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北(比)至定陶”

2016-07-12 06:51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443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东阿秦军西北

王 变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443000)



试论“西北(比)至定陶”

王变(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443000)

摘要:《史记·项羽本纪》“项梁起东阿,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这句话现今版本及注解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查阅典籍发现,引起歧解的关键在于“西”、“比”、“北”这三个词的使用上。本文拟结合地理、文字以及其他文献,详细阐释“西,(北)〔比〕至定陶”并对“西”字的有无加以分析,目的在于科学合理地解读“西北(比)至定陶”。

关键词:西;北;比;地理学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起东阿,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然现今版本多为:项梁起东阿,西,比至定陶,再破秦军。

王念孙《读书杂志》也有关于此句的考究,其原文是:“项梁起东阿,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念孙案:西北至定陶作比至定陶是也。考《水经·济水篇》:济水自定陶县东北流至寿张县西,与汶水会,又北过榖城西,榖城故城,即今东阿县治,东阿故城在其西北,而定陶故城在今定陶县西北,是定陶在东阿之西南,不得言‘西北至定陶’也。比、北相近,故比误为北,后人以为上文云,项梁已破东阿下军,数使使趣齐兵,欲与俱西,因与北上加西字耳。”

《水经·济水篇》:济水又东北,径定陶恭王陵南。济水又东北,径定陶县故城南。又屈从县东北流,南济也。济水又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南为荷水,北为济渎。北济又东北,径冤眴县故城北。又东北,与濮水。又北,过谷城县西。由此可知谷城县在定陶的东北。

《史记索隐》杜预云:“济北东阿,齐之柯邑,犹祝柯今为祝阿也。《史记集解》杜预曰:“此柯今济北东阿,齐之阿邑,犹祝柯今为祝阿。《汉书》梁起东阿,比至定陶,再破秦军,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史记正义·括地志》云:“穀城山一名黄山,在济州东阿县东。《史记正义括地志云》:“穀在济州东阿县东二十六里。”

且《史记》“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穀城。”《正义·括地志》云:“穀城故在济州东阿县东二十六里。”《史记正义·括地志》云:“项羽墓在济州东阿县东二十七里,穀城西三里。宋《后汉书》注[二]谷城,县,属东郡,故城在今济州东阿县东。

由此可知,榖城在东阿县东,且属于东阿县治。榖城又于定陶县东北,即东阿在定陶的东北(定陶在东阿西南),则项梁起于东阿,不是北至定陶。

《中国地名语源词典》:定陶,县名,在山东省西南部。春秋时期为陶邑。秦置陶县。据《尔雅·释地》:“丘一成为郭丘,再成为陶丘。”《说文》“陶,再成丘也。”《汉书地理志》济阴郡定陶县下注:“《禹贡》陶丘在西南陶丘亭。”县以陶丘为名。

《中国地名语源词典》:东阿,县名。在山东省西部。在春秋时为齐柯邑,后为阿邑。《春秋庄公十三年》载:“冬,公会齐候,盟于柯。”杜预注:“此柯济北东阿,齐之阿邑也。”秦始置东阿县。古城在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50里阿城镇。据《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卫邑也,有西,故称东。” 后治屡徙,解放后始迁治铜城镇。

由此可知,榖城在东阿县东,且属于东阿县治。榖城又于定陶县东北,即东阿在定陶的东北(定陶在东阿西南)。

且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上在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时期,以及秦朝时期,山东南部地图上定陶在东阿的西南部。由此可知定陶县在东阿之西南,不在其西北,故不是“西北至定陶”。 则项梁起于东阿,不是北至定陶。

《说文·比部》:“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小篆为 段玉裁注:“今韵平。上、去、入皆录此字,要‘密’义足以括之。其本义谓相亲密也。余义俌也、及也、次也、校也、例也、类也、频也、择善而从也、阿党也,皆其所引申。

《说文·比部》:“北,从二人相背。”芘也,乘者,戾也。小篆为 此与其形得其义也,军奔曰北。其引申之义也。谓背而走也。韦昭注国语曰,北者古之为背字。又引申之为北方。没有表示到达之义。

比表示“及”义,如春秋战国时期《荀子》: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岂不哀哉!唐杨倞注:“比,及也。”《孟子》:“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杨雄注:“比,及也。”

以上所举《荀子》、《孟子》的例子中“比”,都释为“及”(到,等到之义),是时间副词,是“密”的引申之义。

两字形相近而使后人把“比”误为“北”,而出现“北至定陶”是因在传抄的过程中讹误而把“比”误为“北”。

在《文选注王命论》中引《史记》:“善曰:史记曰:项籍,其季父项梁。陈胜等起,梁为楚上柱国,军下邳,自号武信君。北至定陶,再破秦军。後秦大破之,项梁死。”中没有“西”字。

“项梁已破章邯于东阿,引兵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沛公又与秦军战于雍丘,大破之,斩李由。项梁益轻秦,有骄色。”(《资治通鉴》)说明项梁在东阿把章邯打败后领兵向西南,到达定陶这个地方。而非向北到定陶,因定陶在东阿的西南。因此,“西”字可能是在传抄过程中漏掉了。

“比至定陶”、“西,比至定陶”,“西”字可能是在传抄过程中漏掉了。然“比”可能是由于和“北”字形相近,且都属于《说文·比部》,而后人在传抄的过程中出现讹误。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48).

[2]王念孙.《读书杂志》[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80).

[3]作者不详.《水经》[M](电子版).

[4]史为乐主编.《中国地名语源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7.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李善.《文选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7]司马光.《资治通鉴》[M].武汉:崇文书局2012.

[8]《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华地图学社,1975.

作者简介:

王变,在读硕士,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东阿秦军西北
看,秦军的炫酷装备
一座西北小城
缠海鞭杆—西北棍
在东阿阿㬵的世界里寻找DNA的足迹
黔西北行吟
16次调价涨41倍的背后 东阿阿胶的“美人计”
东阿阿胶成险资“滋补上品” 安邦高位接盘到底图个啥?
秦军文:“再苦再累也不退休”
西北望
东阿阿胶欲借直销挽救业绩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