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生态景观设计中植物的应用

2016-07-12 06:44四川旅游学院61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水区滨水水体

谢 科 (四川旅游学院 610000)

城市滨水生态景观设计中植物的应用

谢 科 (四川旅游学院 610000)

植物在设计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与营造宜居城市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植物的应用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强化生态保护,并且体现艺术性。通过分析长沙滨江绿化带生态景观设计实例,研究植物的具体应用情况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营造滨水植物景观、建设多功能滨水生态空间的建议,以促进人与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植物;应用

本文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景观与游憩研究中心科研项目:〈城市滨河生态景观设计与修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时间:2015年6月,立项编号:JGYQ2015025

一、城市滨水生态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

1.城市滨水生态景观设计的概念

城市中与水体毗邻的特定空间区域,就是城市滨水区。该区域分为陆地、水域、水际线三部分,其中存在与海洋、湖泊等临近的公园、建筑等。根据水体性质的差异又可细分为滨河、滨江、滨海等,它包括300米左右的水体空间,以及约1千米左右的陆地空间。城市滨水区由于具有自然水体的线性特征,可以将不同类型、风格的分散植被连成整体,并形成特定的空间景观变化与组合形式。不同的植被交错融合,也形成丰富物种杂居共存的生态圈。城市滨水区以城市环境为背景,很容易受到人为活动与硬质景观的影响,并且其中的生态景观与自然景观存在区别。对城市滨水区进行生态景观设计,就是形成物种丰富、层次多样的生态系统,并保持一定的社会功能。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也可以看做城市绿化,实质上就是运用不同种类的观赏植物,对水体沿线进行规划与绿化,形成优美舒适的绿地空间。

2.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的依据

在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中,植物可以看做最为重要的设计部分。它与滨水区景观与生态结构存在对应关系,也能够创造出一定的意境美。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依据有生态学、园林美学以及环境心理学等。其中生态学注重景观设计中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以及生态空间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强调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滨水区生态景观的设计形式为斑块状,注重生物多样性与物质流通。从生态景观设计目标上来看,需要保持滨水区生态系统的补偿恢复功能,促进能量的传递与流动,进而维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障与人类活动的良性互动。园林美学根据植物的外形与生长特点,从多个角度进行营造与规划,注重提高景观的艺术性。环境心理学侧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植物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研究,了解人们对植物景观的感知能力,进而为科学规划与决策提供参考。

二、城市滨水生态景观设计中植物的应用原则

1.注重生态保护

城市滨水区存在多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如土壤、空气、阳光、植物、人等,是一个人造与自然相结合的空间。该区域位于水体、陆地交界处,生态系统较为复杂,植物的应用也与陆地景观设计不同。并且该区域由于人为性干扰因素较多,稳定性很容易被破坏,这就更需要在设计时注重生态保护,维持水滨区生态系统的平衡。设计过程中只有将植物应用与生态融合,才能保持滨水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对城市滨水区进行生态景观设计时,应该将构建“生态植物景观区”作为目标,保障生态群落稳定性、物种多样性,为市民呈现最舒适、自然的休闲观光区。

2.遵循自然规律

滨水区生态设计中植物的应用,并不是简单的生物种类的组合或堆砌,而是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构建稳定的自然植物群落。在应用植物过程中可参考自然生态群落的构成比,合理应用灌木、乔木等植物,以保持系统的整体协调性与自我调节性。不同地域环境、水体、土质中生长的植被不尽相同,也具备不同的适应性。植物的生长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其生长枯荣都存在特定的规律。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应该尽量选择最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结合地域气候特征,选择与本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植物,进而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绿化带。在设计前调查本地的植被分布情况、水域与气候特点,进而合理规划植物应用空间。尽量选择适应性强、抗湿性强、自我更新能力强的水滨植物,采取自然式种植方式,以凸显滨水区生态系统中植被的演变规律。减少水体沿岸落叶植物的数量,降低近水区域植物自然代谢的频率,保持整体的美观与整洁性。

3.体现植物景观的艺术性

植物在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应该体现意境美、形式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意境美,就是人们在观赏景物时通过一定的想象、联想,进而发现生态景观的深层美感。设计者可以通过艺术构图手法,结合诗词书画、亭台楼阁等营造意境美,让人们在观赏景物的同时眼前浮现美丽的画卷。也可以通过借景、透景等手法拓展景物深度,或以水体镜面效果增添景物的美感。例如杭州西湖通过在岸边栽植垂柳,给人以依依惜别的感觉,而“曲院风荷”则以蜿蜒曲折的回廊与亭亭玉立的荷花勾勒出动人的画卷。植物的生长存在季节性,滨水区生态设计中也需要体现季相性,保障春季有开花植物,夏季有水生植物,秋季有枫树等观赏性植物,冬季有常绿植物。此外,滨水区造景中也需要注重层次、色彩明暗、尺度比例的协调统一,结合物理空间、环境与心理因素,给人带来视觉享受与愉悦感。设计者需要从整体上搭配植物色相,通过巧妙布局突出高低层次,构建既多姿多彩又和谐统一的城市绿化空间,让市民沿路观光时不出现视觉疲劳。

三、城市滨水生态景观设计中植物的具体应用分析——以长沙滨江绿化带为例

1.长沙滨江生态景观的设计背景

长沙市境内河流综合交错,大部分属于湘江水系,雨水充足。该市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主要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落叶林等。全市共辖五个区四个县,总面积超过一万平方千米,绿化面积超过40%。湘江由南至北贯穿市区而过,两岸形成湿地、平原、自然林、草滩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并与岸边的建筑房屋交相辉映。长沙市政府于1995年制定了沿江风景带建设工程,通过对湘江东岸以及老城区进行大规模改造,旨在打造城市防洪与生态景观结合的城市绿地。同时注重植物景观规划与历史人文的结合,以凸显城市的人文底蕴,提升湘江风光带的现代品味。

2.长沙滨江生态景观设计中植物的具体应用

湘江风光带中应用的植物有近三百种,其中樟树等本土植物的应用比例最大,也合理搭配了不同种类的常绿乔木、水生植物、灌木植物与色叶植物等。采用群植的方式将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结合起来,形成上层遮阴空间,保障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绿色,主要植物有雪松、香樟树、垂柳、广玉兰等。在景区入口或重要位置种植色叶植物,如枫树、南天竺等,以增加整体景观的色彩。在风光带中视线聚焦的地方设置开花植物,如在重要路口栽植桃花、山茶等植物以吸引目光,达到对比衬托的效果。在城市道路与滨水区分隔处种植灌木,如杜鹃、黄杨、栀子等,以达到分界与消除噪音的目的,也增加了植物景观的层次感。在江岸应用少量水生植物、垂枝植物,如湿地松、菖蒲、垂柳等,体现了江滨景观特色。

整个风光带的设计遵循了生态性、艺术性的原则,不仅注重表现植物的个体特性,也注重整体的组合搭配,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结合,开花植物与色叶植物的结合,让整个风光带一年四季呈现不同的景象。风光带南部与城市主干道相接的区域,依据地势设计灌木与疏叶林组成的植物群落,不仅隔绝了道路上的汽车噪音,也保障了视线的通透性。在植物选择上将本地植物作为优势树种,并搭配灌木构成错落有致的群落空间,保障了系统的适应性与稳定性。设计者也注重保护名木古树,通过设置树木标识牌提升识别度与科普性。

3.长沙滨江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单种植物大面积种植,导致整体景观略显单调。滨江风光带中可见单种植物大面积种植的现象,如常绿植物绿篱的大范围种植,虽然能够隔离空间,但导致部分区域景致单一,也影响到后期修剪与管理。(2)灌木植物应用过多影响畅通性。部分区域灌木植物种植过密,导致生长拥挤、排列紊乱,影响到整体的观赏性与延展性。(3)水生植物应用较少。风光带沿岸为了达到防洪的目的,设置了水泥驳岸以阻断水流。两岸可见的水生植物很少,导致近水区景观单一,缺少过渡。(4)缺少花境植物。风光带中极少栽植花境植物,并且花坛较少。而在林木或灌木周边栽培花境植物,不仅能够丰富景观层次,也可以提升整体美感。

四、城市滨水生态景观设计中植物应用的具体建议

1.通过种源调查保障系统稳定性

要想保障城市滨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且提升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就需要通过种源调查与监管确保后期设计效果。滨水区生态系统中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条件,设计不同的植物生存环境,如菊花、杨柳为喜阳植物,棕竹为喜阴植物,这就需要掌握不同植物的习性以营造多元化的生态环境。同时滨河区生态系统的构建应符合园林美学的需求,以草坪为背景,以花果植物为点缀,以高大的林木为骨架,保障混合共存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对于野生植物或外来植物,可以通过植物驯化等方式提高适应性,或者通过苗圃试验了解植物的应用情况,观察苗圃中植物的空间结构与效果,进而为后续设计提供大量植物资源。

2.构建疏密有致的植物景观群落

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中,植物的空间设定需要结合植物的高低、外形、是否落叶等因素。无论从平面上来看,还是从立体层面来看,都需要选用多种类型的植物,保障最终的设计层次分明、轮廓清晰。通过栽植疏密有致的植物群落,能够形成观赏性强的景观。例如,在不影响每一株植物正常生长与体现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植物混合种植,达到体现主体的目的。应该注意的是挑选一两种植物作为主要种植对象,并适当结合其它类型的植物进行陪衬,注重以立体空间为顺序适当变化,尽量避免出现重复。每种类型的植物均有不同的特点,设计时应该结合季节性科学应用。开花植物颜色艳丽,能够为植物群落增添一丝亮色,但是多为落叶植物。常绿植物虽然四季常青,但是缺少变化。为了从色彩上体现植物景观的层次,可以混合种植落叶乔木与常绿植物,尽量保障灌木的高度一致,而落叶乔木高于常绿植物。也可以依据地形地势种植灌木,并搭配花坛、阶梯等,达到构成高低错落的植物景观分界线的目的。同时乔木林的栽植应该注重疏密有致,每隔一段出现一些变化,或者灌木丛与乔木群混合,呈现若隐若现、相辅相成的效果。植物群落中开阔的空间需要设置部分封闭视线的林木,而相对封闭的植物群落中也需要设置透光林,达到虚实结合的效果。景致优美的地方多栽植低矮的灌木,以避免阻挡视线,或栽植高大的乔木,而山坡、滩涂等地则需要设计致密的林木或灌木。滨河区植物群落的规划,应该综合运用密林地、湿地植被等多种植物景观类型,构建形式多样的景观空间,避免单调与呆板。

3.注重过渡并形成起伏的天际线

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的设计,需要通过科学配置形成物种多样的生态空间,注重不同种类植物的搭配与过渡。水体边缘一般栽植水缘植物,如水葫芦、蒲草等,栽植面积不超过水体边缘三分之一的空间,并通过斑块状种植方式。而陆地与水体交界处以乔木、灌木为主,并设置色彩鲜艳的开花植物或色叶植物,以发挥分界与屏障的作用[7]。例如,在水体滩涂区域种植芦苇等形成过渡,以弱化水陆分界线。可在水岸边种植具有伸展性的水生植物,或在岸边种植迎春花等,加强水体与陆地之间的联系。通过不同类型植物的搭配与外形修剪,保障植物群落外形的适度变化,形成起伏波动的天际线。不同外形植物的合理设计,能够形成一定的层次感与韵律感,也让整个景观分界呈现出舒缓延展的艺术效果。例如,在一片观赏性桃树林中栽植与其树形相近的榆叶梅,不仅改变了原有单调的天际线,也让整体群落更加美观。

4.营造灵活跃动的植物景观色彩

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的设计,可以通过对不同自然色彩的选择与搭配,构成灵活跃动的色彩空间。色叶植物是滨水区景观色彩营造中应用较多的,这些植物不仅能够改善景区内单调的视觉体验,也让植物群落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更加具有跃动感与立体感。常见的色叶乔木有银杏、黄金槐等,常见的观赏灌木有变叶木、黄杨等。开花植物、草花植物也是营造景观色彩中不可或缺的,常见的观赏性开花植物牡丹、紫薇、迎春花等,常见的草花植物有郁金香、鸢尾花等。在栽植常绿植物时点缀开花植物,不仅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也增加了景区的特色,而草花植物具有绚烂的色彩,能够营造温馨、热烈的氛围,适当运用也能够营造特定的意境。

五、结语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部分,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是构建优美滨水生态景观的主体,科学合理的植物景观设计能够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因此,在城市滨水植物景观设计中,应该以园林美学、生态学为依据,通过种源调查与植物习性分析,营造出层次分明、色彩灵动的植物群落,维持滨水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性,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舒适生态空间。

[1]熊亚男,彭重华.小城镇滨水区生态设计误区与反思[J].绿色科技,2014(01).

[2]邓建明,周萍.河流的四维特征探讨[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2(04).

[3]张永跃,张新明.沅江市林地功能划分及其保护利用探讨[J].绿色科技,2012(02).

[4]姚志慧.浅析滨水景观设计——以通扬河北岸景观设计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3(09).

[5]陈牧.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J].现代园艺,2012(12).

[6]王学智.体现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J].中国园艺文摘,2013(05).

[7]章晓航.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现代园艺,2013(12).

谢科 ,学位:硕士,工作单位:四川旅游学院,职位:风景园林教研室主任,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设计。

猜你喜欢
水区滨水水体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农村污水处理程度探讨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城市滨水区景观艺术设计研究
大咖妙语论道 “最宜居”的滨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状态
黄韬 滨水新城齐集三大“兴奋点”,绝版人居成就溢价黄金期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沙水区的特色活动
本市达到黑臭水体治理目标
长春伊通河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