,广州 510632]



於梨华小说中的华裔后代书写
——以《一个天使的沉沦》和《彼岸》为例

⊙李小丹[暨南大学,广州510632]

摘要:於梨华被誉为“留学生文学的鼻祖”和“无根一代的代言人”。1996年,《一个天使的沉沦》发表,她把关注点放到了华裔后代的身上,在之后的作品《彼岸》中她又对移民下一代的问题做出了更加深入的探讨。本文以《一个天使的沉沦》和《彼岸》为例,从华裔后代的身份文化认同、华裔家庭的代际裂痕以及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异族婚恋三个方面对於梨华小说中的华裔后代书写加以理解及分析。

关键词:於梨华华裔后代身份文化认同代际裂痕异族婚恋

於梨华早期的小说,以《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为代表,主要是反映台湾留学生旅居异域所面临的种种困惑,以及由此引起的“无根”的迷惘,因此她也被称为“留学生文学的鼻祖”和“无根一代的代言人”。到了1996年,《一个天使的沉沦》发表,又再次展现了於梨华创作的新视角,正如她所说的:“我的写作路线早已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归》《雪地上的星星》等的留学生文学的范畴中跳出来了。”①於梨华在之后发表的《海外华文作家面临的挑战》中也曾说过:“在众多的写作题材中,我个人较感兴趣的有两种,第一种是因迁移而产生的婚姻破裂所导致的对女性不利的问题”“第二种是下一代的问题。所谓下一代,即是自小被父母从大陆、台湾或香港带到美国,入了美国籍的,或是在美国出生的青少年”②。因此这一次她不仅把关注点放到了移民的第二代身上,即华裔后代的身上,而且在之后的作品,特别是在《彼岸》中又对移民下一代的问题做出了更加深入的探讨。

一、“他者”排斥与自我双重认同

“所谓下一代,即是自小被父母从大陆、台湾或香港带到美国,入了美国籍的,或是在美国出生的青少年。他们的父母是美籍华人,他们则是正牌的美国人,但也摆脱不了‘华裔’这两个字。”③於梨华笔下的华裔后代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同族夫妇所生育的下一代,以罗心玫和尚晴为代表,他们仍然是东方人的面孔,在父母的影响下,会讲流利的中文,还保留了大部分中国式的生活习惯,比如:罗心玫在姑爹到家里来访的时候,在父母的要求下,向姑爹行中国礼仪;尚晴则可以用流利的中文和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张冰雨交谈。这一代华裔,他们在国籍上是“堂堂正正的美国人”,但是在美国人的眼里,他们又被称为“中国娃娃”。从他们自身而言,生活在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社会里,他们又难免不自觉地向西方文化靠拢。另一种是由异族父母所生育的后代,即“混血儿”,也是於梨华笔下的移民第三代,以楚眉为代表。与同族后代相比,“混血儿”处于更加尴尬的境地。他们的中文已经大不如上一代,生活习惯也越来越西化,可是在美国人的眼里,他们仍然不属于“美国人”:“说什么我既不是美国人,又不是像什么李小龙这样的中国人,不中不西的,给人的感觉很奇怪。像卡尔这样帅气的大学生,还怕找不到金发碧眼的百分之百的美国血统的女孩?”④这是楚眉的男友卡尔的亲戚对楚眉的评价,说明华裔后代的身份依然受到美国人的排斥。“混血儿”的尴尬在于,在面对中国人的时候,他们又总是被说:“你们美国人……”即在中国人眼里,华裔后代又被视为“美国人”。

从罗心玫与尚晴所代表的“第二代”身上,我们看到了华裔子女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残酷境遇,以及对“异族婚恋”的幻灭感,“她们成为两种文明的弃儿,哪一种都无法获得救赎。”⑤而到了楚眉一代,也许楚眉所说的“我是半个中国人”更能体现华裔后代自身的身份文化认同。在《彼岸》中,卡尔和冰雨其实正是中西文化的象征,楚眉在两种文化面前难以抉择,并表示“两个人都喜欢,喜欢他们不同的地方”“如果他们两个人合并起来,那该有多好啊!”⑥在楚眉身上清晰地表现出了一种双重认同的态度,这种双重认同的态度使得这一代人能够调和东西方文化矛盾冲突的一面,走向和谐融通的另一面,“异族婚恋”的和谐就是最典型的体现。同时,这种双重认同的态度不仅是作者在身份转换和经历中西两种文化碰撞冲突后所倡导的一种文化态度,也揭示出了全球化浪潮之下双重文化认同越来越广泛化的趋势。

二、华裔家庭的代际裂痕

第一代移民大多是在青年时期赴美留学的,在他们身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而华裔的后代从出生起就生活在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社会,接受的是正统的美国教育,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几乎来自于父母或祖父母,并且知之甚少。两代人生活环境、习惯、经历、文化认同等种种差异,再加上华裔身份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必然会产生碰撞和冲突。首先,几代人的隔膜来自于由生存困境所导致的婚姻破裂。“美国是个现实残酷的地方,为生存、为求学必须半工半读,而白天上课、夜晚打工对于留学生来说更成了家常便饭,而出国前的憧憬、初踏异域时的欣喜,很快被沉重的生存压力碾碎,生存与求学上的苦斗,成为人生的首要目的。”⑦当留学生们取得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后,为了在美国扎根下去,他们又被迫加入了美国学界黑暗的争夺“永久聘书”之争。於梨华笔下的“父亲”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在事业上,根本无暇兼顾家庭,因此引来“母亲”的不满,最终由“父亲”的出轨导致了婚姻破裂。父母因婚姻破裂而忽视孩子,孩子则因父母的婚姻破裂变得叛逆、对抗甚至对父母进行顽强挑战。罗心玫因为父母的婚姻危机逐渐与家人疏离,致使一次次错失了向二姐和母亲敞开心扉的机会,最后一步步地走向深渊。“实际上,罗心玫的逐步沉沦,除了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内在个性的脆弱之外,家庭成员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也是关键性的因素。”⑧其次,第一代移民父母从中国封建家庭中带来的中国封建传统陋习对家庭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父亲是一家之主,要维持他的尊严,因此封建家长是不可能与子女“打成一片”的。“我记忆中从没有父亲趴在地上和我们,尤其是大哥,玩什么拼搭的游戏(他只教过大哥下象棋,大哥半歪在椅子上思考,父亲则是坐得笔直的)。”⑨父亲在罗心玫童年中的缺席让她只能寄望于母亲,然而当母亲也在婚姻破裂中自顾不暇时,罗心玫实际上便成了无所依靠的弃儿。中国传统重男轻女的陋习更是通过移民的上一代承袭至移民的第二代。“不是因为母亲特别钟爱楚眉,引起她的妒忌而反击,也不是因为母亲从小偏心哥哥尚刚,她也承袭了母亲重男轻女的心理,更不是因为楚勇比姐姐听话,都不是,都不是!但又都是!是这一切加起来,令她横着心,但又像刀割似的令自己痛心地折磨她这个可爱的唯一的女儿。”⑩“重男轻女”带来的一个恶劣的后果是引起子女甚至母女之间的相互妒忌,从而使家庭关系进一步恶化。最后,华裔家庭的亲情裂痕还来自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冲突。父母作为第一代华人移民来到美国,遭遇过美国的种族歧视,“他们省吃俭用,累积了足够的钱,搬到高级住宅区,使得他们的孩子进入上乘的中学,并且日夜督促他们的课业及其他活动,准备他们将来进入第一流的大学。”⑪可见中国传统思想里的“学而优则仕”在第一代移民身上依然根深蒂固,而出生在美国或者受美国受教育长大的后代,他们更强调西方崇尚个人自由的思想,于是冲突在所难免。在父母眼里,做好子女的标准就是进好大学,于是辍学就成了罗心玫和尚晴反叛的方式。辍学是父母难以接受的,然而父母越压迫她们便越反抗,两代人的关系在对抗中变得越发紧张,最后两代人之间的疏离把女儿推向了歧途。面对华裔家庭的种种矛盾,“依於梨华的诠释,华裔子女的歧途,似乎是他们从中国传统和美国生活方式中分别取出并不适当的一部分来做了最坏的组合。”⑫

三、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异族婚恋

於梨华笔下的华裔后代的婚恋几乎都属于异族婚恋。在《一个天使的沉沦》中,罗心玫和她二姐所迷恋的对象都是“异族”男性,她们为异族男性的活泼、奔放、运动等特质所吸引。在《彼岸》中,尚晴与马克、亚伦,楚眉与布莱恩、卡尔,他们在感情上的分分合合,正展现了异族婚恋所面对的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走向融合的可能性。在异族婚恋中,中西方文化的冲突首先表现在双方父母对子女婚恋的阻挠。华裔父母思想观念依然保守,他们反对子女早恋,罗心玫的母亲再三对女儿强调:“十八岁以前,不许交男朋友。”即使是在美国长大的尚晴,她身上也承袭了母亲保守的观念:女儿交了男朋友后必须先带回来给父母看,而且一定要坐在客厅,不许到女儿房间去。“异族”的父母或亲戚则是带着种族歧视的眼光来看华裔子女的,“卡尔的父母虽然没有反对他们的儿子同我要好,不过他的亲戚们,像他的婶婶或舅舅之类的,就常在她的父母那里说一些闲言闲语,说什么我既不是美国人,又不是像什么李小龙这样的中国人,不中不西的,给人的感觉很奇怪。像卡尔这样帅气的大学生,还怕找不到金发碧眼的百分之百的美国血统的女孩?”⑬其次是中西方的性观念的差异。自幼在美国长大的楚眉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性观念,而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张冰雨则是“把他的中国古老想法带到这个最先进的美国来了”“在他们交往的初期,冰雨十分固执,和她的亲昵到了某一个限度就控制住了自己,楚眉觉得十分迷惑,因为她同卡尔在一起没多久,对方就毫不犹豫地要求有性关系,而她,在读高中时就知道有不少同学都有不止一次的性关系,而且是与不同的异性。耳濡目染,逐渐觉得这是异性交往必定的最后一步”⑭。性观念的差异往往容易造成误解,冰雨的冷落让楚眉的自信心受了伤害,以为自己对他的吸引力不够。此外,还有中西方对情感表达的方式的差异:西方人直接,中国人含蓄,这也给交往中的异族男女带来了摩擦和冲突。异族在交往中虽有冲突和摩擦,但华裔以及华裔子女的婚恋最后都走向了融合。这种融合是建立在双方双重的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的,在《一个天使的沉沦》和《彼岸》中都写到这些异族男性对中国文化的认同。马克、亚伦都爱吃中国菜,“中国菜是我的最爱,其次是法国菜,再其次是意大利菜,然后才是牛排。”⑮他们都说过几乎一样的话。洛笛的丈夫葛伦在她的影响下慢慢变成“半个中国人”,接受了中国的饮食习惯;筱梅的丈夫费礼则是“一个温文儒雅的美国人,汉学家”。从“异族婚恋”的融合中,我们可以看到,“於梨华借助对‘异族婚恋’之间人性共通之处的关注和探索,显示了多元文化的共生共存与沟通融合的可能性。”⑯

从早期对留学生生活的书写一直到对华裔后代的书写,於梨华始终孜孜不倦地探寻着他们那一群体的心灵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困惑与挣扎,随着她自身的成熟和视野的开阔,她的作品所反映的问题也逐渐深化。她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华裔后代既不被美国人认同又不被中国人认同的身份尴尬,还以自身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去揭露中国传统陋习对华裔家庭的残害,反映华裔与其后代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所产生的代沟和矛盾。她对“异族婚恋”的描写更加体现出了她思想不断深化的过程。“异族婚恋”从失败走向和谐的过程,其实也是中西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的过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於梨华能敏锐地抓住了两种文化所展露出的某种“融合共通、平等对话”新特质,她的作品正是在这一层面上为我们对华裔后代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①於梨华:《别西冷庄园》,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8页。

②③於梨华:《海外华文作家面临的挑战》,《文学自由谈》1998年第6期。

④⑥⑩⑪⑬⑭⑮於梨华:《彼岸》,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34页,第159页,第50页,第20页,第134页,第258页,第174页。

⑤⑯李培培:《论於梨华小说“异族婚恋”叙事中的女性书写》,《2012年暨南大学硕士论文》。

⑦李倩:《於梨华留学生文学创作心灵嬗变的轨迹》,《渤海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⑧尤金:《沉沦背后的问题》,见於梨华:《一个天使的沉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4页。

⑨於梨华:《一个天使的沉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⑫王鼎钧:《问天下多少小三子》,见於梨华:《一个天使的沉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7页。

作者:李小丹,暨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外华文文学。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婚恋华裔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文化认同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研究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
青年婚恋现状数据
中西文化大对比之“交际语言”的差异
婚恋心理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