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西方”之镜中的“东方”神话
——以影片《中国合伙人》为例

2016-07-12 06:44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524037
大众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梦想

陶 然 (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524037)

中国梦:“西方”之镜中的“东方”神话
——以影片《中国合伙人》为例

陶 然 (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524037)

以“新东方”创业传奇为蓝本的《中国合伙人》在收获票房和口碑双赢的同时,亦不期然间被指认为新世纪“中国梦”的典范。影片通过讲述三个年轻人从追逐“美国梦”到实现“中国梦”的个人成长故事,以“记忆”与“怀旧”重新书写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三十年的历史。本文试图以《中国合伙人》为例,剖析“中国梦”作为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一,是如何在“美国梦”这一“西方”之镜中完成自我想象与自我建构的,以此揭示这一“东方”神话在凸显“中国崛起”这一时代背景的同时,亦想象性地缝合了三十年历史的纵横裂隙,并且更为深刻地遮蔽了此间社会变革所引发的重重困境和危机。

《中国合伙人》;中国梦;美国梦;历史书写

2013年,中国电影市场在两个层面上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巨大的消费“能力”与强大的资本“活力”。一方面,在全球电影工业危机频现、好莱坞颓势难挽的时刻,中国电影市场异军突起,创造了全年总票房217.69亿的骄人成绩;另一方面,国产电影日益强大,势头迅猛。在影片数量同比减少107部的情况下,最终以58.65%的年度票房占比成功击败以好莱坞为首的众多进口大片,实现对进口电影总票房的首次超越。其中,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在年初上映便以12.46亿的超高票房稳居年度票房冠军,4月26日上映的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超4500万的首日票房刷新了中国电影史2D华语片首日票房纪录,并最终以7.18亿总票房成绩成为仅次于《钢铁侠3》的年度票房季军,而紧跟其后的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自5月17日于全国上映以来,尽管有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和《星际迷航:暗黑世界》的围攻夹击,票房依然一路高歌猛进,终以5.39亿的成绩完美收官,位居当年国产影片总票房第五位。

这部由香港导演执导的合拍片,聚集了中港两地的电影工作者,涵括了青春、怀旧、成长、梦想、成功等等所有最具市场热度的元素,不仅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成绩,更成为了2013年中国国产电影榜单中少有的叫座又“叫好”的影片之一。该影片在豆瓣电影以及时光网上的评分均达到7.7(IMDb评分7.1),超过当年所有票房收入1亿以上的国产影片。自上映以来,观众便对影片表现出感同身受的认同与热血沸腾的拥抱。万达院线负责人称,在成都等多地满客的场次均出现了观众集体起立鼓掌的情况。众多观众观影后亦纷纷表示,“影片不仅展现了一代人的青春和奋斗,也展现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变化,更展现了世界眼中的中国的变化和中国人独有的艰苦奋斗”,“没想到导演还真拍出了那个年代的味道,而且看完后给人一种正能量”。随后,影片在当年的三大电影奖——金鸡奖、华表奖、百花奖——当中同时斩获多项重量级大奖。紧接着,在来年的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中,《中国合伙人》入选了“五个一工程”优秀电影,而在片中饰演男主角之一成东青的黄晓明更作为影片的代表发言人,现身央视一套栏目《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其后,在新华社对“五个一工程奖”的长篇报道中,《中国合伙人》不仅被誉为“中国梦似的传记片”,更被树立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创作,聚焦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典型。

不期然间,一个以新东方创业传奇为原型的励志片,在披上了青春、怀旧、梦想、兄弟情谊层层温情的外衣之后,不仅获得了市场与口碑的双重认可,更被解读为新世纪“中国梦”的鲜活注脚。何为“中国梦”?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首次对“中国梦”进行了阐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此后,“中国梦”正式进入官方词汇,并渐次成为时代的重要议题。但正如影片其英文片名—American Dreams in China—所揭示的,制作者本意要讲述的是在中国完成的“美国梦”。不可否认,在导演陈可辛着意呈现的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中,美国以及“美国梦”始终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镜像而在场。然而,从去美国实现“美国梦”到在中国实现“美国梦”,影片是如何悄然完成这空间的平移,此般空间转移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和文化诉求?从影片创作者宣称的“美国梦”到观众指认的“中国梦”,这种认知的偏差究竟是制作者一次有意识的话语建构,还是只是一份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收获”?在那迷人的他者之镜中,“中国梦”是如何完成“东方神话”的自我想象与自我建构的?作为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一,它在影片以及影片讲述的历史中凸显了什么,又遮蔽了什么?本文将以影片《中国合伙人》为例,剖析“中国梦”作为一份参与着当代社会文化建构的有效的文化政治实践,它是如何为上世纪80年代开启的经济体制变革再次建构意识形态延伸及其合法性表述,并以此抚慰急遽变革在当前所引发的现实困境和社会危机。

一、“美国梦”碎与被移置的“美国梦”

美国(或者说“美国梦”),正如其英文片名所揭示的,在影片《中国合伙人》的叙事脉络中,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巨大的主角。而在影片的宣传初期,导演亦有意识地经由宣传海报不断地强化美国以及“美国梦”在影片中的在场。毫无疑问,片名及海报的设计是出于迎合及突出影片主题内容的考量,但不期然间,制作者在确认美国(或者说“美国梦”)作为一个主要的叙述对象的同时,亦透露出自上世纪80年代开端处至今的一份重要的社会文化现实。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随着文革的结束,自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便已建构起的关于“中国是世界革命中心”的想象性图景亦渐次褪色。彼时的中国,尚未从“文革”的伤痛中缓过神来,便又遭遇了另一次创伤体验:“从官方政治宣传与19世纪欧美文学中获取了自己的世界想象的中国人,暮然发现自己的国度并非‘世界革命的中心’,中国人非但不曾‘光荣地肩负着解放世界2/3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使命,相反,在被封锁与自我封闭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已被深刻地放逐在‘文明’‘进步’的‘世界’进程之外。”于是,在“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的梦想召唤下,在重新开启的一次从边缘朝向中心、从落后步入文明的伟大进军时,美国被放置在一幅新的想象性世界图景的中心,被建构为一个西方文明的神话,一个区别于贫穷落后的此岸世界的进步光明的黄金彼岸,一个始终指称着中国人的“西方情结”与“西方饥渴”的力比多。

在影片当中所呈现的80年代,是校园生活里不断谈及的美国想象,是美国大使馆外日复一日的签证热潮。对于出身农村、经历两次高考失利并且最终依靠母亲的借贷才得以考入燕京大学的成东青来说,天安门是他最想去的地方,“红旗不倒”是他唯一能够想到的用来描述自己这一代人的形容词。然而,出身留学世家的精英知识分子孟晓骏告诉他,美国才是那时候每个人最想去的地方,只有美国才是能够真正改变世界的地方。但如果说,成东青的“美国梦”是孟晓骏建构出来的,那么孟晓骏自己的“美国梦”则更像是一个世代相传的家族使命。爷爷及父亲的留美经历使年幼的他完成了“美国梦”的初次启蒙,并从受赠的英文字典中开启了“美国梦”的跋涉。父辈的成功经历使他建立了“去美国”的梦想的同时,亦使他坚信全世界只有美国能实现“美国梦”——梦想面前人人机会均等。最终,顺利取得美国签证的孟晓骏凭着对美国以及“美国梦”的美好愿景,带着勃勃雄心踏上美利坚的国土,并决定超越父辈,留居美国。

何为“美国梦”?维基百科中对它的定义是:“美国梦源于英国对北美大陆的殖民时期,发展于19世纪,是一种相信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在美国获致更好生活的信仰,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富裕,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细察美国以及“美国梦”的历史,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美国梦”的实现是需要巨大的物质资源和土地资源作为支撑和保证的,而这样的现实基础则是建立在殖民者对美洲大陆施行的种种血腥暴力的种族灭绝与殖民掠夺之上。然而,当高度的土地和资本垄断成为美国政治与经济形态的主流时,“美国梦”也就只能沦为一套不具任何现实意义的科学进步和发展主义话语。因此,毫无意外的是,在美国,孟晓骏的自信和梦想很快便被现实击得粉碎。由于竞争激烈,他连在实验室里喂小白鼠这样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都保不住,而要在餐馆里当一个连小费都不能收的busboy(侍应助理),妻子良琴也每天在洗衣店里折损那双本应用来弹钢琴的双手,而微薄的收入只能支撑他们蜗居在一个暗无天日的地下室里……

如果说第一次的美国生活动摇了孟晓骏在美国实现“美国梦”的想象和自信,那么第二次的访美经历则彻底击碎了他“改变世界”的“美国梦”。他在机场被当成偷渡客反复检查,在纽约街头被计程车司机愚弄,在EES负责人办公室外空等6个小时却始终等不来一个见面的机会,那个一直号称“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美国社会连最基本的尊重也不愿施舍予他,哪怕他在中国已经功成名就、已然拥有自己引以为豪的事业。此时,孟晓骏终于认同了他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讲的“你们毕竟too young,too naive”。如果说前一次的经历让孟晓骏意识到原来在中国也可以实现“美国梦”,那么第二次的经历则让他醒悟,无论身处何处,只有得到美国人的肯定与认同,才是真正地实现“美国梦”。至此,孟晓骏于不期然间完成了对“美国梦”的双重误认与双重遮蔽。

当一系列的挫败与打击使孟晓骏明白在美国已经无法实现“美国梦”时,他在中国、在“失败者”成东青身上看到了“圆梦”的希望。他恍然惊觉中国社会已然孕育了践行“美国梦”的土壤,相较于那个封闭的、充满歧视的、缺乏上升空间的美国社会,中国社会更能充分地体现“美国梦”的核心精神——梦想面前人人机会均等。于是,他为自己重新树立了一个“新梦想”——在中国实现“美国梦”,也为成东青的英语培训学校进行了一次新的命名——“新梦想”。这一命名想象性地完成了“美国梦”的空间迁移,但却抹除了实现“美国梦”的一切社会条件与物质基础。仿佛中国与美国无论在基本国情、政经基础上有多大的差异,都不会阻断个人对“美国梦”的追求和实现,只要他/她具有坚韧不拔的勇气和勤勉务实的品格。然而,美国之现代化/资本主义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在其起点处,资本主义已然呈现为一次全球化进程,不仅开篇伊始,它便以已知的整个世界为其资源、劳动力及市场版图,而且以直接的战争、暴力掠劫、绑架整个世界加入其现代历史进程。”显然,美国的现代化历程在中国无法复制,中国亦无法提供“美国梦”生根发芽的土壤和阳光雨露。如果说彼时的孟晓骏对美国社会的想象是一次误认,那么当他发现纽约(或者说美国)并非梦想天堂时,他却陷入了另一次的误认——他将美国社会中的阶级现实仅仅体认为种族问题和民族问题。当他把自己在美国遭遇到的所有挫败和耻辱都归结为自己的民族身份时,不仅再次掩盖了“美国梦”的虚妄和不实,更悬置和遮蔽了美国社会当中由市场和资本引发的远为酷烈的阶级现实。

而孟晓骏的“新梦想”正是建立在这双重的误认和遮蔽之上。正是因为没有认识到 “美国梦”的虚幻,他才会选择把“美国梦”移植到中国;正是因为没有揭开“美国梦”所遮蔽的社会真相,他才会坚持让“新梦想”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期望以此换取世界/美国的关注、尊重和认可。而当孟晓骏将赢得“世界/美国的尊重”作为新的梦想时,个人的“美国梦”同时亦呼唤和构造着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影片在讲述一个中国人扬眉于美国的故事的同时,也建构了一个正在崛起的民族国家扬威西方/美国的想象。至此,“美国梦”不仅顺利完成了从美国到中国的空间位移,也悄然完成了从“美国梦”到“中国梦”这一命名上的同义转换。然而,在此番位移与置换间,哪些社会现实被悄然抹去,哪些历史沉入了地表之下?其背后的社会动因又是什么?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凸显了怎样的意识形态诉求?

二、“中国崛起”景观中的“中国梦”奇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降,美国(或者说“美国梦”)一直被有意识地构造为一面迷人的“西方”之镜,如果说孟晓骏从中指认出了一个民族的“复兴梦”,那么成东青则在镜前构造了一个更为美妙的关于个人的“中国梦”。成东青,一个农村出身的孩子,年幼丧父,经历两次高考落榜、三次签证失败,遭遇初恋女友抛弃、学校开除教职,他到达了人生的绝境。但是,为了留在大城市,为了摆脱“对着地里的稻子说英语”的命运,他勤恳踏实、坚持不懈、不言放弃,最终从一个彻头彻尾的“loser”(失败者)成长为“留学教父”。正是这位出身底层、天份不高、打扮土气的人物,成功地实践着某种补充中国社会底层形象和自我神话的功能。正是由他所创造的“个人成功”的神话,为那些自上世纪90年代起,在似乎突兀降临的社会转型和全球化、商品化浪潮中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身份焦虑、生存困窘以及物质挤压的人们提供了一份真切的想象和抚慰,让那些因阶级固化而困守于社会底层苦苦挣扎日渐绝望的人们洒下了一缕希望之光。在整部影片中,成东青以及他所实现的“中国梦”,在多个层面上抹除了阶级分化、阶级重组的社会现实,成功地弥合起当前主流文化与主流价值的纵横裂隙。

影片中,成东青和孟晓骏之间的兄弟情是消弭阶级分化事实所借重的重要途径之一。他们相识于大学校园,在一次课堂冲突中由于成东青的仗义相助使三人成为朋友。然而,他们虽共处一个社会空间,但在影片的画面呈现中,无论是衣着打扮、言谈举止还是关于成长历程的影像都清晰标示着成东青和孟晓骏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阶层。学识、视野、个性、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差距都揭示了他们的身份地位从出生开始就已经被决定是不平等的。成东青甚至把孟晓骏当作他的偶像,他人生的目标、仿效的对象和前进的动力。但是,当孟晓骏从美国带着失望、挫败与耻辱回到中国时,他与成东青的地位发生了悄然的逆转。在孟晓骏远走美国奋斗多年却一无所获的时候,成东青已经顺应时代抓住机遇成为开奥迪、拿大哥大的英语培训学校校长;当孟晓骏站上讲台突然遭遇舞台恐惧演讲中断时,成东青却能迅速接应顺利救场,在毫无准备之下侃侃而谈。孟晓骏让成冬青演讲“梦想是什么”,成东青盖上讲稿临场发挥“什么是失败”;孟晓骏让成东青启动“新梦想”的上市计划,成东青断然拒绝,并通过分配股权稀释股份坚决阻止计划实施。至此,成东青已经从一个对孟晓骏无限敬仰、亦步亦趋、言听计从的“跟班”蜕变成一个具有独立思想、自主意识的个体。因为此时的孟晓骏由于“美国梦”的受挫已然变成了一个“失败者”,相反成东青却成了实现梦想的“成功者”,成为了能够站在体育馆中央高谈“梦想”、接受万人欢呼的留学“教父”。

社会地位的逆转使两人对立、冲突、隔阂,渐行渐远,分道扬镳,是 EES控告“新梦想”盗窃教材的海外侵权案件使他们重新聚首。最终,三人坦诚相对,冰释前嫌,孟晓骏和王阳在成东青的带领下“攻陷美国”。在美国的听证会上,他凭借惊人的记忆力、清晰流利的英语口语、激昂动情的辩护辞“震慑”了所有美方官员,并同时宣布“新梦想”即将启动在美国的上市计划。在这民族主义激情迸发的时刻,不仅兄弟情谊得到修补,当前的阶级现实和社会危机也得到了适当的遮蔽和转移。新世纪的中国社会,物欲横流、道德失范、价值中空,社会阶层日益固化、贫富差距日益悬殊……显然,在此危机重重的时刻,只有一个民族异己者——美国,才能承载社会转型期所有的伤痛、迷惘和仇恨;只有“民族主义”的话语才能合法有效地号召和组织民众,才得以再度以骄傲自信的“中国人”构造一个“想像的共同体”,一个无任何阶级差异的、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群体。

随后,成东青不仅以孟晓俊的名义进行捐赠,以他的名字来命名曾经工作过的实验室,并且还让“新梦想”成功在华尔街上市,成为中国第一支教育产业股。至此,成东青在帮助孟晓骏赢回尊严、治愈“创伤”的同时,亦不期然间完成了自己的“中国梦”——一个成功创业、扬名海外的神话。然而,成东青的成功作为“中国梦”的典型和神话一方面揭示和凸显了“中国崛起”的现实,另一方面却又更为深刻地遮蔽起“中国崛起”背后剧烈的阶级分化和阶级重组的社会现实及其所引发的种种冲突和危机。影片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是,成东青成长/成功之路是在一家废弃的国企工厂里开启的。而当这一社会主义工业文明的空间被修饰为现代企业家梦想启航之地时,作为被抛弃于狂飙突进的现代化进程之后的国企工人们在此所历经的一切梦想与辉煌、悲愤与迷惘、无奈与辛酸都悉数掩埋于历史地表之下。正如王阳调侃中不无酸楚的描述,“这是一家废弃的国企工厂,主人下岗不在家”。曾经作为国家和工厂的主人的工人群体,如今却被隔绝于“家国”之外,个体的形象、阶级群体的命运不仅消隐于影像画面中,更缺失于整部影片的历史叙述中,而陷入一片失语与无名之境。

在当前重新构造阶级话语、论证阶级合法性尤为重要而迫切的时刻,成东青的创业神话和“中国梦”奇迹显得成功而及时。它不仅遮蔽了当前酷烈的社会阶级现实,更为在底层挣扎求存的人们勾画了一个绝美之境:在那里,只要继承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传统,就终将分享民族复兴的硕果,收获个人成功的幸福。然而,成东青的“中国梦”是在三十年的历史真空中完成的。在整部影片的历史叙述中,成东青几乎经历了三十年历史中“所有”重要的时刻:1988年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和德国大众签订十五万辆汽车制造合资项目、1993年北京申奥失败、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但远为关键的历史事件却在叙事中呈现为“结构性空白”。

三、主体中空的“东方”神话

他者之镜映照出的只是“他者”/“西方”的现代化之路,而以“美国梦”为镜建构自身的“中国梦”亦只能是“美国梦”的精神核心与资本逻辑的重述与复沓。影片中一个颇为有趣的细节是:孟晓骏由于即将要参加托福考试,处于进军美国的关键时期,他无法去探望感染肺结核住院的成东青,出于愧疚,他将自己从不外借的一本英语词典赠予成东青。当成冬青打开词典,一张写着“有天你会让我嫉妒的”的纸条赫然映入眼帘,他顿时激动无比。从此,这张纸条就成为他人生不懈奋斗与追求成功的最大动力与信念。然而讽刺的是,最终成东青被告知这张纸条并不是写给他的,而是孟晓骏写给自己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孟晓俊追逐“美国梦”的动力经由这一误读意外地推动了成东青实现 “中国梦”,或者说孟晓骏一度死去的“美国梦”在成东青成功实现的“中国梦”中得以“借尸还魂”。显然,在成东青的梦想神话中,讲述的依然是个人经由不懈奋斗、勤劳勇敢最终走向富裕的经典的“美国梦”神话。

因此,如若新世纪的“中国梦”在官方与民间的视域中被一致指认为成东青的成功范式,那么它非但在中国当下的现实生活中难以复制,更深刻地遮蔽了过去与当下远为多元繁复、艰辛酷烈的社会现实,成为转移社会无名躁动和危机的有效载体。但是,在“西方”之镜中建构起来的“中国梦”只能是中国主体中空的“美国梦”,非但任何一个社会历史和文化个体都难以在其间安放自身,这一“东方”神话亦只是再次为深陷商品化与全球化浪潮中迷惘和惶恐的人们打上一剂“吗啡”:停止质疑、放弃抵抗、回归主流,安然接受被指派的任何社会身份,并在命定的社会位置上不懈拼搏、踏实苦干,耐心等待梦想实现的那一天。正如作为“成功者”最典型的代表马云所说的,“人人都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1]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张慧瑜等.在反思“美国梦”中认识中国[J].红旗文稿,2013(17).

[3]戴锦华.历史•记忆与再现的政治[A].见:周宪、陶东风编.文化研究[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4-12.

[4]白瀛.2013年全国电影总票房217.69亿[EB/OL].2014-01-04.

[5]中国电影报.《中国合伙人》好评如潮 观众起立鼓掌向梦想致敬[EB/OL].2013-05-22.

[6]观察者网.《中国合伙人》入选“五个一工程”奖 黄晓明登上新闻联播、焦点访谈[EB/OL]. 2014-09-14.

[7]新华社.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13-03-17.

[8]张慧瑜.“美国梦”转型——当代大众文化中的美国想象[EB/OL].2013-09-04.

[9]秦婉.陈可辛谈《中国合伙人》:想诠释中国三十年成长[EB/OL].2013-02-05.

[10]搜狐娱乐. 《合伙人》三兄弟泪崩 陈可辛:男人哭就是好看[EB/OL]. 2013-05-22.

陶然,硕士研究生,汉族,就职于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性别研究。

猜你喜欢
梦想
《放飞梦想》
如此梦想
梦想,再启航
小梦想
那些坚持着梦想的人,活该成功
梦想
梦想
保持了25年的梦想
“不切实际”的梦想也有可能实现
有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