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的解读

2016-07-12 08:37郭淑慧浙江师范大学321000
大众文艺 2016年6期
关键词:儒家庄子文学

郭淑慧 (浙江师范大学 321000)

对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的解读

郭淑慧 (浙江师范大学 321000)

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让人感觉他有着“重道轻儒”的思想观念,但从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来看来看他的“中国艺术精神”会发现,他对庄子独到的发现对于解救现代人文化思想的失落,对于人的精神的自由的解放,显示出他的责任感和文化重负感。

庄子美学;儒家美学;儒道汇通

《中国艺术精神》是徐复观首次提倡中国艺术精神的拓荒著作,书中对于有庄子而来的中国艺术精神给与了独到的见解,由此确定了由庄子而来的艺术精神为中国艺术精神之滥觞。中国艺术精神的问题不是由中国艺术内部提出的,而是20世纪的中国面临民族危亡、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以及西方文化的步步紧逼,学习西方文化的热潮,传统文化面临着消亡、崩塌、价值失序的文化危机。这一问题已不同于传统的自我追问的特殊意涵,而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

中国艺术精神的自觉,主要表现在绘画与文学两方面,而绘画又是庄学的“独生子”。徐复观认为中国画的形相,并非完全是自然形相的模仿,而是包含着对形相的抽象和超越的意味,他说“升华的越高,原来的形保留的越少,神的呈现也愈加的真切,原来的形,至此成为可有可无之物”这是对中国画的一种独到的体会与感悟,中国画中的山水、树木、奇峰、怪石等形象,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也是画家对自然规律、以及内在生命的体现。而现代艺术完全是一种变形的艺术,为了达到一种新奇的目的,不惜破坏一切传统,也完全不考虑现实世界的规律,现代艺术不再是美的升华而是对美的否定,走向了反艺术。现代艺术是变态的艺术,完全是一种暴力残忍的艺术,他不能解救时代之弊,反而增加观者精神的混乱、孤危、绝望的感觉。徐复观对现代艺术的批判实质上是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人们只是一味的追求物质享受,而价值观念失坠,人与人之间也只是一种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这种变化也反映在了艺术上。而由庄子而来的中国山水画让人从世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缓解人的精神的紧张,使人观之终日厌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庄子美学无疑是对20世纪现代文明造成的单向度的人、虚无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工业化所导致的人的精神自由的丧失,价值失坠,思想的失落,以及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枯燥、单调的生活和激烈竞争所产生的精神病患,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徐复观通过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的梳理, 确立了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作为中国人文精神核心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艺术上,即是仁与美、道德与艺术在究极之地的统一,它主要落实于音乐上,其价值“象天体中的一颗恒星样的,永远会保持其光辉于不坠”但徐复观认为以庄子而来所代表的艺术精神,才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理由是儒家艺术精神固然高超美丽,但在实现中“乃旷千载而一遇”,对现代文明危机的解决无益。徐复观说:“孔子所要求于乐的,是美与仁的统一。而孔子所以特别重视乐,也正因为在仁中有乐、在乐中有仁的缘故,但孔门重视乐,并非是把乐与仁混同起来,而是出于古代的传承,认为乐的艺术,是有助于政治上的教化。”由此看出儒家的乐教带有浓厚的功利性,让人感觉到压抑和窒息,人类丰富的内心情感遭到了扼杀,人类的审美情性、精神享受都被禁止。儒家在专制政治压迫下的扭曲、变异使得“这种礼法已经丧失了它的真精神,变成了阻碍生机的栓桔。”

徐复观认为儒家的思想是落实于文学的,主要表现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的形成。徐复观所说的“文以载道”的“道”是儒家事物“道”,他说:“‘文以载道’的‘道’,实际上指的是对社会的责任感。”从中国文化中以及文学著作来看,儒家对现实人生社会有正面的担当性和责任感。徐复观认为老庄思想,在文学方面的成熟、收获,要首推陶渊明的田园诗等由“兴趣”而来的文学,老庄思想直接催生了自然审美的思潮,人的思想常有意无意地以庄子的思想作其媒介,而形成中国艺术的山水画。只要达到某一境界时,便于不知不觉之中,常与庄子的精神相融合,但这并不是说他的精神,不会在文学上发生影响。只是道家对文学的影响是边缘性的,而中国文学精神的主流,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艺术精神为主体的。

《中国艺术精神》中,儒道会通的意图是存在的,只是隐而未发,含而不张。众所周知徐复观强调“心的文化”,他指出“心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特性,儒道的汇通就是从心上入手打通儒家的仁义道德与庄子的心斋坐忘逍遥的两种人生样式从根源上汇通的可能途径。以开放的心灵摒弃门户之见,发觉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解救现代人文化思想的失落和人的精神的自由解放。推动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发展和进步。

[1]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2]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7月第1版.

[3]戴逸著.《学术思想评传--徐复观》.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4]蒋连华著.《学术与政治--徐复观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2月第1版.

[5]仪平策著,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秦汉魏晋南北朝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7月底1版.

[6]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7]徐复观著.《心的文化》.《中国思想史论集》,九州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

[8]冯友兰,李泽厚著.《魏晋风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9年1月北京第1次版.

[9]转引:李泽厚,刘纪纲著.《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280.

[10]转引:[德]思斯特·卡西尔著《大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17.

[11]转引:钟晓琳,黄克剑著著.《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掘》.《方东美集》,群言出版社,1993:293.

[12]转引:庄喆著《论艺书信五封》.《当代台湾绘画文选:1945-1990》,第219页.

猜你喜欢
儒家庄子文学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我与文学三十年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