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 推陈出新
——浅析对帅立志先生竹简刻字艺术创作的实践认识

2016-07-12 12:23邹航英桂林理工大学541004
大众文艺 2016年11期
关键词:刻字竹简艺术创作

邹航英 (桂林理工大学 541004)



就地取材推陈出新
——浅析对帅立志先生竹简刻字艺术创作的实践认识

邹航英(桂林理工大学541004)

摘要:刻字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与书写在纸、绢上的书法作品不同,是用刻刀在不同材料上进行刻写。由于受传统观念“书者为‘家’,刻者为‘匠’,写者为‘高’,刻着为‘下’”的束缚与偏见,刻字者长期不被重视。本文通过对帅立志先生在竹简刻字艺术创作的长期实践活动历程进行研究与探析,总结得出,在艺术实践当中,充分利用本土自然资源并融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于个人艺术创作思想当中是开创新艺术的成功尝试,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同时也体现了帅立志先生竹简刻字艺术创作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竹简;刻字;艺术创作;实践

由于出生年代的差异,我对帅立志先生的竹简刻字作品了解甚少,有关他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也所知无多。近年,我看了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帅立志刻字艺术》画册,又阅读了一些相关文章和评论报道,开始逐渐地对他的竹简刻字艺术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

在谈及帅立志先生的竹简刻字的艺术时,若仅从竹简刻字作品的表面层次去理解其刻字艺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他作品的背后去探求他以竹作为书法刻字艺术创作的内在本质。笔者以为,这需要从他的成长过程和所接收的文化思想这一角度来进行探析。

谈及竹刻艺术,不能不谈到竹对我们中华民族以及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竹,对于我们整个民族而言,自古就有一种很浓厚的感情。纵观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难发现,竹作为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一直从古延续至今。在社会的日常生活里,一双简易的竹筷就形成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影视习惯;一片片书写有文字的竹片相连,就构成了中国最早的书籍——竹简;一枝以竹制成的毛笔就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写字方式。由此可见,竹不仅作为艺术加工和物质创作的材料早已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和寻常百姓家,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竹这一物质所具有的文化特殊性的青睐。

在浩瀚的文学典籍中,以竹为成语的典故也是不胜枚举。如“竹苞松茂”“竹报平安”“胸有成竹”“雨后春笋”“绿竹生孙”等,无不表现了中国人与竹在文学上的特定关系,并成为广及全民的通语;以“竹人”之乐,“竹笛”之声,“竹竿”之词,“竹茹”之酒,“竹皮”之冠,以及“斑竹”之泪等等,也都是包蕴文化的内涵。可以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竹对于我们的民族来说,却实有着一种特殊的浓厚感情,它以独具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使物我相通。

此外,由于竹四季常青,外形又具有挺拔、坚韧、清秀、典雅的自然风采,于是,竹就成了象征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道德理念,一种文化涵养,一直以来为许多的文人墨客所称颂,喻其为“君子之风”,并把它作为文学、绘画和工艺雕刻、室内外装饰的常用题材。

在我们民族看来,竹所独具的虚心劲节神韵可以和人们内心深处所向往的虚怀若谷、高风亮节的品格合二为一。由此可以看出,竹自它一开始进入文人的视野里就被赋予了浓厚的文人化审美倾向,它是文人内在精神的外话体现和情感依托。

这些,对于自小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以及父亲帅础坚艺术思想教导的帅立志先生而言,无疑是具有深刻影响的,这一点可以从他《回忆父母亲》一文中看出。1与此同时,这种文化思想的影响也为他在以后选用竹材作为刻字艺术的材料进行书法刻字艺术的创作埋下了心灵上的伏笔。

帅立志先生,字子夜,出生于1924年12月3日桂林一个清贫的书画家庭,适逢中国社会的多事之秋以及各种文化思潮蜂涌而起之时。其父帅础坚系著名的教育家、国画家,也是西画最早传入广西的开拓者。帅础坚早年曾投入著名画家刘海粟门下学艺,受其教育影响,在思想和艺术的教育上主张立足传统,融合中西的教育思想。帅立志先生9岁时,便在家父的这种艺术思想熏陶和循循善诱的教导下学习中国的传统艺术——金石刻字、治印和临摹碑帖,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喜爱。中学毕业时他为减轻家庭负担和帮忙补贴家庭的生活费用而以每千字可得米半斤的蝇头小楷帮人抄写行文。1942年,帅立志先生考入电信人员训练班,结业后在邮电部门工作,在业余时间挂牌治印,继续从事对书法、篆刻治印的研究和实践,并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宝贵经验和实践经验,为他在日后的刻字艺术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一时期,帅立志先生思想上接受最多的思想教育是来自父亲的艺术教育思想中的“学贵心悟”,可以说这是他刻字艺术生涯中的思想萌芽期,同时也是他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我书艺修养造诣、认识和实践的时期。

在帅立志先生成长的这一阶段中,虽不排除有来自家父的从旁引导、亲身教诲和当时社会环境的促使和逼迫,但从根本而言,这些都不是帅立志先生日后决定从事书法刻字艺术并不断研究的主要原因,而是他成长过程中的外部因素,对其思想所起的只是催化和促进作用。究其他选择书法刻字艺术研究的根本原因应是根植于他内心深处对中国传统书法刻字艺术的那份由衷热爱,而这才是他选择书法刻字艺术的根本内因所在。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热情和喜爱之时,他才会潜心为它付出自己人生的宝贵精力和心血。换而言之,正是由于帅立志先生拥有对书法刻字艺术的深厚热爱,才使他在书法竹刻艺术上有了一个无形的精神领域和一个广阔自由的神驰空间。在这片纯净的书法竹刻艺术世界里,他可以自由地爱他所爱、思他所思和做他所做而不受外界的干扰,同时也能突破外部世界给他带来的思想羁绊和束缚,并把它作为其精神上的支柱和心灵上的良药来鼓励和支持他走向艺术人生之路的原动力。

文革,对于帅立志先生而言,无疑是人生一大转折。这一时期,既是他面临人生的失意之时,也是他听取父亲的教诲重振精神,坚持从事书法刻字艺术专研、探索和实践之时。正所谓功夫不负苦心人,凭着他对父亲所说的“学贵心悟,守旧无功”这一信念孜孜不断地追求和埋头钻研,最终,他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和竹刻工艺里寻找到了书法刻字艺术新的突破点——竹简刻字艺术,成功的以此补充和发扬了中国竹刻艺术中融书法刻字入竹简的不足。不过,这些对于当时只是单纯处于对研究书法刻字艺术有浓厚兴趣的帅立志先生而言是没有预料到的,事物的发展有时在不经意地情况下出现意外的收获。

文革时期,由于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遭受了来自政治上“左倾”路线的错误指引,因而导致了举国上下停工、停产、停学的严重社会局面,这一局面对于生活在当时的中国人们而言无疑是一场大劫难。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所需用品在商店中都难觅踪影,更不要说继续学习和研究书法刻字艺术。这一切对于要遵循父亲教诲和继续从事书法刻字艺术研究的帅立志先生而言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难题。

内隐家庭教育问题是指没有通过可感可测的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家庭教育问题和当下还没有表现出现来的家庭教育问题。年轻父母要特别用心去检视内隐的家教问题。

不过,凡事在其发生的必然过程中通常也会不自觉的伴随着一些偶然性和巧合型的因素在里面,并且寻常看似平常的事物如果遇到善于发现它美的人将会出现另一番景象。广西,由于地处我国华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沛,草木繁盛,到处都生长着青翠的竹子,而且种类繁多。其中,尤以竹径粗大、竹质细密、竹竿挺拔的楠竹(亦称毛竹)为最多。当地人常用竹片引火做饭、用竹子建造房屋、用竹子加工制作生活用品等等,因而竹对于生活在当代人来说是很常见的,不是什么稀罕的植物,但对于帅立志先生而言去意义非凡。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里就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良。”“天时”“地气”为自然条件,可以孕育出材美,为工艺提供物质基础,而“工巧”则是人的智慧和才能,它可以为美材创造出高于它自身所不具有的价值。简而言之,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易方物也由此产生。2

正是因为帅立志先生身处在广西这片难得的自然地理环境里,使得他能够有机会在当时局势艰难的社会环境下继续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书法刻字艺术,可以说这天生的自然条件为帅立志带来了难得的幸运和机会。就地取材,用这些随处可见、可得的竹子作为书法刻字的材料来继续进行书法刻字艺术,这一意识对于正苦无良策的帅立志而言是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情,无论在经济上、取料上竹子都非常廉价和便捷,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代替纸张,不用为纸张的缺乏而烦恼。

在帅立志自诉其经历的回忆文中曾提到过他在小学的劳作课就有用毛竹刻字的学习经历,“这种劳作课对我走上刻字艺术之路,从小就铭刻在心。”3而且它也成为帅立志克服失意并重振精神的最佳依托物。一天劳动之后,晚上刻竹到深夜。他很快被这充满线条与结构的艺术所迷醉,这是一个没有罪与罚的纯美世界,他尽情遨游于这个世界,曾经窒息的生命意识灿然复苏,被受压抑的激情在狂草中的刻刀竹板间恣肆汪洋……4此外,从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上来说,竹刻也是我国传统的雕刻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有之,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它可以说是竹简文化的产物。5究其产生的原因是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还没有发明象纸张和毛笔那样的书写文具,因而人们识字、读书和记事只能用一种黑色的碳在切好的窄小竹片上书写文字,写完后便用刀牢固的绳线把以片片零散的竹片按文字的内容和顺序串起来并捆扎好,这样,一本完整的书就形成了。这种在竹片上书写文字并用刀把它刻下来捆扎成书的书写方式从那时起一直持续到我国的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前,这种以竹片制成的书籍我们今人称其为“竹简”。

至此,笔者认为,以竹作为书法刻字的材料和以竹简作为自己以后刻字艺术所追求的风格模式,可以说除了帅立志先生当时自己有意识的选择以外,同时还外加有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的无意识促成。正是这主客观的和谐统一使得帅立志先生的书法刻字艺术迈向了一个必然的发展道路——竹简刻字艺术。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所赋予竹的独特文化内涵和帅立志先生自身所根植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合二为一,二者在本质上使血脉相连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下的产物。帅立志先生正是通过竹简刻字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把他和竹这二者之间的意蕴关系结合起来,达到物我相通。这一点,在某一程度上也说明了帅立志先生在书法刻字艺术的研究中终于走出了自己的刻字艺术思想,并开始逐渐地步入成熟。

随着70年代中日邦交的顺利恢复和80年代的改革开放的这一系列政治变化,中国的面貌也逐渐焕然一新。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同时,中国对外的文化艺术交流也同步迅速发展起来,这一切都为帅立志先生的竹简刻字艺术的创作带来了难得的“黄金时期”,也由此迎来了他刻字艺术迈向成熟的崭新一页。

频繁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使帅立志先生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艺术氛围里广泛开阔自己的视野和理想,同时也为他的创作思想和他的竹简刻字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这一切对帅立志而言是一个难得机会,并且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为他进行自我更新创造了有利时机。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是在它自取旧事物有益的方面以及借鉴他事物之后才发展和成熟的,帅立志先生的竹简刻字艺术创作和发展也不例外。在他竹简刻字艺术创作实践的十余年里,他一贯”坚信穷艺无涯,力求真、善、美、精、新“的艺术创作原则,在其原有的竹简刻字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地锐意进取和吐故纳新,创作出了大量的竹简刻字作品,如《满江红》《鸟儿问答》《重上井冈山》《忘宗岳太极拳经》《戚继光拳法图》等等,并从中总结出了自己对竹简刻字艺术的认识和经验:“近十多年的竹简长卷、横批、单双块组合,约有三百余件。我体会到汉字和刻字是截然不同的艺术创作,虽然‘刻’是为了‘字’留存在某种材料上,使之更有艺术魅力,但两者区别很大”,“因此写幅书法作品,要在竹简上刻成一幅书法作品,不仅要求书法基本功好,且要比写付出的劳动强度大得多,可以说刻字是智力和体力,用笔和用刀的双层艺术创作,提倡自书自刻使书法、刻字、装潢工艺为一体。这对刻字艺术的全面发展,使书法刻字艺术的创作统一起来,走上自我选择的路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锐意进取,在创作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刻字艺术蓬勃发展”,6“在继承的实践中以‘悟性’悟出创新之理来,这样的创新就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也就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7由此,笔者认为,帅立志先生在多年的竹简刻字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成熟艺术思想以及具有自我风格的竹简刻字艺术。竹简刻字是书法的再加工,刻字更丰富地表达书法艺术。往往刻一字要转换数十次,同时保持高度的精力。其竹刻作品古色古香,淡雅高贵,神韵悠远,富有极强的艺术魅力。8

综合上述,帅立志先生的竹简刻字艺术是以当地之材融自我实践而成的自身创作艺术,是融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于个人艺术创作思想并使之散发新的艺术魅力的成功尝试,而这也正是帅立志先生竹简刻字艺术创作的实践价值体现。

注释:

1.帅立志.《回忆父母亲》.见黄格胜主编《染来山岳千重翠》,2002:145146.

2.徐华铛主编.《中国竹艺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P1.

3.帅立志.《弘扬刻字艺术,锐意进取》,《帅立志刻字艺术》.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3.

4.记者许可评价帅立志先生文《书法家的敦厚与飞扬》.

5.同2,P96.

6.同3.

7.万明旭.《竹简艺术的开拓者》.中国西南画报,1993(4):4. 8.帅立志《关于书法创作》.

9.同7.

10.同8.

作者简介:

邹航英,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刻字竹简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沈辰绘画作品欣赏
智海急流
读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墓竹简杂记
改建后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商朝——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
读《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札记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