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遗症合并贫血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2016-07-12 01:48曹轶文曹启迪上海市杨浦区沪东老年护理院上海200093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5期
关键词:营养不良贫血

曹轶文 蒋 魏 曹启迪(上海市杨浦区沪东老年护理院,上海 200093)



脑卒中后遗症合并贫血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曹轶文 蒋 魏 曹启迪
(上海市杨浦区沪东老年护理院,上海 200093)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遗症合并贫血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我院老年护理病房收治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180例,根据患者外周静脉血血红蛋白(Hb)的检测结果分为贫血组和Hb正常组,比较两组病例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贫血组的60例患者中有51例出现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下降,占该组病例数的85%,Hb正常组的120患者中,有27例患者出现血清前白蛋白降低,占该组病例数的22.5%;贫血组的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的平均值均低于Hb正常组;贫血组的血清前白蛋白85%(51/60例)、白蛋白71.7%(43/60例)、总蛋白50%(20/6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贫血组与Hb正常组相比较,以贫血组各指标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 脑卒中后遗症期合并贫血时,容易出现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的降低,且以血清前白蛋白的下降更为显著,反映当前患者处于营养负平衡状态,可以为临床采取适时的营养支持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脑卒中后遗症;营养不良;贫血;血清前白蛋白

脑卒中后遗症为患者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的一段时间(多为1年)之后,遗留有肢体偏瘫、语言障碍、感觉障碍等表现[1],患者多因长期卧床、吞咽障碍、焦虑障碍、或并发感染、发热等,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或分解代谢增加而并发有营养水平低下。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营养问题,一直未得到目前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营养不良可造成患者免疫力低下、神经康复恢复迟滞,是影响脑卒中预后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2]。检测血清前白蛋白能够灵敏、迅速的反映机体的营养状态,是用于判断机体营养平衡情况的常用实验室指标[3]。本研究通过观察脑卒中后遗症合并贫血患者血清前白蛋白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其在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我院老年护理病房收治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卒中类型有脑出血与脑梗死,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4],病程>1年,头颅CT或MRI提示有老年脑改变,或多发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排除有各种类型的意识障碍,合并有严重影响机体营养状态的内、外科疾病,不能配合检测各种指标等。上述患者通过检测血红蛋白(Hb)分为两组:贫血组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平均年龄(78.8±9.2)岁,Hb分布为47~111 g/L;Hb正常组120例,其中男69例,女51例,平均年龄(76.9±10.1),Hb分布为116~157 g/L。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卒中类型、病程、合并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采集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3 mL,常规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血红蛋白、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根据Hb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贫血组和Hb正常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例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总蛋白(TP)各指标水平以及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其参考范围:相关指标参考范围:Hb:120~160 g/L(男性),110~150 g/L(女性);PA:200~400 mg/L;ALB:35~50 g/L;TP:60~82 g/L。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病例出现血清前白蛋白降低的例数及百分比:在贫血组60例患者中,有51例出现血清前白蛋白降低,占该组病例数的85%;Hb正常组120例患者中,有27例患者出现血清前白蛋白降低,占该组病例数的22.5%。贫血组与Hb正常组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出现血清前白蛋白降低的例数及百分比

2.2 两组病例各检测指标平均值的比较:贫血组的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的平均值均低于Hb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例各检测指标的平均值

2.3 两组病例各检测指标变化分析:贫血组的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与Hb正常组相比较,更易出现指标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病例各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

3 结 论

脑卒中是一种营养性疾病,卒中患者常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营养状况受损。目前认为,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是各种因素引起的进食障碍,包括高龄、合并感染、发热、消化道出血、腹泻、吞咽障碍、NIHSS评分、卒中后焦虑障碍以及禁食、胃肠营养等治疗措施[5]。2005年的美国脑卒中指南指出,对所有脑卒中患者,尤其是具有长期病史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要在进行营养基线评估的基础上,采取相关措施来纠正或改善营养障碍状况[6]。营养不良所致的低蛋白血症、免疫水平低下不仅易诱发卒中后感染并发症,还影响着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以及卒中的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临床医师在脑卒中的诊疗过程中,应根据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指标的变化对患者的营养状况作出客观而全面的评估,并实施营养干预作为辅助性的治疗。血清前白蛋白被认为是一项判定患者营养状况的良好指标,因为它在人体内的半衰期短(1.9 d),对于患者蛋白营养代谢状况、营养摄入处于正平衡还是负平衡,都能够得到较为灵敏的反馈[7]。

在本研究中,贫血组的60例患者中有51例出现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下降,占该组病例数的85%,Hb正常组的120患者中,有27例患者出现血清前白蛋白降低,占该组病例数的22.5%;贫血组的血清前白蛋白85%(51/60例)、白蛋白71.7%(43/60例)、总蛋白50%(20/6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贫血组与Hb正常组相比较,以贫血组各指标下降更显著(P<0.05)。数据表明,脑卒中后遗症合并贫血患者较Hb正常患者更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的下降,而以血清前蛋白下降更为显著。血清前白蛋白反映了当前患者处于营养负平衡状态,可以为临床采取适时的营养支持干预措施以纠正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营养障碍状况、改善脑卒中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肖艳梅.脑卒中后遗症综合康复治疗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3,26(4):236-237.

[2] 杨江胜,朱祖福.脑卒中后遗症期营养状况调查[J].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10(9):1091-1082.

[3] 李立和,田刚.血清前白蛋白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杂志,2007,23(3):125.

[4]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5] 陈胜云,王拥军,赵性泉.住院卒中患者合并营养不良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15,5(8):619-625.

[6] Franch-Arcas G.The meaning of hypoalbuminemia in clinical practice[J].Clin Nutr,2001,20(3):265-269.

[7] Adam SH,A dam SR,Del Zoppo G,et al.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2005 guidelines updat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Stroke Counci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 Stroke,2005,36(4):916-923.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5-0125-02

猜你喜欢
营养不良贫血
蹲久了站起来眼前发黑就是贫血?
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没有精神就是“贫血”
贫血了?先别急着补铁
男人贫血
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循证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病原因及治疗现状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不良风险及影响因素
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蛋白能量的消耗状态
妊娠贫血及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护理探讨